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民族地区农牧业自然风险分散机制趋势

点赞:34486 浏览:15840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一、研究背景

中国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和气候千差万别,农业自然风险相当复杂,是世界上灾害严重且灾害类型最多的少数国家之一.1990-1999年平均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1721.30亿元,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50%,2000-2005年平均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1872亿元,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55%.

我们所研究的农牧业风险是发生频率高、涉及范围较广、区域性和季节性强、造成损失较大的西部民族地区自然灾害风险.风险一旦发生,种植业或养殖业损失非常大,如2005年,青海省先后遭受了雪灾、旱灾、洪涝、山体滑坡、冰雹等重大自然灾害,全省共有34个县的211万群众受灾,重灾民110万人,分别占全省农牧民数的60%和27%.农作物受灾面积13.30万公顷,其中,绝收6.10万公顷,减产粮油2.50万公斤.因灾死亡牲畜29.20万头(只).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1.18亿元人民币,其中农牧业直接经济损失10.12亿元.2006年5-8月,由于受持续高温天气影响,省内大部分地区又出现旱灾,据统计,全省有36个县的168万人口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12.20万公顷,因灾死亡牲畜26.23万(只),天然草场受灾面积2113万公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70亿元,其中农牧业直接经济损失7.30亿元.内蒙古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由于人口增多,自然环境恶化,草原动植物资源的稀缺,导致草原生态系统全面退化,加剧了灾害频发率,草原牧区灾害损失呈不断上升态势,全区每年农牧业灾害经济损失平均达70多亿元.占全区自然灾害损失的70%左右.据有关统计,仅1990-1998年的8年间,西藏全区累计因自然灾害死亡的牲畜达1270万头(只、匹),直接经济损失38亿元,平均每个牧业人口损失近6000元.新疆、四川、云南等自然灾害多发地区每年的经济损失情况也很严重.

西部民族地区农牧业自然风险分散机制趋势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风险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电大论文、专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5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目前,国内减少农牧业自然风险的措施一般包括减灾工程建设(即水利建设、防震抗震工程、治沙工程、农牧生物灾害防治工程、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等)、减灾非工程建设(自然灾害风险区划、灾害保险、政府财政补助、紧急援助、贴息贷款等)、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预警系统建设等.西部民族地区以往救灾主要依靠民政救济、财政的应急机制和社会捐助.但有限的财政支农扶贫款、救灾专项款以及社会捐助相对于广大农牧民所遭受的经济损失来说,可谓杯水车薪.这一模式耗费大量财力物力,不利于健全的农牧业自然灾害风险保障长效机制的形成且资金使用效率不高.

如何建立西部民族地区农牧业风险分散机制是个涉及自然地理、经济社会、历史文化的十分复杂的重大问题,需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对策来解决.鉴于此,深入开展对建立西部民族地区农牧业风险分散机制的研究势在必行.

二、研究意义

第一,对西部“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和实现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及东西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有一定的实际意义.一方面,这些地区农业或畜牧业经济比重大,农村人口比重高,自然灾害频发.要解决西部“三农”问题,不能不研究西部民族地区农牧业经济发展中的这一“瓶颈”.减灾理论认为,自然灾害是一种自然现象,是不可规避的,但灾害是可以预测的,因而灾害是可预防的.通过对灾害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减灾措施的不断完善,可以减轻灾害并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水平.通过农牧业风险管理,分散其行业风险,保证民族地区农牧业生态一经济一社会复合系统的均衡与和谐的进步.另一方面,根据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结构的特殊性和自然灾害的多发性、规律性,建立与完善该地区农牧业风险分散机制.对于消除其区域内的贫困问题,减少东西区域间的经济发展差距,促进国内经济的协调发展有现实意义.


第二,对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是一个国土面积大且自然环境条件相差甚远,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极不平衡,人口多且民族及人口分布较复杂的国家.研究建立西部民族地区的农牧业风险分散机制,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去平衡与协调社会各阶层的不同利益,对于建立和谐社会至关重要.有效的农牧业风险分散机制作为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可促使资源得到最优配置,规避风险,提高经济效率.

第三,为有关部门建立草原畜牧业保险体系提供政策依据.草原畜牧业自然风险既有养殖业自然风险的特性,又有种植业自然风险的共性.所以,草原畜牧业保险的建立,需要对西部草原牧区特殊性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目前,国内还缺乏可以依据的详细可靠的相关专题研究的资料.因此,该项研究具有一定的政策参考价值.

三、国内相关问的研究及其趋势

(一)关于农业风险的分类

由于农业风险是行业风险,所以,在风险分类的一般原理指导下,不同学者对农业风险进行了不同的分类.总结国内研究的分类,将农业风险划分为生产风险、市场风险、政策风险、资产风险、技术风险、怎么写作风险、社会风险、体制风险等8种类型.

民族地区农牧业风险的分类涉及自然地理、历史文化、经济社会、意识形态等复杂的问题,其划分与归纳方法具有独特性.

(二)对农业自然灾害风险的研究

全国农业资源区划办公室和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资助项目的《中国农业灾害风险评价与对策》一书,对农业灾害辨识、风险评估方法、风险对策和实情史料(1951―1994)等进行了分析研究,探索了农业灾害风险预测和保险区域划分方法,介绍了农牧业减灾对策.

20世纪90年始,西部民族地区不仅气象部门对于气候区划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而且从事农牧业、水利、环境资源开发利用及其发展规划等方面的生产、科研、教学及管理部门的人员也从不同的视角发表文章,立论出书.从自然灾害的角度对农业风险进行了广泛研究.为民族地区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为生态农牧业怎么写作提供了有利的理论依据.

(三)灾害经济问题的研究

鉴于灾害问题的严重性与普遍性,人们已经开始对灾害经济问题进行研究.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灾害经济方面的研究成果不断出现,如《灾害与灾害经济》(论文集)、《灾害与社会》(论文集)、《灾害生态经济研究》、《灾害经济学》.2000年至今,其研究成果不断增多,出版了《中国自然灾害与经济发展》、《中国水旱灾害的经济学分析》、《农业灾害经济学分析》、《水灾害经济学》、《区域灾害经济研究》等论著,发表了大量的灾害经济方面的学术论文,在此领域如在灾害损失的评估、防灾政策的制度分析、环境灾害的转移机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但是,对民族地区相关问题的研究少、成果少.灾害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特的经济学科,需要对民族地区的农牧业灾害问题进行研究.

(四)农业风险管理问题研究

中国农业保险在1980年以前的研究由于各种原因进展缓慢,直到1982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重新开办农业保险业务之后,经济理论界对各种农业保险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目前,国内学者关于农业保险属性及外部性的争论,最终引出了农业保险应于政策性保险的结论.归纳起来,中国农业保险市场失灵及供需双冷既有其一般性,又有其特殊性.一般性体现在系统性风险、信息不对称及正外部性等方面,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中国的农业保险是农业、保险业这两个弱质产业的“弱弱结合”,以及国内农业保险制度的供给不足.综合中国农业保险发展模式的现有理论研究成果包括“政府论”模式、“商业论”模式、“过渡论”模式、“层次论”模式、“区域论”模式等观点.

如何化解、分散和转移农业风险呢理论界有以下几种解决方案:一是利用再保险规避农业巨灾风险;二是设立农业保险风险保障基金分散农业保险巨灾风险;三是农业巨灾风险证券化.

然而,这都是以中国整体的农业保险发展问题为中心进行探讨的,没有深入到西部民族地区层而进行分区域研究,对建立民族地区农牧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方式之一――关于农牧业保险、草原畜牧业保险方面,仍然是一个亟待深入研究的空白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