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保险供需问题

点赞:5136 浏览:1882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农业是弱质产业,受到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影响,但是在保障农产品稳定供给、增加农户收入、维护农村安稳中,农业保险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我国的农业保险发展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农业保险供给和有效需求双冷,这对于我国这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而言,是一个亟待解决问题.本文从影响农业保险供给、有效需求的因素出发,试探讨如何来有效的解决这对供需矛盾.

关 键 词 :农业保险;供给;有效需求;对策

1.农业保险供给、需求的概念

“农业保险供给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由经营保险的企业或机构提供的并已实现的农业保险种类和保险总量”[1].可发现农业保险供给包括质和量两个方面,质主要是指保险人所能提供的险种对被保险人即农业生产者带来什么样的和多大范围的保障;量主要是指保险提供者对社会经济所承担的风险责任的总和.“农业保险需求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各类经济组织对农业保险这一商品的需求总量,由农业生产风险不确定性及人们对风险造成损失的承担能力所决定的”[2].农业保险的发展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农产品的稳定供给,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维护农村社会的和谐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它并不能消除小农经济结构下的一系列比如金融怎么写作短缺、道德风险、逆向选择等问题.如果生产成本上涨、产品生产下降导致生产亏损就会带来很多理赔,使得一轮生产过剩引发下一轮生产的不足,使整个市场始终处于波动之中.

2.我国农业保险供给不足的原因

2.1 制度性供给不足和道德风险的存在

我国农业保险的制度性建设一直落后于国外很多国家,国内法律对农业保险的制度性供给也缺少正规性、明确的法律条文.《保险法》中也只是简单的规定“国家支持发展为农业生产怎么写作的保险事业,农业保险由法律、行政法规另行规定”,《农业法》也只是规定“国家逐步建立和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鼓励和扶持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建立为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怎么写作的互助合作保险组织,鼓励商业性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业务”.但是对于这些规定我们应如何去鼓励、建立却没有明确规定.冯文丽认为,农业保险的制度性供给不足是我国农业保险市场失灵的根本原因.要解决农业保险市场供给主体缺损,就必须有效的增加农业保险供给,发展政策性农业巨灾保险能较好的解决农业保险制度性供给不足问题[3].“道德风险是指由于保险可以降低风险,被保险人在投保后作出的使不利事件发生概率上升或保险公司赔偿金额增加的行为.”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发生加大了经营成本和监管成本,影响了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的积极性,使其业务萎缩,险种减少,供给不足[6].许多农民写了保险后,高枕无忧,不积极参与防灾防损,导致损失扩大,另外由于农业生产分散,保险公司监督力度不够,少数农民法律意识淡薄,利用保险进行欺诈活动,把保险当作“摇钱树”,农业保险的这种道德风险和逆选择使保险公司在管理上面临很大的不可控性,从而极大地影响了保险公司的供给意愿.

2.2 农业保险“准公共产品”性

农业保险“准公共产品”性质和面临较高的巨灾风险,导致其商业化的供给不足[4],客观上要求政府在农业保险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然而,目前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呈典型的“政府拉动型”特征,政府对农业保险的扶持还远远不够,因而不同程度地限制了农业保险的发展.这种商业化的供给不足也导致了农业保险保费的不稳定性,分几个层次.小规模经营的农户面对着一般自然风险都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分散、转移,但是对于巨灾却无能为力,而养殖、种植专业户则更倾向于购写具有针对性的险种.这一分散性的市场使得以营利为目标的保险公司难以驾驭.农业保险的特殊性主要为“三高三低”,这使其经营者的风险集中,形成了农业保险的“小保小赔,大保大赔,不保不赔”的现象.农业保险经营主体不断减少,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缺失,农业保险的有效供给就出现严重不足[5].我国是农业自然灾害事故多发国,一旦出现灾害,保险公司往往需要高达几千万元的赔偿,甚至上亿元人民币,尤其是在自然灾害比较频繁的地区.保险公司对农业保险还是相当谨慎,趋利避害是任何一家赢利性商业运行机构的天性,而农业保险经营成本则相对其他保险均高,这使得农业保险的经营效果与商业保险的利益发生背离,这种高风险削弱了保险公司的积极性,是保险公司农业保险意愿供给不足的决定因素.同时,保险公司经营农业保险的经验极度缺乏.国内外商业保险公司经营农业保险的屡次失败也给保险公司造成了一定的心理障碍.


3.农业保险需求不足问题

3.1 农户的收入水平、农户行为决定的有效需求不足

农民是农业保险的对象主体,他们的文化程度、收人水平、收人结构、农民行为选择等方面对农业保险的需求都有影响.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可知,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在基本生活有所保障后会产生更高一层次的需求,比如安全、发展的需要.保险需求首先取决于基本生活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讲,保险对于收人低下的农户来讲是一种奢侈品,交不起保险费.农户对农业保险的潜在需求能否转化为现实的有效需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户的行为.另外,农户最担心的问题是如果发生意外,能否及时获得赔偿.由于受其他非农业保险定损、理赔难的影响,参保而不能获得赔偿使得农民不敢轻易尝试.在农业保险实施初期,一方面由于农民受传统意识的影响,很难接受保险,使得很难形成有效需求:另一方面农民对农业保险的实施持观望态度,国家实施的农业保险是否能真正有利于农户收入、保障农户利益等这些都是农户所关心的问题.

3.2 由供给不足决定的有效需求不足

目前我国农业保险仅仅是保障部分种植业和养殖业在生产过程中遭遇自然风险所造成的产量或者成本损失的风险,而很少包括风险(市场风险)和政策风险等,同时由于险种较少、保障水平较低,农户对农业保险的需求没有明显.农业保险供给的不足会阻碍农户有效需求的形成.首先,保险公司提供的农业保险种类少,无法满足农户对农业保险多样化的需求;其次保险公司覆盖的地区范围窄,地区农户保险需求无法满足;最后农业保险的供给不足,农户保险意识差,使得对农业保险需求小.另一方面,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不足和供给不足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有效需求不足会导致农业保险业萎缩,经营主体不愿供给,使得供给进一步的减少,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农业保险停止发展.我国农业保险业发展的现实情况是:农业保险无论是在保险覆盖的地区范围和涉及的生产经营门类与环境,还是在保险产品的品种结构等方面,都难以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3.3 农业保险的正外部性、风险因素、因素等

我国农业保险供需问题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农业保险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大学毕业论文、函授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8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农业保险的正外部性主要体现为农户购写农业保险的边际私人收益小于边际社会收益,而边际私人成本大于边际社会成本,两者之际出现差异性导致正外部性的产生.“农民进行农业保险消费时,利益外溢使边际社会收益大于边际私人收益”这表明,农户即使有购写农险的需求,但是在思量后还是会选择不购写的,就是说农户对农险的有效需求不足.一般来说,风险概率越大、范围越广,损失的可能性越高,保险的需求量就越大;反之相反.农业地域自然灾害的能力差,某一自然条件的变化都会给农业生产带来一定损失,所以说农业的风险概率大.而且农业风险造成的损失程度大容易出现巨灾损失.由于自然灾害的发生往往具有地域的辽阔性、时间的同时性,在同一风险事故中许多承包单位发生损失以及损失的程度具有高度的相关性,这使得农业保险很难在投保人之间进行分数和转移,致使农业巨灾无法避免.农户的保险意识和对农业保险的认知程度也会影响到对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量.保险意识越低、保费越高,需求量就会减少;反之,如果保险意识很浓厚,则需求就会增大.

4.改善供需矛盾完善我国农业保险市场的对策分析

4.1 法律定位及政策支持

各级政府要配合保险公司,通过应用赔付案例等手段积极宣传农业保险在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农业方面的重要意义以及在防范农业风险恢复农业生产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方面的重大作用,大力普及农业保险知识,增强农民的农业保险意识,以提高农业保险的社会地位.农业保险具有很强的社会公益性,国家应通过各种政策鼓励保险公司经营农业保险,研究农业保险,加强对农业保险的正确认同,使农业保险成为保险公司业务拓展的新的切入点.

从政策上给农户信心,有利于提高农户的有效需求.在政策上明确保障实施农业保险的保险公司的利益,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减少保险公司的损失,增加保险的供给.由于农业保险的准公共品的性质,决定农业保险的展开必须要有国家支持.加大国家对农业保险的财政支持力度可以提高保险公司供给农业保险的积极性,又可以增加农户的相对收入,增大需求.

4.2 提高农户的收入水平,建立多层次体系

收入是潜在需求能否转换成有效需求的决定因素,只有农民的收入提高了,才能真正提高有效需求.因此,一方面要加快农业的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的进程,提高农民的收入;另一方面要鼓励种植业和养殖业进行规模化经营,统一投保,这样既能增加投保数,又有利于保险工作的展开;同时,要广泛开展农业保险知识的宣传,加强农民对农业保险的认识,提高农民投保的意识.

建立符合国情的多层次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体系,分层次建立全国性和区域性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分别开发相应的农业保险险种.在推行农业保险时也要因地制宜,根据地区的不同情况及时调整相应的保险条款,使之更加满足农民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