由草根教研引发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

点赞:14030 浏览:5829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优质师资是教育软实力的标志,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支撑.学校的发展受师资力量的制约,分析学校目前师资队伍现状,结合师资队伍发展的瓶颈,从一线草根教研的角度提出提高教师的课程意识,培养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观,提供多种平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关 键 词 】职业学校 师资队伍 课程意识

师资队伍建设影响并制约着学校的发展,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教师队伍的建设,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培养与专业成长.面对职业学校教育对象的特殊性,许多教师在教学生涯中产生了职业倦怠,遇到了高原期,形成了瓶颈,为了学生、学校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必要创造新的途径改变现状,提高教师的成就感,这是中职学校急需思考并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学校师资现状分析

学校前身是由四所学校历时四年整合而成,如今分三个校区办学.整合工作以“规模、质量、效益相统一”为原则调整了学校布局,迈皋桥校区以发展高职及中职计算机类专业教育为主,尧化校区以发展中职电工电子、物流和汽修专业教育为主,电大校区则以开放式教育(开放专科、本科和奥鹏远程教育)为主,目前,学校已形成中职、高职和开放式教育并举的办学格局.下面用图表显示学校的师资情况:

以上图表显示,学校整合后目前在编教师240人,专任教师166人,本科学历占教师比例65.42%.整合后随着适龄教师的退休,教职工总数在逐年减少,而八年来学校又没能引进新教师,专任教师大多是中青年教师,且平均年龄在40岁左右,所占教师比例69.27%,中青年专任教师成为学校的中坚力量.多数教师是由原先普教转型为职校教师,甚至转岗为专业课教师,受专业知识的限制,制约着“双师型”教师的发展.学校现有名优骨干教师15人,占教师比例6.25%,对于全校教师数来说显然偏少.青年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比例占13%,达不到区教育局对学校青年教师规定的学历标准(区教育局规定15%).以上数据显示我校教师结构不合理,必然要制约学校的发展,因而急需解决师资问题.

二、学校师资面临问题

1.师资队伍缺乏新鲜血液.优质师资是教育软实力的标志,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支撑.受教师引进区域性条件限制,学校八年来没有引进新教师,青年教师断层,教师队伍年龄、专业结构不合理,队伍缺乏活力和,这些都是学校发展中遭遇的难题,尤其是高技能专业师资紧缺已经制约了学校发展的步伐,现有专业师资也面临着知识老化等系列问题.现有政策下,如何激活并最大化师资力量是学校必须正视的一个问题.

2.名优等专业骨干教师缺失.学校目前分多个校区办学存在共同现象,因学校前身是由普通中学转制而来,教师大多是由普教转型而成,文化课教师过剩,专业课教师匮乏,师资结构严重不合理.又因学校八年来没有增添新鲜血液,部分小专业的专业教师多是半路出身,多是由文化课教师转行而来,竞争力不强,对课程开发与研究能力更是不足,更别说开发精品课程.学校现有名优骨干教师15人,占教师比例6.25%,对于240人的教师数来说显然偏少,专业教学团队未能形成.

3.年轻化高级教师需提供更高发展平台.从2010年开始,职业学校教师的职称评定由各大市转向省师资处,转向省里的职评条件更具有针对性,所以相比较而言评定要容易些.近三年来,学校每年均有十多位教师评上高级职称,而且年龄一般在35周岁左右.目前学校高级教师70人,占教师比例29.17%,专任教师副高级职称显现年轻化,正高级职称目前评定很难,学校还没有一人.而在职称评定中,教科研能力所占比例较重,为了职评,一线教师做教科研带有功利性,一旦职评过后,相当一部分高级教师就不再愿意做教科研,而且在学校不愿担当任何带“长”的职务,甚而出现不愿做班主任,每天只上两节课最轻松,失去了工作的积极性.也就是说,评上副高级职称是一般教师的最高追求,长此以往,失去追求后的教师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这对学校学术梯队及名优骨干培养极为不利,这些教师的专业成长将直接制约学校的发展.

三、师资队伍建设培养策略

为确保师资队伍建设的落实,学校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搭建平台,加大培训力度,发挥教师培训功能,辐射本组教师,营造人人争先创优的氛围.通过校本培训,班主任专业化培训和积极参加省、市、区乃至全国的教师能力素质培训等活动,重点加强专任教师队伍建设、班主任专业化建设和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

1.启动骨干培养工程.2011年,南京市率先实行优秀教学团队的评选.针对教学团队中名优骨干教师匮乏的现状,学校制定了名优骨干培养计划,加大力度实施“名优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对全体教师进行分类定位,导向培训,逐步达标.根据区教育局提出的“三名计划”和“六大工程”的培养目标,学校将有计划地推荐各个层面的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促进名优骨干教师的成长.对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学校创造条件,积极争取名额,鼓励教师参评“市学科带头人”.学校首先对有培养意向的名优骨干教师进行校内调研,采取自我推荐和学校推荐相结合的办法,个人结合培养条件自主申报后由学校综合遴选出38名培养对象.根据学校名优骨干教师培养方案,定期召开名优骨干教师培训会,积极参与学校课题研究任务,发挥领头羊作用.根据考核标准,名优骨干教师必须参与课题研究,每年要至少有一篇论文获奖,至少开设一节示范课或一次讲座.

2.举办“行知杯”赛课.教师的终端成果显示是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而开设各级各类的公开课或赛课活动是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最有效的路径.2009年,学校成功创建为“行知文化项目研究中心”,围绕该项目中心,学校开展了一系列特色活动.学校每年定期举办“行知杯”赛课,每学年第一学期进行文化基础课赛课,第二学期进行专业课赛课.如,在第二届“行知杯”文化基础课赛课中,各基础学科教师年龄在45周岁以下全部参赛,第一轮各校区约80%教师参加教研组内选拔赛,校区胜出者再按各教研组50%比例上报人数参加总校决赛,最终有26位选手参加了决赛,并遴选出各学科优秀代表参加“两课”评比的市赛,并冲击省赛.以赛促优,同课异构,通过竞赛进一步引导教师反思自己,提高教学水平. 3.架构立体培训模式.基于校情,立足校本,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如:2011-2012学年先后开展了16次校本培训,有省职教研究所、市教科所、市职教教研室专家,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等暑期校本培训;有信息化大赛辅导,有创业教育讲坛,有学科赛课中融合创业教育的案例点评;有教育教学案例写作指导讲座等.依靠专家的专业引领、名优骨干与一线教师的案例引领、科研方法的课题引领,实现学校校本培训专题化、专题培训论坛化、论坛问题系列化,提升研训实效.多层次、多形式的教师培养方式,架构起师资培养的立交桥,满足不同层次教师以及不同发展阶段教师的实际发展需求,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由草根教研引发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骨干教师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学年论文、学术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0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内训同时注重外培,学校多渠道多途径争取外出培训名额,不吝财力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2011年,暑期省级各类培训41人.2012年参加出国培训2人,参加国家级专业骨干教师培训6人,参加国家级青年教师企业实践培训3人,省级培训34人, 市级骨干教师培训3人.多管齐下的培养模式,助推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4.课题引领提升科研能力.为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学校充分发挥教科研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引领作用,以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为重点,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科研引领教研,真研方能有效.2011年,学校先后被评为南京市“个人课题实验学校”和“江苏省教科研先进集体”,利用这些平台,学校坚持以课题研究为抓手,转变教育理念,促进内涵发展.引导教师树立“教学即研究”的新理念,坚持以课题研究提升教学改革的工作思路,发挥教育科研对课程改革的促进作用和为日常教育教学怎么写作的功能.通过行动研究,改善教学行为,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积极引导中青年教师开展个人课题研究,并与学校规划课题挂钩,形成以学校课题为主线,辐射个人课题和学科课题.同时围绕课题研究,积极撰写高质量教育教学论文.


5.提高课程意识,强化“双师型”队伍建设.一线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多关注教学中技术问题,大多思考的是:本节课教什么;怎样教才能更科学地达到教学目标;采用哪些教学方法或策略方能提高教学质量,这些都是教师的教学意识.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到底要达到怎样的标准,教师心中没有一把可以衡量的尺度.这种心中无标准的课堂教学容易产生教学随意性,导致学生不易产生学习需求,反而阻止学生的自身发展.这与人才培养目标相违背,职业学校的教师需要有课程意识.

而课程意识更多地是关注教学的价值问题,即关于这部分内容课程标准中是怎样表述的?本次课学生可以达到什么程度?采用什么方法与策略才能最有效的达到这个程度?课程标准中对于这部分内容的要求合理吗?就我对就业市场的了解和对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理解,可以提出怎样的合理化建议?教师自己的技术上是否有欠缺?现在如何弥补?将来如何弥补?

课程是一个学校的核心,教师是关键,实训基地是支撑.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姜大源研究员指出跨界的教育要有跨界的思考,其研究得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宗旨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为载体的人的全面发展,认为课程始终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不等于教材,教材只是课程生命中的一张照片.双师型教师必须有跟进过职业场和学习场的经历.而体现职业性的职业场和工作场是课程开发的平台,体现教育性的教育场和学习场是课程实施的平台,二者实施跨界文化就是将职业文化融入企业的校园文化的生态系统.陶行知最早提出了“职业学校之课程观”,陶行知的课程观就是在工作过程做中学习理论知识,是工学结合的雏形.

如何将行动领域中的工作任务和学习领域的中教育目标有机衔接就是我们需架构的课程.姜大源教授研究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观为我们培养课程意识指明了方向,依据其工作过程系统化理论有效进行教学情境设计,遵循“比较学习三原则”(比较必须三个以上、比较必须同一范畴、比较中重复的是步骤而非内容)无论是文化课,或是专业课都能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各专业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构建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分阶段实施,有效设计为各个教学情境,每一个教学情境完成一个学习任务,最终形成富有专业特点的课程体系.基于工作过程的富有职业特点的课程无疑增加了课堂的有效性,提高了学习兴趣,达到理想的生态课堂,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动起来,在智慧激发中活起来,在成果获得中笑起来!通过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观培养一批具有课程意识的专业教学团队,研发精品课程,打造品牌专业,促进内涵发展.

(作者单位:南京新港中等专业学校)编辑/张俊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