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保险条例》解读系列

点赞:15820 浏览:7019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0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伤保险条例》已于今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新《条例》较之先前原劳动部及地方性有关部门规章规定增加了许多新的内涵和内容,并重新规范了工伤保险征缴、认定、赔付过程中的原则性问题.为深入学习和领会《条例》的精神,本期推出《工伤保险条例》系列解读并对争议性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解读(一):

工伤保险中的职工权利

工伤事故是工业化进程中难以完全避免的劳动风险.我国党和政府历来十分关心工伤职工和遗属的医疗、康复和生活问题,重视工伤预防.1951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就对此做出了明确的规定.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针对原来用人单位自我保障体制的弊端,1996年原劳动部颁布实施了《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这是我国探索建立符合社会保险原则的工伤保险工作跨出的一大步.国务院新颁布的《工伤保险条例》,提高了工伤保险的立法层次,扩大了工伤保险的覆盖范围,从多方面更好地保障了职工的合法权益.具体来说,新的《工伤保险条例》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赋予了职工的权利.

只要存在劳动关系,就可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今年1月1日实施的《工伤保险条例》给职工带来的第一个福音就是:只要职工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就可享受国家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

《工伤保险条例》第二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各类企业的职工和个体工商户的雇工,均有依照本条例的规定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权利.”

这里所指的我国境内的各类企业,按照所有制划分,有国有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按照所在地域划分,有城镇企业、乡镇企业;按照企业的组织形式划分,有公司、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等.个体工商户是指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雇用7人以下、开展工商业活动的自然人.

这里所指的“职工”,是广大意义上的职工,是用人单位中的所有职工,不管其是正式还是临时工,也不管其是本地户口还是外地户口,城镇户口还是农村户口.为明确这一概念,《工伤保险条例》第六十一条明确指出:“本条例所称职工,是指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的各种用工形式,各种用工期限的劳动者.”

在宣传《工伤保险条例》时,许多职工都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企业就是不参加工伤保险,我们应该怎么办?”对这一问题,《工伤保险条例》在第六十条做了明确的规定:“用人单位依照本条例规定应当参加工伤保险而未参加的,由劳动保障部门责令改正;未参加工伤保险期间用人单位职工发生工伤的,由该用人单位按照本条例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项目和标准支付费用.”

为解决非法用工企业职工的工伤保险待遇,《工伤保险条例》第六十三条专门规定:“无营业执照或者未经依法登记、备案的单位以及被依法吊销营业执照或者撤销登记、备案的单位的职工受到事故伤害或者职业病的,由该单位向伤残职工或者死亡职工的直系亲属给予一次性赔偿,赔偿标准不得低于本条例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用人单位不得使用童工,用人单位使用童工造成童工伤残、死亡的,由该单位向童工或者童工的直系亲属给予一次性赔偿,赔偿标准不得低于本条例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规定.”

2003年9月23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以第19号部令的形式颁布了《非法用工单位伤亡人员一次性赔偿办法》,明确规定:一次性赔偿包括受到事故伤害或患职业病的职工或童工在治疗期间的费用和一次性赔偿金,一次性赔偿金数额应当在受到事故伤害或患职业病的职工或童工死亡或者经劳动能力鉴定后确定.职工或童工受到事故伤害或患职业病,在劳动部门

鉴定之前进行治疗期间的生活费、医疗费、护理费、住院期间的伙食补助费及所需的交通费等费用,按照《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的标准和范围,全部由伤残职工或童工所在单位支付.

工伤认定核心把握“工作原因”

工伤的认定,既是广大职工最关心的问题,也是工伤保险工作的中心环节.《工伤保险条例》明确了认定工伤、视同工伤以及不得认定和视同工伤的情形.

《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规定:“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伤:(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二)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三)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了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四)患职业病的;(五)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六)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

《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五条规定:“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同工伤:(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二)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三)职工原在军队服役,因战、因公负伤致残,已取得革命伤残,到用人单位后旧伤复发的.”

《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六条规定:“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认定为工伤或者视同工伤:(一)因犯罪或者违反治安管理伤亡的;(二)醉酒导致死亡的;(三)自残或者的.”

这些规定,与过去执行的《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有一定的不同,职工必须心里清楚.

工伤认定等相关法律程序更加明确

《工伤保险条例》不但提高了工伤保险的立法层次,而且对工伤保险的认定、劳动能力鉴定等方面的相关法律程序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广大职工必须明白这些规定,方可更好地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

工伤认定方面

《工伤保险条例》不仅规定了认定为工伤的七种情形,视同工伤的三种情形和不得认定为工伤或视同工伤的三种情形,而且还规定了工伤认定的相关法律程序.

工伤认定的时间规定:职工发生工伤事故伤害或者被诊断为职业病后,用人单位应当在30日内向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遇有特殊情况,经报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同意,申请时限可以适当延长.用人单位未按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可在事故伤害发生或者诊断为职业病后1年内,直接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用人单位未在规定的时限内提交工伤认定申请的,在此期间发生符合规定的工伤待遇等有关费用,由用人单位负担.

提请工伤认定申请须递交的材料: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应当提交《工伤认定申请表》、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的证明材料、医疗诊断证明或者职业病诊断证明.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认为是工伤的,由该用人单位承担举证责任.根据工伤申请的材料,需要补正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予以一次性书面通知.申请材料完整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作出受理或不受理工伤认定申请的决定,并书面通知申请人.

劳动保障部门受理后做出认定的时间规定: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受理工伤申请后,可以对证据进行调查核实,用人单位和职工等有关部门和个人应予以配合.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自受理工伤认定申请之日起60内作出工伤认定的决定.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用人单位对工伤认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

劳动能力鉴定的相关规定

劳动能力鉴定是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组织专家、依据劳动能力鉴定标准,对工伤职工劳动功能障碍程度和生活自理障碍程度进行鉴定.劳动能力鉴定结论是工伤职工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依据.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从事行政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工会组织、工伤保险经办机构代表以及用人单位代表组成.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分为两级:设区的市一级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一级.劳动能力鉴定费用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

劳动功能障碍分为十个伤残等级,最重的为一级,最轻的为十级;生活自理障碍分为三个等级: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和生活部分不能自理.


劳动能力鉴定由用人单位、工伤职工或者直系亲属向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申请,并提供工伤认定决定和职工工伤医疗的有关资料.收到劳动能力鉴定申请后,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应从建立的专家库中随机抽取相关专家组成专家组,由专家组提出鉴定意见,根据其意见作出工伤职工劳动能力鉴定结论.必要时,可以委托具备资格的医疗机构协助进行有关诊断.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组成人员或者参加鉴定的专家与当事人有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申请鉴定的单位或个人对区级劳动鉴定结论不服的,可在收到鉴定结论之日起15日内向省一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再次鉴定申请.省一级劳动鉴定委员会作出的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为最终结论.(许之丰)

解读(二):

带给工伤职工的福音

工伤保险与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一样是社会保障法体系中后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作用是保障职工在工作中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时能获得及时救治和补偿,分散用人单位的风险,预防工伤事故发生,从而在全社会范围内提高企业的安全卫生保护层次和管理水平.2004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工伤保险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直接以行政法规的形式确立和保证工伤保险制度的贯彻和实施,标志我国对职工工伤保险权益的保护已经积累了比较成熟的经验.《条例》对维护工伤职工权益上较以往类似规章迈进了一大步.

工伤保险对象范围扩大,职工更放心了

《条例》开宗明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各类企业的职工和个体工商户的雇工,均有依照本条例的规定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权利.”这一规定打破了原来以所有制形式或者以城市或者农村为界限划分保护对象的做法,直接以“各类企业”表明该条例的适用范围将覆盖全部以赢利为目的从事经营活动的各类经济组织,弥补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出现的一些无法归入传统企业划分形式的经济组织逃避工伤保险缴费责任的缺陷;《条例》特别将个体工商户的雇工纳入工伤保险的范围,这样就可以将这部分劳动关系相对不稳定的劳动群体纳入工伤保险的体系,为他们解除后顾之忧.

无论有无责任都应补偿,职工更满意了

《条例》第14条、15条对哪些情况是工伤以及哪些情况视同为工伤的情况作了详尽的列举式规定.其中特别需要说明的有: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而死亡的以及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等等,这些情况都属于工伤,都可以享受到工伤保险利益.

这些规定一方面把过去在工伤司法实践和理论中容易产生争议的情形进一步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下来,另一方面也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为保护公共利益和国家利益而因公伤亡的职工工伤利益的坚决维护.这些规定不仅明确具体地划定了给予法律保护的工伤的范围,而且还有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促进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是道德与法律相互结合的典范.

职工发生工伤事故时,无论其在事故中有没有责任,都应依法得到补偿.也就是说在工伤认定申请中劳动者个人是否有过错不能作为是否发给工伤保险待遇的判定标准.

工伤保险待遇和支付标准细化,职工更明白了

《条例》规定,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的待遇项目包括:工伤医疗待遇、伤残待遇、工亡待遇.工伤医疗待遇包括:工伤医疗费用、康复性治疗费用、辅助器具安装配置费用;伤残待遇(按伤残级别不同)包含: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伤残津贴、生活护理费三项;工亡待遇包含:一次性工亡补助金、丧葬补助金和供养亲属抚恤金.

除上述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的待遇项目外还有应当由企业支付的费用,包括住院伙食补助费、工伤职工到统筹地区以外就医的交通食宿费用、停工留薪期的原工资福利待遇、伤残津贴以及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等.其中伤残补助金、伤残津贴两项是按照职工本人实际工资的一定比例进行发放的,如果该津贴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由社保基金补足差额.

由此,我们知道伤残津贴最低不能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这一规定体现了国家在确定工伤待遇标准上的公平原则,比原先仅按照统筹地区职工平均工资来确定伤残待遇要更为合理.同时,条例还明确了职工在工伤期间有获得诸如亲属的供养费、护理费、康复治疗费等的权利.这些规定对解决工伤职工的实际问题将起到重要作用.

用人单位负责举证,职工更轻松了

《条例》第19条规定,在工伤认定申请中当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认为是工伤,用人单位不认为是工伤的,由用人单位承担举证责任.

这项规定没有沿用民事诉讼中“谁主张谁举证”的一般原则,而是考虑到工伤者本人所处的举证弱势地位,本着客观公正的态度和有利于及时有效解决工伤保险争议的原则作了举证责任倒置的安排,对职工来讲是非常有利的一项制度设计.

《条例》对可能影响工伤保险利益取得的有关事项从程序上做出了相应的规定.如工伤的认定、工伤后劳动能力的鉴定、以及对劳动能力鉴定的复查和再次鉴定,对工伤认定结论申请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权利等.这些规定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程序链条,从而能够有效保证工伤职工保险利益的最终实现.

增加了违法成本,用人单位要小心了

对于不正当履行义务或者拒绝履行法定义务的情形,《条例》规定了较为严厉的制裁措施.由于违法成本相对较高,所以作为企业来讲只有更快更好地履行相应的工伤保险缴费义务才能获得最大的实惠,这种制度安排对于《条例》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作用.

《条例》确立了行业差额费率和行业内浮动费率相结合的制度,对于合理公平的确定不同行业企业的工伤风险责任,以及同一行业内工伤事故发生率不同的企业的风险责任大小具有重要的作用.这种费率制度设计一方面可以使工伤事故发生率高的企业多缴费,另一方面又避免了同行业内事故发生率高的企业利用工伤保险基金统筹使用的特点,将自己的责任转嫁给其他工伤事故发生率低的同类企业,比较公平合理.由于企业无法转嫁自己的工伤风险,而且企业的工伤保险缴费率的高低直接与企业实际工伤事故发生率挂钩,企业为了逃避或者减轻缴费额度,必然会在管理中加大安全卫生投入,更新安全设施和加强对职工安全卫生知识的培训,以降低工伤事故发生率.

另外,《条例》对企业、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劳动者、劳动能力鉴定机构、医疗卫生专家组以及劳动行政管理部门等所有参与工伤保险事务各个环节的人员和组织的权利义务都有较为详尽的规定,特别是对与劳动者的工伤利益密切相关的诸如企业的及时救助义务、工伤认定申请义务、劳动者的劳动能力鉴定权利、提请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权利、要求支付工伤保险待遇的劳动争议的请求权等都作了详细规定.(张丽云)

解读(三):

《条例》中的新内容

2004年1月1日,国务院颁布的《工伤保险条例》开始实施.该条例是事关用人单位和广大职工切身利益的一件大事.与现行的工伤保险制度相比,条例增加了许多新规定.

上下班途中遇交通事故算工伤

《工伤保险条例》第14条第6项规定: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应当认定为工伤.

工伤是指劳动者从事职业活动或者与职业责任有关的活动时所遭受到的伤害,从这一基本概念判断,职工在上下班途中发生机动车事故与工作有直接关系.因此受到伤害的,应该认定为工伤.

1996年劳动部发布的《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以下简称266号文)也将上下班途中发生的机动车事故纳入了工伤范围,规定:“在上下班的规定时间和必经路线上,发生无本人责任或者非本人主要责任的道路交通机动车事故,应当认定为工伤”.但266号文在此项规定的表述上存在不妥之处,有些规定不好操作.例如,上下班的“规定时间”和“必经线路”的定义难以界定,因此引发了大量争议.同时,266号调职工在事故中无责任或不承担主要责任才能被认定为工伤,这一规定使职工在交通管理部门管辖路段以外的交通事故中受到伤害,无法被认定为工伤.在条例实施之前,职工在道路交通机动车事故中是否承担责任,承担主要责任还是承担次要责任,均由交通管理部门进行事故责任认定,而在有些路段,如胡同或乡村小路上发生交通事故,不在交通管理部门的管辖范围,交通管理部门不可能对其进行责任认定.这样,职工在机动车事故中承担什么责任,就没有了权威认定结论,不利于职工维护权益.

根据以往的实践经验,将要实施的《工伤保险条例》对上下班途中发生事故作了更为准确、合理的规定:凡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都应当认定为工伤.曾有一个案例:张某从家里驾驶摩托车到单位上晚班,途中与停在路边维修的一辆小轿车相撞受伤,交通管理部门认定张某在这起事故中承担主要责任.按照266号文的规定,张某因在事故中承担主要责任不能被认定为工伤.但是,在《工伤保险条例》实施后,类似张某情况的,其所受伤害将被认定为工伤.

应该注意的是,对于“上下班途中”和“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含义,应把握尺度:“上下班途中”既包括职工正常工作的上下班途中,也包括职工加班的上下班途中;这种伤害既可以是职工乘坐的机动车发生事故造成的,也可以是职工因其他机动车肇事所致;此种事故伤害发生的区域范围应当包括公路、城市街道和胡同(里巷)等供车辆、行人通行的地方;工伤认定以职工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事实为依据,而不论受到伤害的职工对事故的发生是否有责任.

工伤与民事双重赔偿

对于如何处理工伤赔偿与民事赔偿的关系,《工伤保险条例》虽没有明确条款规定,但没作规定本身即是规定,条例并没有回避工伤赔偿与民事赔偿问题.

266号文对如何处理工伤赔偿与民事赔偿的关系作出了明确规定,即工伤职工应先向侵权人进行民事索赔,工伤职工得到的民事赔偿与工伤保险的赔付项目类似的,工伤保险不再支付相关待遇.工伤职工得到的民事赔偿低于应得到的工伤保险赔付的,工伤保险应补足其差额.按照该文件规定,当工伤赔偿与民事赔偿发生竟合时,工伤职工应先进行民事索赔,这不利于工伤职工对伤病的治疗.同时,工伤职工如果得不到民事赔偿或者得到的民事赔偿低于应得到的工伤保险待遇,工伤保险应补足差额.这一规定可能导致工伤职工不积极向责任方索赔.其结果是,职工的工伤保险待遇都由职工所在单位或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规定支付,而侵权的第三人却没有进行任何赔偿.

《工伤保险条例》确立了职工由于第三人的伤害造成工伤可以获得双重待遇(工伤赔偿和民事赔偿)的原则.

在一件案例中,王某是一名专职司机,其工作性质是从甲厂送货到乙厂.他在送货途中与一辆大货车相撞,被撞成重伤.后经交通管理部门认定,王某在这起事故中承担次要责任.对于这种情况,无论是根据266号文的规定,还是根据新的《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王某所受的伤害都应该认定为工伤.根据以前的法规,王某应当首先向肇事方进行索赔,肇事方无法赔偿或赔偿标准低于工伤保险赔付标准的,再由王某所在单位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照规定给予相应的工伤保险待遇.也就是说,王某只能获得一种赔偿―――或者是高于工伤保险赔付的民事赔偿,或者是工伤保险赔偿.但是,《工伤保险条例》实施后,有王某类似情况的职工,不但能得到工伤保险赔偿,还可以向侵权人进行民事索赔,得到相应的民事赔偿.也就是说,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王某在得到工伤赔偿的同时也可以得到因第三人伤害造成的民事赔偿.

《工伤保险条例》解读系列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工伤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大学毕业论文、学术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5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工伤保险条例》中获得双重赔偿问题,应从三方面进行理解,由于第三人伤害(无论是机动车伤害还是其他人身伤害)造成的工伤,应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进行处理;按照其他法律规定,如民法或道路交通事故处理有关法律的规定,职工有向侵权主体行使索赔权利,其索赔权不会因得到了工伤保险赔付而丧失;如果今后在这方面出台新的规定,如最高人民法院在这方面出台新的司法解释,应按新规定执行.(王丽)

相关案例:

上班时突然发病死亡能否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一位从事计算机编程的刚毕业一年多的大学生,前不久,他在通宵工作后继续上班时,突然发病,送医院抢救无效死亡,经鉴定为疲劳过度引发心肌梗塞猝死.根据新施行的《工伤保险条例》,该死亡应当视为工伤.

法律规定,对工伤的认定、工伤保险待遇的享受均应符合《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的法定情形.该《条例》第14条规定了工伤认定的条件:“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患职业病的;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

虽然有的情况不属于上述应当认定为工伤的范畴,但属于“可视为工伤”的情形,并且,按照规定,视为工伤可以享受工伤保险待遇.该《条例》第15条规定: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视同为工伤.同时,第15条还明确指出:视同工伤的职工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因此,在上班时间因心肌梗塞猝死,符合法定情形,按规定理应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临时工工伤致残获赔14万

临时工因工受伤,所在单位该不该赔?怎么赔?福州市闽侯县的林萍是临时工,她和所在单位―――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的工伤争议纠纷案,日前在福州市中级法院作出终审判决:维持一审原判,判决该医院按七级工伤补偿标准,一次性支付给林萍伤残抚恤金14万多元.

一审法院查明,2001年5月21日,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招收林萍到该院托儿所当临时工,双方签订临时劳动协议书.9月8日上午10时许,林萍在挂窗帘时不慎从活动楼梯摔下,左腕钝性作用力损伤,造成粉碎性骨折,治疗后落下残疾.2001年11月,因该院托儿所解散,林萍被辞退.同年12月11日,林萍向福州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被驳回.之后,林萍向鼓楼区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协和医院支付工伤抚恤金142400元.2003年3月,经福州市劳动仲裁委员会鉴定,林萍为七级伤残.审理后,鼓楼区法院判决,协和医院赔偿林萍伤残抚恤金142400元.

宣判后,协和医院提起上诉,称林萍只是临时工,不是在编人员,请求二审法院改判他们无需支付伤残补偿金.

福州市中级法院审理后认为,林萍与协和医院存在合法劳动关系,林萍是在劳动过程中造成七级伤残,属于工伤,单位理应按工伤待遇给予赔偿.根据《福建省劳动安全卫生条例》规定,属于七、八级伤残的,企业应以所在地上年度劳动者的年平均工资为标准,一次性付给其10年的工资.因此,终审维持原判决.

个体户的雇工享受工伤待遇吗

某雇工在一家个体户打工,用车床加工机械零件,在磨车刀时,被突然爆裂的砂轮碎片飞出砸伤眼睛,导致一只眼无视力.受伤后,当事人提出工伤待遇要求,但雇主却说他是个体户,不是公家单位,所以不存在工伤的说法,这种说法对不对,个体户的雇工能否享受工伤待遇?

《工伤保险条例》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各类企业、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应当依照本条例规定参加工伤保险,为本单位全部职工或者雇工缴纳保险费.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各类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雇工,均有依照本条例的规定享受工伤待遇的权利.”同时,第61条也规定:“本条例所称职工,是指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的各种用工形式、各种用工期限的劳动者.”也就是说,无论什么性质的单位、无论什么样的用工形式,只要存在劳动关系,都该受《条例》保护,享受工伤待遇.

由于对工伤认定的认识不统一,按照该《条例》52条规定:“职工与用人单位发生工伤待遇方面的争议,按照处理劳动争议的有关规定处理.”也就是说,根据《劳动法》的规定在规定时效内申请仲裁,并由用人单位承担举证责任.

但是,应提醒注意的是,当发生此类案例时应尽快向劳动行政部门申请进行工伤认定.《工伤保险条例》对申请时限作了规定:“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所在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统筹地区的劳动保证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用人单位未按照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工伤职工或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可以直接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另外,《劳动法》对提出仲裁的时限有所规定,请注意.

职工浴室洗澡滑倒摔伤算不算工伤

某矿业集团职工下班后前往职工浴室洗澡,洗澡时因澡堂地板打滑摔倒,造成右髌骨粉碎性骨折.在对这些事故的认定上,过去的《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和《工伤保险条例》得出的答案不同.

根据《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下班后洗澡,既不在工作时间,又不属于工作内容,因此而受伤,自然不应认定为工伤.在新的《工伤保险条例》中,对此种情形作了重大修改.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二项规定,此事故就可以认定为工伤.因为“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是指非本职工作本身,但根据法律、单位规章规定或约定俗成的做法,应完成的预备性或后续性事务.例如,按照劳动卫生法规规定,员工工作时必须穿工作服,因此员工上班前到更衣室更换工作服、下班后到更衣室更换便服,便属于完成预备性或后续性事务,因此造成伤害的,可以认定为工伤.这里需特别注意的是,“下班洗澡”还需要考虑与工作的联系性,如矿工、环卫工等从事比较脏的工作,从事纺织等粉尘较严重的工作,从事有毒有害工作的,“下班后洗澡”和工作有密切联系,可以说就是必要的,因此受伤可以认定为工伤.如果“下班洗澡”和工作没有什么联系,只是单位提供的一种纯粹福利,职工洗澡受伤的,则不宜认定为工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