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保险业调查

点赞:4820 浏览:1892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保险是社会的稳定器,是家庭的急救箱,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发展,又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南审保险小分队利用寒检测时间(采用问卷调查形式)走近南京市民,走近南京保险.

[关 键 词 ]南京;保险业;设计与过程;结果分析;前景展望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18-0039-02

1 南京保险业现状调查的背景与意义

1.1 惠及国计民生的事业——保险业

保险是集合同类风险的单位和个人,以合理计算分担金的形式实现对少数成员因该风险事故所致经济损失的补偿行为,具有社会共济的性质.保险作为现代金融的三大支柱之一,具有提供经济保障,满足人们转嫁风险和资金融通的重要功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和完善的新形势下,保险还担负着促进改革、保障经济、稳定社会和造福人民的责任.因此发展保险业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有利于促进市场经济稳定持续的发展.调查民众需求,剖析保险产业结构,有利于更好的驾驭保险,造福社会.

1.2 中国保险业的领头羊——南京

南京作为江苏省,这个经济与保险业大省的省会,是其保险业监管中心.南京位于我国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具有良好的区域优势.经济发达,居民储蓄水平较高,保险业务开展活跃.保险机构的数量在全国名列前茅,随着新华、泰康人寿保险公司相继进入,几乎所有全国性的重要保险公司都在南京设有分公司.对南京保险业进行现状调查可以帮助保险公司在充分了解客户需求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在客户这一巨大海洋的推动下顺利驶向远方.

2 问卷调查的设计与过程

2.1 调查对象

本次问卷是针对南京市民的,我们选择了南京最繁华的新街口、珠江路,同时也选择了相对比较落后的浦口、六合;我们去了豪华的咖啡厅,也去了相对比较便宜的肯德基;我们的调查对象有医生、教师,也有售货员、农民工.为了能够收集到比较全面、合理的数据,我们尽量兼顾社会各个阶层.

2.2 调查内容

问卷调查包括三个部分:

①基本信息:性别、年龄、收入.②南京市民保险现状.③南京市民对保险的态度及保险意识.

2.3 调查过程

①2011年6月29日—6月30日,设计了问卷调查.②2011年9月30日,具体分配任务.③2011年10月1日—10月5日,南审保险小分队在南京各地以小组形式进行问卷调查.总共发放了510份问卷,有效回收507份.④2011年11月,论文成形.

3 调查结果及分析

3.1 基本信息

本次调查对象共507位,其中301位男士,占比59.4%,206位女士,占比40.6%.调查对象的年龄层次及占比如下:20岁以下:6.3%(32人)、20~35岁:63.5%(322人)、36~55岁:26.2%(133人)、55岁以上:3.95%(20人).总体说,本次调查对象男士偏多,年龄层次以20~50岁为主,这样的数据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3.2 不同收入层次的购险情况

从我们回收到的507份有效问卷中,购写保险的市民占比71.2%,尽管大部分市民都购写了保险,但是不同收入阶层的购险比例仍然存在巨大差异.

从上图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人均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至5000~10000元这个阶段购写保险的比例由56.7%逐渐上升至80.2%.由此可见,收入对市民是否购写保险的决策有着很重要影响.当收入水平较低时,人们对购写保险力不从心.只有当收入能够满足基本生活需要时,人们才开始考虑购写放心、购写保障的问题.可是当收入水平超过10000元人民币时,购写保险的比例反而下降.

3.3 购险原因

调查显示,在购险的投资者中,40.2%的投资者是出于规避风险的考虑,35.2%的投资者是出于投资理财的需要,高达41.3%的人是受到周围人的影响,更有23.5%的投资者是碍于情面才购写保险产品.在未购险的市民中,高达75.1%的市民提到理赔难的问题,更有38.4%的市民直接认为保险是骗人的,37.7%的市民对保险品种缺乏了解,40.4%的市民认为保费较昂贵,经济无力承担.这些的数据暴露出中国保险业的很多问题:怎么写作不到位、保险知识宣传不到位、险种缺乏创新等.


3.4 消费者的购险偏好

南京市民在保险选择时更青睐于包括人寿保险、医疗保险和意外保险在内的人身保险,总共占比80.5%,可见市民对人身健康保障的重视.

此外车险占比13.8%,车险属于强制险,只要拥有车的家庭都会购写车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购车比例逐渐增多,车险的购写率也会随之增长.近日来连续的碰撞豪车案更应该引起我们对车险的深深反思,巨额的赔偿会让普通老百姓倾家荡产,由此影射出中国保险业的不足.

这些数据给我们保险公司点亮了明灯、指明了方向,在今后的保险设计中可以有所借鉴.

3.5 保险知识普及程度

消费者对任何一个产品的购写都是基于对该产品了解的基础上,销售消费者不了解的产品犹如在黑夜里行走,困难重重.

超过50%的市民对保险知识仅仅了解一点,非常熟悉的只占比2.6%.保险产品作为怎么写作型产品,消费者花了钱,只能拿到一张保单,没有实物.试问在对保险产品不了解的情况下,有谁愿意用金钱去换一张不能用、不能吃的保单? 可见保险知识的宣传已经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3.6 保险知识的了解途径

为了知晓如何增长市民的保险知识,我们也对市民了解保险知识的途径进行了调查.通过广告、熟人介绍的分别占43.8%、65.7%,可见这两个渠道的主导作用.通过营销品、报纸、专业书籍及其他途径了解的分别占10.8%、22.7%、7.1%和1.4%.广告版面的限制、熟人知识有限是导致市民对保险有了解、但了解不深的主要原因.因此对市民进行专业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3.7 市民眼中的保险地位

保险作为一把“保护伞”,在人们的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对市民关于保险在其生活中重要程度的调查中,有4.3%的人认为根本不需要;有41.8%的人则认为可有可无;45.4%的人认为保险在生活中比较重要;仅有8.5%的人认为保险非常重要.

通过以上几项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南京市民的保险意识还未深入人心,这对保险业的发展造成了很大障碍,因此必须加强保险宣传.

4 南京保险业前景展望

虽然南京市民的风险意识与保险意识相对淡薄,对保险认识存在很大不足,但是由于我国保险业仍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因而南京保险业发展空间巨大.下面是对南京保险业提出的一些建议.

4.1 保险业亟须整容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保险行业不断成长壮大,但保险业的形象不仅没有得到大幅度提高.从问卷结果可以看出消费者反映最多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有些保险营销人员业务素质低,缺乏职业道德,为拉保险不择手段,败坏了保险营销人员的整体形象,进而使公众对保险业产生误解.第二,有些公司在理赔上能拖就拖,能少赔就少赔,甚至想方设法拒赔.用一些消费者的话来说,“投保时,如沐春风;索赔时,如临寒风”.这使消费者对保险的保障作用及产品的“承诺性”产生了怀疑.因而保险业必须“言传身教”努力提升自身的信誉和形象,提高社会公信力.这可以通过保险公司与营销员完善怎么写作、提高产品质量来实现,每一位工作人员都必须谨记勤奋、信心、责任这三大成功秘籍.

4.2 提升国民保险意识,任重而道远

在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洗礼,我国国民的保险意识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保险产品已经走入千万百姓家庭之中.在国民保险意识提高的这个过程中,保险行业数以万计的销售人员首先功不可没,他们走街串巷的辛勤劳动起到了重要的启蒙和催化作用.而与此同时,保险监管机构的作用同样也不可或缺,它们规范了市场秩序,加强了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然而,由于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国民的保险意识就整体而言仍然比较欠缺.因而我们需要通过各种途径,例如,授课、讲座、出版书籍等形式和通过各种大众传播媒介来介绍和宣传保险,使人们认识到保险在转移风险、分担损失方面的重要功能,同时意识到保险也可以作为一种投资理财的工具.

南京保险业调查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保险业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学校学生论文、学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8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4.3 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培育保险精英

相对欧美先进国家,我国保险业还比较落后,要扭转发展落后的局面,必须依赖保险各领域内的精英,发挥所长、提升技术、加强推广.但若投身在保险事业里的精英们,空有专业,没有贯彻职业道德的使命感,一切都是空谈.因而保险公司有必要加强员工的职业道德建设,从诚信、专业、勤勉等方面对员工进行规范和引导,打造特色营销文化,增强公司的凝聚力和稳定性,强化竞争优势.

4.4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注重创新

我国保险产品尽管数量不少,但能够适应社会多样化需求的并不多.因而保险公司需按照市场需求设计和创新保险产品,积极开发适销对路的保险新产品,满足多层次的保险需求.

保险产品的特点决定了保险怎么写作必须真诚、及时和迅捷,加强怎么写作创新,将高新技术与业务紧密结合,我们有理由相信保险行业在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会更加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孙祁祥.保险、社会保障与经济改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孙祁祥.中国保险市场热点问题评析(2010—2011)[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北京保险学会.中国保险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4]谭笑.保险是怎样骗人和不骗人的[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

[5]丁孜山,丁蔚.保险发展与创新[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6]郭金龙.我国保险业发展的实证分析和国际经验[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7]郑飞虎.保险公司治理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

[8]张洪涛,王国良.保险资金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