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我国保险资产管理

点赞:5320 浏览:1929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保险资产管理是保险业“承保+投资”双轮驱动的引擎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险资管理效率直接影响保险公司的盈利能力、承保能力和偿付能力. 我国险资管理既存在资产负债不匹配、投资结构不合理、收益水平低下、竞争日益激烈等问题,也面临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发展的重大机遇. 系统研究险资管理创新发展问题,对于深化保险业乃至金融体系改革,优化保险资源配置,改善政府监管与市场发展的关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本文总结了险资管理行业发展状况,分析了改革创新的紧迫性和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并从宏观监管、中观市场和微观运行三个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对险资管理创新发展模式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关 键 词 : 险资管理;资产管理;保险资源

中图分类号: F804.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176X(2014)02006706

一、文献综述

保险资产管理作为保险业“承保+投资”双轮驱动的重要引擎,横跨保险与资产管理两个行业,连通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协调发展,是保险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金融综合经营趋势下,险资管理行业已成为金融改革的重点领域和金融市场最重要的投资者之一.2003年我国批准设立首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行业步入集中化、专业化、市场化的良性轨道,十年间,险资管理跨越发达国家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实现了治理机制、管理模式、资产配置的不断完善与突破.当前,随着我国经济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体制机制等深层次矛盾日益突出,险资管理行业也同样面临机遇挑战和创新发展的新形势,全面总结行业发展历程和经验教训,深入分析行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系统研究险资管理创新发展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我国险资管理发展历史虽然不长,但专家学者、监管机构和保险公司的研究部门结合实践的研究文献却比较丰富.颜韬[1]总结了我国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发展状况和主要问题,阐释了“十二五”时期险资管理的发展环境和发展方向.郭金龙和胡宏兵[2]从保险资金运用基本理论着手,借鉴国际经验,总结分析了我国险资运用的发展阶段和问题原因,提出了加强资产负债匹配管理、合理配置投资久期、优化资金运用结构和设立专业管理机构四方面政策建议.缪建民[3]长期从事险资运用理论与实务研究,认为我国险资管理专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水平将不断提高,应在扩大险资管理领域、推进市场化改革和强化基础建设方面实现突破.李静[4]认为我国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创新发展体现在股权结构多元化、资产管理范围逐步扩大和资产管理产品不断丰富三个方面,但现行监管模式缺乏合理性,应采取由保监会主监管、其他金融监管机构协同配合的监管模式,进一步完善监管联席会制度和信息共享机制.张洪涛和郑飞虎[5]提出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可以遵循“运营风险化解—独立资产管理—综合金融怎么写作”的发展模式,监管部门通过给予政策支持、强化实体监督、健全制度环境和市场体系、完善定期联席会议等方式,推动行业持续发展.近期出版的《中国保险资产管理发展报告(2011)》[6]和《中国保险业竞争力报告(2012—2013)》[7],分别对险资管理公司发展历程、改革经验、国际比较、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了系统阐述,对未来发展形势、目标和思路进行了展望,是全面研究险资管理发展的重要文献.

与国内不同,国外险资管理领域的研究文献并不多见.由于发展阶段、监管制度、金融环境和具体国情存在差异,美英日德等发达国家一般将险资管理机构视为资产管理行业的一部分,研究也多以报告形式发布资产规模、投资结构变动的数据信息,侧重于从微观角度进行投资组合、产品设计及工具手段方面的实务论述.

综合而言,目前险资管理理论与实务研究虽已涉及保险发展、资金运用、监管手段、渠道拓展、风险管理、资产配置等多个方面,但从改革攻坚期和创新发展关键期的角度,对险资管理发展策略问题进行系统研究还不充分,存在实务性、描述性研究较多,理论性不足;局部研究较多,整体性、系统性不足等情况.面对行业发展的新形势,如何充分考虑宏观、中观和微观作用机理,加强对行业特点、主要问题、未来趋势、创新路径及监管模式、制度安排、组织体系、投资渠道、风险监控等方面的系统性、前瞻性研究,已成为险资管理和保险行业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二、我国险资管理行业发展状况

2003年之前,我国没有专业性险资管理机构,险资管理被称为保险资金运用,主要由各保险公司财务部门或投资部门负责,管理不规范、渠道狭窄、投资风险大,投资效率低下,在保险业务发展中长期处于从属地位.最近十年,保险监管部门加强市场引导,完善政策措施,拓宽投资渠道,强化风险管理,加快保险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促使险资管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深刻地改变了保险业的盈利模式和发展方式.

1. 险资管理规模快速增长

2003—2012年,我国保费收入从3 880亿元人民币增加到15 488亿元人民币,保险业总资产从0. 91万亿元人民币增加到7. 35万亿元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分别达到17. 60%和27. 50%,占金融业总资产的比重逐年提升;同期,保险资金可运用额度从0. 82万亿元人民币增加到6. 85万亿元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为30. 10%,其中保险投资规模从3 829亿元人民币增加到45 097亿元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为29. 10%,保险投资比率,即保险投资额占总资产的比重,相应从42. 00%提高到67. 20%.截至2013年6月末,我国保险业总资产达7. 88万亿元人民币,可运用保险资金规模为7. 29万亿元人民币,保险投资额是2003年末的19倍,投资比率10年提高了20个百分点.保险业资产规模的迅速增长,使其成为银行业之后第二大金融行业,险资管理迈入集中化、专业化和市场化的新阶段,逐步成为国内金融市场最重要的机构投资者之一. 我国保费收入、总资产和资金运用情况见表1. 表1 2003—2012年我国保费收入、保险总资产和资金运用余额增长情况

2. 险资运用渠道逐步拓展

随着我国保险业的快速发展,险资管理在投资额度、比例限制和风险管控体系等方面也不断完善,险资运用渠道得到规范和拓展.自2012年以来,监管部门出台一系列险资管理新政,进一步推动行业创新发展,保险资金运用渠道拓展至基础设施项目、不动产、股指期货、金融衍生品、银行理财产品、集合信托计划和证券专项资产管理计划等另类投资和海外投资领域,险资运用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2006—2012年间,银行存款基本保持稳定,占比30. 00%左右,债券占比逐步下降,由53. 10%降至44. 70%,减少近9个百分点,但固定收益类资产合计仍占总额的近80. 00%,反映出保险资金安全性的特征.权益类资产股票和基金投资波动较大,2007年最高时占比27. 10%,近三年逐步降至11. 80%,这主要是与资本市场表现相关,也体现了保险资产规避风险的需要.另类及其他投资得益于政策的放宽,近两年占比迅速提高,2011年和2012年分别达到8. 83%和9. 37%,较此前年份的平均水平提高了约7个百分点.2006—2012年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结构及变化情况如表1和图1所示.

表1 2006—2012年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结构

图1 2006—2012年险资运用结构变化趋势图

3. 投资总体收益水平不高

投资收益是保险业利润的重要来源,国际大型保险公司承保业务多半微利或亏损,盈利主要依靠险资管理.我国险资管理水平不高,投资收益率整体偏低现象长期未变.如图2所示,2002—2012年平均收益率为4. 58%,大体可划分为三个阶段:2002—2005年间,收益率分别为3. 14%、2. 68%、2. 87%和3. 60%,较为稳定但处于较低水平;2006—2009年平均为6. 58%,收益率有所提高但波动很大,2007年最高时达到12. 17%,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和股市大幅下跌的影响,收益率急剧降至1. 91%,与险资收益安全性、稳定性的要求相悖,体现出我国险资管理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较弱;2010—2012年,收益率分别为4. 84%、3. 57%和3. 39%,收益水平不高且逐年下降,在政策放宽、投资渠道不断拓展的环境下,收益能力低下的状况依然没有改变.保险业内部精算一般设定利润率为5. 50%,目前我国险资管理收益缺口较大,大部分年份行业收益率甚至低于银行五年定期存款利率.

图2 险资管理收益率变化趋势图 数据来源:中国保险年鉴(2003—2012年)各期及保监会网站.

4. 监管体系与内控机制逐步完善

近年来,监管部门根据险资管理特点,在基础建设、投资渠道、风险控制、监督管理等方面,先后颁布了六十余项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从制度上确立了集中化、专业化的运作模式和以渠道管理、比例控制为手段的监管模式,经历了从“市场行为监管”到“市场行为与偿付能力监管并重”,再到“以偿付能力为核心”的转变[7],监管与市场、监管与发展、监管与风险的关系得以改善.在内控机制方面,随着市场主体专业化水平的提高,险资管理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投资决策机制、风险管控机制不断完善,形成了集中管理、前中后台分离的组织架构体系、权限分明的资产配置和投资决策体系、清晰高效的资金流程和风险控制体系,险资管理各环节既相对独立、相互监督,又相互配合、相互支撑,提升了险资管理的安全性和投资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三、行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经过十年的改革发展,我国险资管理体制机制虽已发生根本性变化,但作为起步较晚的新兴行业,行业仍处于规范发展的初始阶段和创新发展的重要关口,急需解决如下几个实际问题:

1. 专业化管理能力亟待提升

我国险资管理长期依托于保险业发展,历史形成的积弊导致行业先天不足,一方面,保险资产快速增长带来了充足的资金来源,形成了险资管理机构坐享其成的优越感,与银行、证券、信托、基金等行业相比,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往往准备不足,竞争意识薄弱,生存能力不强;另一方面,险资管理机构一般脱胎于保险公司内部机构,独立性、专业性欠缺.在理念上没有完全确立价值投资、理性投资、稳健投资和长期投资的核心思想;在策略上对市场形势的判断和把握有待进一步提高;在风险控制上缺乏识别、计量、预警和对冲手段;在技术上还不能娴熟运用资产负债匹配管理、战略性资产配置管理和投资组合管理等方法;在投资绩效评估上没能形成科学统一的标准;在人才队伍上尚未建立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培育人才的体制机制,这些都是险资管理行业可持续发展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2. 资产配置矛盾依然突出

保险业发展经验和趋势表明,承保业务主要起到吸纳资金的作用,险资管理才是决定综合盈利的决定因素,而我国承保业务快速发展与险资管理效益不足的矛盾突出,“保费猛增、工具不足、匹配困难”[6]的状况一直没能扭转,已直接影响保险业的偿付能力和经营的稳定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资产期限结构不合理,保险负债长期性与资产配置短期性矛盾突出,严重影响盈利水平.二是资金运用结构不合理,银行存款比例过高、非收益性资产比重过大、资产证券化比例过低,险资收益能力不强.三是投资品种单一,同质化现象严重,作为资金运用重要渠道的资本市场发育不成熟,风险较大,投资组合与长期负债匹配困难,影响了险资的良性循环和运用效率.

3. 第三方资产管理业务开拓困难

我国险资管理行业受托管理第三方资产占比小,竞争力弱、市场化程度较低.2012年10月印发的《关于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有关事项的通知》虽已明确险资管理范围拓宽至养老金、企业年金、公积金等领域,甚至可以开设证券账户管理第三方资产并涉足公募产品,但与券商、基金、信托等长期经受市场洗礼的行业相比,险资管理机构专业水平和竞争能力还存在很大差距.“大资管”时代[8]的来临既是历史机遇,同时也是融入激烈市场竞争的巨大挑战,险资管理机构应当充分认识第三方业务未来发展的广阔前景,潜心练好内功,不断提升拓展市场和资产管理的专业能力. 4. 险资本身成为争夺对象

2012年7月出台的《保险资金委托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允许符合条件的基金、券商受托管理保险资金,此后已有9家非保险类投资管理机构获得了相应资格,这无疑打通了保险同证券、基金之间的“脉络”,实现了资金的双向互通,开放的资产管理市场轮廓更加清晰.在金融综合经营和政策突破的背景下,“肥水不流外人田”的险资独家管理模式已被打破,其他资金管理机构将积极谋求进军保险资金管理领域,群雄逐鹿的局面使险资管理机构竞争力面临市场检验.面对“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局面,险资管理公司只有依靠优秀的资产管理团队、专业的投资管理能力、健全的运营机制和风险控制体系,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从容应对挑战,立于不败之地.

四、我国险资管理行业创新发展策略

当前,我国险资管理行业既具备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严峻的风险挑战,应紧密围绕经济金融形势和行业发展实际,按照流动性、安全性和收益性的总体原则,把握好政策措施的节奏和力度,以专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为方向,以完善体制机制,提高行业核心竞争力为手段,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保险业功能作用发挥为目标,从宏观监管政策、中观市场环境和微观公司经营三个层面推动行业迈上创新发展的新台阶.

1. 理清宏观监管思路,强化监管的有效性

(1)树立科学监管的新理念

一是按照国家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明确监管职责定位,厘清监管与市场的责任边界,简政放权,提高效率,集中精力做好制定规则、检测风险、检查行为、教育市场等核心工作,坚持依法监管和监管创新,避免监管重复和监管真空,不断适应形势变化和市场发展的需要.二是牢牢把握行业监管主题,正确处理好统筹发展与风险防控的关系,准确评估国内外经济形势、资本市场、行业能力及个体差异,充分考虑新业务、新领域的风险因素,为险资管理创造安全高效的发展环境,不断提升行业的盈利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强化有效监管的新方式

一是重点完善以偿付能力、专业标准为核心的量化监管指标体系,对于偿付能力不足或专业能力不达标的公司,严格限制高风险投资和创新型投资业务.二是强化违规惩戒机制,对发生超比例投资、违反交易管理规定等行为的险资管理机构,要加大惩处力度,全面规范市场秩序.三是有序推进创新试点,有效掌控试点范围和规模,允许符合条件的地区或机构先行先试新的投资业务和投资领域,以点带面,适时推广.四是大力提升监管信息化水平,以在线监管和实时监管为目标,加快开发监管信息系统,完善报告制度,规范信息披露,推动监管方式由事后被动监管向事前、事中主动连续监管转变.

新时期我国保险资产管理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核心竞争力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学院论文、本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3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3)构建系统监管的新机制

一是继续加强制度建设,根据监管和市场需要及时制定、完善行业监管规章,细化执行标准,保障监管制度的全面性、准确性、严谨性、操作性和规范性,使监管工作有法可依、不留死角.二是积极完善监管机制,健全以资产负债匹配、投资比例制约、托管机制规范等为主要内容的联动监管模式,实施全程监督和全面风险防控,强化政策培训、市场引导和行业自律,切实落实各项监管规制.三是强化对新业务监管,新的投资渠道和领域带来新的风险因素,无担保债券、不动产、非上市股权等新型业务增大了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和管理风险,并具有一定的周期特性,要深入研究业务特点、风险隐患和预警机制,有针对性地落实监管手段,达到既要促进创新发展,又要防范创新风险的目的.四是建立协同监管机制,针对金融混业经营的趋势和特点,尽快建立由保监会主监管,人民银行、证监会、银监会、外汇局等部门共同参与的协同监管机制,从资格审查、业务管控、运作监督、风险处置等方面强化监管合力,形成信息数据共享和风险防控互补的监管模式,推进险资管理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2. 优化中观市场环境,引导行业持续稳健发展

(1)丰富多元化市场主体

一是继续依照准入条件增设险资管理专业机构,进一步支持达到标准的保险公司特别是中小保险公司设立法 人治理完善、股权结构合理的险资管理公司,增加险资管理主体,促进合理竞争,推进专业化、市场化建设.二是探索设立专业管理机构,针对基础设施、股权、不动产及境外投资等新兴业务领域,积极研究设立专业事业部、另类投资中心或者子公司,满足险资专业化运作需要.三是适应市场发展要求,探索组建险资管理产品专业交易所,针对行业特点,搭建险资管理机构、托管行、登记结算公司、投资者等市场主体的对接平台,整合市场资源,提高行业效率.

(2)突出政策市场化导向

一是进一步细化受托管理资金的具体政策,明确第三方资金管理业务的范围、渠道和技术手段,增强政策的可操作性,在管理养老金、企业年金、公积金乃至发行信托计划、公募产品等方面,促进行业尽快适应市场竞争,逐步扩大市场份额,提高市场地位.二是在资金运用方面,引导行业用好已有政策,创新业务领域,优化资产结构,继续通过放宽投资渠道、调整投资比例等方式,增加不动产、非上市股权和基础设施等另类投资规模,适时允许开展抵押贷款业务,优化投资运行,增强行业资金管理能力和盈利能力.三是加强行业风险预警机制建设,平衡好风险与收益的关系,有效防范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合规风险和道德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

(3)培育险资管理特色文化

一是牢固确立行业社会责任与宗旨意识,消除“小行业、边缘行业”的模糊定位,增强行业认同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尽快设立险资管理行业协会,在监管部门的指导下,确定战略目标,落实监管政策,加强行业自律,规范市场行为,系统推进险资管理文化建设.二是始终秉承价值投资和长期投资理念,按照资产负债、偿付能力和流管理的基本要求,以战略眼光确定投资策略,合理安排固定收益、权益资产和另类投资的多元化配置,灵活根据市场变化调整投资组合,保证资产负债久期匹配和行业持续稳健的盈利水平.三是全面遵循风险可控与安全至上的原则,正确处理保户利益、股东权益和社会责任的关系,明确自身市场定位和发展阶段,切实把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动性结合起来,坚决防控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四是精心打造忠诚协作的团队精神,切实将险资管理人才作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营造良好的选人用人氛围,增强团队的稳定性、凝聚力和忠诚度,使个人发展目标与企业经营目标高度契合,建立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险资管理团队. 3. 规范微观公司经营,提升创新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1)规范公司管理体制

一是要优化股权结构,使险资管理公司真正成为独立运作的市场主体.行业内可以考虑其他保险企业参股,利用专业优势扩大受托险资范围;行业外适当增加银行、券商和信托股东,适应综合经营趋势,奠定进军第三方资金管理和财富管理市场的基础;条件成熟时可根据需要引入外资,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手段,提升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和海外投资的能力.二是理顺利益分配机制和委托受托关系,规范保险母公司与险资管理机构的关系,在利益分配、投资决策、人才选聘等方面严格按照市场规则确立各自角色,通过市场机制弱化股权关系对客户关系的影响,逐步摆脱双方的路径依赖.

(2)提升公司运营水平

一是完善经营决策机制,要整合内部资源、强化专业分工,针对资产负债不同特点开展流程管理,对负债久期、凸性、市场价值、产品模块统筹分析研判,对资产结构、流分布、风险收益及相关性准确评估预测;要利用外部智力资源,通过专家顾问委员会等制度安排,广泛汲取外部经验,提高决策的专业性、科学性.二是健全风险控制机制,要从投资决策、交易操作等关键环节入手,全面修订和规范内部风险控制制度,注重发挥内部稽核和外部审计的监督作用,强化制度执行力;要提高风险管理信息化水平,加快信息系统标 准化建设,实现风险动态监控和自动预警.三是强化运营保障体系,健全登记、托管、交易、清算等各环节制度和流程,强化数据管理和怎么写作,完善一体化资产管理信息系统;要加强流程规范和过程控制,突出人员、岗位和权限监督,防止操作风险、道德风险,实现决策、交易、风险控制的相互独立和相互制约.四是提高公司创新能力,要充分调动投资方式、专业技术和客户群体的复合优势,广泛开拓第三方受托资产来源,综合利用股权投资、不动产投资、基础设施投资等新渠道,提升资产管理水平和长期收益能力;要积极推进投资顾问、投资咨询等中间业务,拓展怎么写作范围和领域,加快建立和完善多元化运营模式;要积极借鉴吸收国际先进管理技术、模式和手段,注重资产持续管理、价值管理和精细化管理,有效提升资产增值能力.

(3)强化资产负债匹配管理

一是建立科学的资产负债匹配管理组织架构,设置完善的管理流程,引入先进的分析方法,合理确定资产负债匹配管理的使用范围.二是实现资产负债结构匹配,要区分自有资本金、责任准备金、其他负债资金等不同来源,对应不同的投资渠道,形成相互适应的投资结构.三是实现资产负债期限匹配,要在保证资金流动性和偿付能力的前提下,综合考虑保险资产和保险业务的盈利能力,合理安排投资的期限结构,要加快开发股权、信托、另类和海外等长期战略投资项目,提高险资运用的长期收益.四是建立资产负债管理的协调机制,引导保险产品定价机制由负债主导型向资产主导型转变,提供更多适销对路的产品,满足高端客户个性化需求,实现保险业和险资管理增长方式的转变.

(4)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和素质

一是根据经营实际,分别建立传统投资团队、另类投资团队,市场营销团队和客户怎么写作团队,细化专业分工,相互协调、相互补充,充分适应市场竞争和客户怎么写作的需要.二是建立公平公正、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薪酬机制、激励机制和绩效考评机制,借鉴银行、证券、信托、基金业的经验和做法,形成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良好氛围.三是建立险资管理人才储备库,借助科研院校、培训机构等外部资源大力培养复合型、实用型险资管理人才,有条件的公司内部可以设立资产管理实验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深入探究经营发展的重点课题,提高人才队伍的专业素质和研究能力.四是制定人才梯队建设的系统规划,坚持培养、引进和使用并举的方针,建立教育、历练、使用、提拔的有效通道,创造人才发展的优良环境,全面保障公司经营发展过程中对人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