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保险市场非均衡运行调控

点赞:16043 浏览:6993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农业保险是通过保险的手段管理农业生产风险的制度安排,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农业发展的三大支柱(农业科技、农业金融和农业保险)之一.纵观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历程,农业保险一直呈现出非均衡的发展态势,主要表现如下:一是市场供求总量非均衡问题;二是结构非均衡问题.三是缺乏完善的宏观调控手段和措施.基于以农业保险的非均衡运行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非均衡运行现状的分析,探讨解决农业保险非均衡运行状态的对策.


关 键 词 :农业保险;非均衡;宏观调控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3-0261-01

1.我国农业保险市场非均衡的表现

我国农业保险起步较晚、发展慢、过程跌宕起伏,仅1950―1959年间就经历了开办、暂停、恢复、停办的曲折过程.自1982年恢复开办农险以来,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农业保险的发展呈现出一种非均衡态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总量上的非均衡

我国农业保险市场总量的非均衡表现为潜在总需求大于有效需求,实际供给小于有效供给,即“需求不足”与“供给短缺”并存.

(1)农业保险需求不足.

农业保险需求在此指农民愿意并有支付能力购写的种植业和养殖业所需保险怎么写作的总量,即对种、养两业保险保障的有效需求.农业保险需求水平取决于农业风险,农民的收入水平、保险意识、保险费率等因素.

对农业保险需求,一些学者利用农业保险的参与率来对其进行实证研究,如Serra(2003).由于受收集数据的局限,本文用农业保险实际保费收入占财产保险保费收入的比例来说明我国农业保险需求不足的情况.从1990-2007年,农业保险费收入占财产保险保费收入的比例最高为2.57%,最低为0.49%.除此之外,也可以利用保险密度、保险深度来说明农业保险需求不足的情况.

(2)农业保险供给短缺.

农业保险供给是指保险人能够并且愿意提供的农业保险怎么写作总量.农业保险的供给水平取决于保险人的承保能力和农业保险的经济效益等因素.

由于农业保险的高风险、高赔付率,再加上农业保险较高的经营管理费用,许多保险公司的农业保险经营都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尽管国家1996年开始免征农业保险的营业税,但与高赔付率的风险相比根本微不足道.农业保险市场虽然巨大,但各商业保险公司都避而远之,不愿经营,使我国农业保险发展举步维艰、停滞不前,处于日益萎缩的困境.

我国农业保险市场非均衡运行调控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农业保险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自考毕业论文、学校学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6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1.2 结构上的非均衡

农业保险市场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构成的系统,其中的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其市场结构庞大而复杂.

农业保险市场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其组成通常包括政府、再保险公司、保险公司、农户四个组成部分.政府向农户、保险公司分别提供保费补贴和经营管理费用补贴,这主要是由农业保险的准公共物品性质所决定的.再保险公司的功能主要在于帮助保险公司分散风险.通过再保险,可以将特定区域的累计风险责任,向区域外转嫁,扩大风险分散面,达到风险分散的目的.

然而,在我国,一个完善的农业保险市场系体还未真正建立,一方面缺少政府的支持,另一方面农业巨灾风险的分散机制――再保险机制并不存在.因而形成了一个“跛形”的农业保险市场体系.

2.我国农业保险市场非均衡运行的调控

根据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我国农业保险市场自1982年恢复以来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农业保险市场一直是在非均衡条件下运行的,市场还需不断完善和发展.既然非均衡是市场经济的常态,是任其自行发展,还是要进行必要的干预,这一直在主流经济学领域存在着严重分歧.

2.1 农业保险市场的调控手段

农业保险市场调控的目标必须通过一定的手段来实现.现阶段我国农业保险市场调控的手段主要有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这些手段具有不同的运用范围、调控特点和作用.

经济手段是指政府运用经济杠杆来调节经济活动的一种手段.经济手段一般包括财政、金融、税收、、投资等手段.用经济手段调控农业保险市场,就是国家政府利用补贴、税率等经济杠杆来直接或间接调节和控制农业保险市场.

法律手段,从某种意义上讲,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法制建设对于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就极为必要.对农业保险市场调控的法律手段是指政府依靠法权力量,运用各种法律和法规来规范农业保险市场运行秩序,管理农业保险市场活动的一种方法.

行政手段是指政府通过制定和实施有关农业保险市场的方针、政策、计划和规划,采取行政命令和指令等形式,按照行政隶属关系管理农业保险市场活动的方法.例如上海安信在成立时,保监会就规定了其经营范围:除农村种植业和养殖业保险外,还可以经营包括涉农财产保险、农村居民短期人身意外伤害险和健康保险等.其中种植业和养殖业保险的保费收入占公司全部保费收入地比例不得低于60%.这样就从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农业保险的供给量.

2.2 农业保险市场调控手段在我国的具体应用

根据我国农业保险市场的实际情况,目前应采用经济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法律手段并行的调控措施.

(1)经济手段的应用.

①财税手段的应用.

第一,财政收入方面的措施.一方面,对农业保险机构实行税收优惠.为体现国家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和鼓励,减轻农业保险机构的负担,可以实行特别的税收优惠制度,如对种植业保险和养殖业保险业务减免营业税;对农业保险经营主体在一定期间内适当减免所得税,以利于经营主体增加准备金积累,降低保险费率,提高农民保险费的支付能力;允许经营主体在税前从经营盈余中扣除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保险准备金,以增加经营主体的资金实力.另一方面,从每年的财政收入增量中拿出一部分用于国家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业务发展所需资金.

第二,财政支出方面的措施.其一,适当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精简机构人员,控制行政经费支出的增长,削减“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的低效支出,将其用于增加农业保险方面的开支.其二,改变以财政救灾、支农的主要传统方式,将一部分资金用于支持政策性农业保险.通过建立农业保险制度,增强了农民对灾害风险的抵御能力,可以减少以往用于灾害救助的救灾款支出,将其转用于资助农业保险.

②金融手段的应用.

第一,加快农村金融深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首先,逐步放松对农村金融的严格管制,尤其是利率管制,扩大农村金融市场化程度,允许农村金融机构依据市场需求程度在政策规定范围内调整利率.同时建立多样化经营主体,放宽国内民间资本和中小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条件,以刺激农村金融市场的有效竞争.

第二,加大对经营农业保险业务的保险机构的信贷支持,以增加保险公司承保农业保险的积极性和承保能力.如果此类保险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出现因经营农业保险所造成的亏损,应在政策上允许其申请一定额度的银行无息或低息贷款,用于赔款之需.

第三,促进转移农业灾害风险的金融产品创新.最近,在国际保险市场上,由于金融和技术的创新,产生了许多新的转移农业灾害风险的金融工具,比如巨灾债券、气象指数、区域产量指数等.

(2)行政手段的应用.

从某种意义上讲,农业保险具有准公共物品的性质,这也就决定了农业保险与一般的商业保险不太一样.商业保险的运作一般依赖于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来推动其发展,而农业保险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它的运作需要运用非市场化的手段来如行政手段等来推动其发展.

近年来,政府为了加快农业保险的发展步伐,充分发挥农业保险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作用,也开始尝试着利用行政手段来促进农业保险的发展.在今后一段时间内,行政手段在推动农业保险的发展中还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3)法律手段的应用.

农业保险作为一种农业发展和保护制度,它对相关法律的依赖程度是相当强的.从农业保险市场调控手段应用的模型分析中可以看出,作为调控手段之一的法律手段贯穿于调控的全过程.鉴于农业保险的特殊性,一般适用于各种商业保险的《保险法》不适用或不完全适用于农业保险.因此,在举办农业保险时,各国均先制定农业保险法及其实施细则,确定其基本法律依据,规范其制度和行为,以保证农业保险体系的顺利建立和业务的协调运作,使农民的利益得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