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养老保险财务机制的与选择

点赞:5823 浏览:2014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0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本文对社会养老保险财务机制的基本原理和理论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并结合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实际,对现行的社会养老保险财务机制进行了剖析,并对近期与远期的社会养老保险财务机制的选择提出了建议.

关 键 词 :现收现付制 完全基金制 部分基金制

一、养老保险财务机制的基本模式

(一)现收现付制模式(Pay-as-you-go System) 现收现付制是一种非积累模式的财务安排,老一代人的养老金用年轻一代人缴纳的费(税)支付.现收现付制的经济内涵是代际间的收入转移与收入再分配,带有浓厚的社会共济和社会公平色彩,强调由国家进行收入转移与再分配提供全面的公共养老金计划.现收现付制体系中现期在职的当代劳动者负担已经退休的上一代劳动者的养老费用、现期在职这一代劳动者因年老退出劳动力队伍时的退休养老保障则由未来的下一代在职劳动者提供.Allais(1947)及Samuelson(1958)提出的“代际交叠模型(Overlapping generationodel)”理论解释了现收现付制养老保险模式的代际收入转移与再分配问题.“代际交叠模型”理论的核心是代际经济交换,即在任何一个时刻都有不同年代的人活着,检测设经济永远继续下去,在任何时点上经济由两代人组成――年轻人和老年人.每一代人在其生命的年轻时期和老年时期都在进行代际经济交换,每个人在年轻时向养老保险系统缴纳养老保险费(税)作贡献,年老时又从养老保险系统中得到养老金补偿,现收现付制是把年轻人的当前贡献转移给当前的老年人(Olivier Blanchard,1992).

(二)完全基金制模式(Fully Funded system) 完全基金制是一种积累模式的财务安排,每个人都要面临退休养老问题,完全基金制是一种根据个人养老需要,预先进行资金提取和积累的养老方式.在完全基金制中,正在工作的劳动者在工作期间所缴纳的养老保险费(税)本金全部记入个人账户用于储备,完全用于劳动者本人退休养老金的支付,退休得到的养老金等于劳动者个人缴纳费(税)的积累及增值收益,这种模式不出现不同代的两代人之间的代际经济交换.按照Modigliani&Brumberg(1954)提出的“生命周期检测说”(Life-Cyele Hypothesis)以及Friedman(1957)提出的“永久收入检测说”(Permanent Ine Hypothesis),理性的消费者会根据自己一生的收入来安排消费与储蓄,个人是在长期中计划其消费与储蓄行为的,以便在整个一生中的消费维持稳定,实现消费的最佳配置.人们通常在工作期间储蓄,然后将这些储蓄用于他们退休期间的支出(Dornbusch,Fischer&Startz,2001).在完全基金制下,个人量入(个人账户积累及增值)为出(个人养老金给付)、进行自我收入再分配,其退休养老保障水平取决于个人缴费的积累,故不具有社会养老保险传统意义上的社会共济性.在基金制中,由于谋求本金的保值和增值,故该机制面临投资风险及其他的经济风险,如通货膨胀等.在现收现付制中,当期征缴的养老保险费(税)多少取决于当期需要支付的养老金的数量,当期征收、当期使用,且收入与给付支出在当期内保持大体平衡,养老保险系统没有为未来进行储备积累,长期稳定的人口结构是现收现付制成功运作的重要前提.而在人口老龄化加速的背景下,如果劳动人口与退休人口比例失调,老年人口规模增大,年老退休人员不断的增多,赡养率不断提高,现收现付制可能导致养老保险收支不平衡的财务危机.尽管在现收现付制下可以采用一些措施,如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增加参加养老保险的人数、提高养老保险缴费(税)、提高退休年龄和降低养老金替代率(降低养老待遇水平)等来解决财务平衡问题,但现收现付制不能防止老年人口的贫困问题,如提高养老保险缴费(税),无论这些费(税)是雇主缴纳还是职工(雇员)缴纳,都意味着职工实际收入降低(Thompson,2003),并且现收现付制会造成很大的财政负担,抑制国民储蓄,妨碍长期的经济增长.Connolly&Munro(1999)认为,现收现付制是建立在对人口增长过于乐观的检测设基础上的.

社会养老保险财务机制的与选择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养老保险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函授论文、自考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2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三)部分基金制模式 部分基金制是在现收现付制的非积累模式中部分引入积累模式,实行部分积累模式的财务安排,即养老资金在当期即收即付的基础上,另多征缴一部分作为积累为后期的养老金支出做储备,资金即付与积累的分配比例取决于养老金的即期支付、国家经济实力、人口结构的变化等多种因素.国际劳工组织和世界银行都提出改革建议,希望出现养老金支付危机的国家,通过采用部分基金制,克服单一模式的财务机制所不可能解决的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老年养老保障问题.

二、我国养老保险财务机制现状分析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职工退休养老是由国家及企事业单位负责安排,养老保险费用由国家和单位包揽,单位不得在职工工资内扣除任何费用,各个单位对本单位的职工退休养老负责,职工个人不需要缴费,不用为退休后的养老担心.随着改革开放,社会及经济结构转型,国家“兜底”的企事业单位职工养老模式困难重重(郑功成,2002),我国社会养老保险体制改革须不断深化.

(一)部分积累财务机制模式的现状 国务院1997年颁布《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7]26号),提出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现了由单位养老模式到国家、企业、职工三方面合理分担费用、共担责任的养老模式的转变,财务机制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统账结合)”的部分积累模式,征缴的养老保险费一部分进入社会统筹账户用以支付当期退休养老金,另一部分进入个人账户用于基金积累,个人退休后按个人账户积累的资金总额向其支付部分养老金.国发[1997]26号《决定》对企业和个人缴费的比例、个人账户规模及养老金发放标准等做了统一规定.2005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2005]38号)规定,从2006年起,企业所缴纳的职工养老保险费占全体职工缴费工资总额度的20%全部进入统筹账户,个人所缴纳的职工养老保险费占个人缴费工资总额度的8%全部进入个人账户,个人账户全部由个人缴费形成,单位缴费不再划入个人账户,期望以缩小个人账户规模来做实个人账户(见表1).从而,我国统账结合养老保险财务机制呈现出“大统筹小账户”以及政府承担托底责任的特征.国发[2005]38号文把“统筹账户”与“个人账户”一个增大和一个缩小的财务安排,显示了中国社会养老保险的财务机制更加倚重“大统筹”的现收现付作用.从(表1)可见,我国养老资金个人账户积累部分与社会统筹账户现收现付部分之比从1997年之初的0.8467降到2006年的0.4,而个人账户与总规模之比从39.29%降到28.57%,即个人账户不到总体规模的30%.个人账户越来越小,表明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设计是使“统账结合”财务机制更接近“现收现付制”模式.显然,从制度安排上看,这体现了我国社会养老保险的社会共济性和国家福利性的政策取向.
(二)“统账结合”模式的困境 “统账结合”模式是取长避短的折中选择,理论上应该是一种较理想财务机制,是符合现实国情的制度没计.但我国这种更偏向于现收现付制的“统账结合”,很难承担巨额转制成本和隐性债务,也无法应对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支付平衡风险.转制成本和隐性债务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统账结合”制度实施前已经退休人员的养老金;二是“统账结合”制度实施前的在职员工没有建立个人账户的数额及其增值额.对转制成本的进行精确估算十分复杂,但一般公认其数额巨大.经济体制转型后,“老人”和“中人”的养老累积债务形成巨额转制成本没有渠道消化,为了解决当期支付压力,导致本属于个人账户积累的资金被挪用,在“统账结合”模式下,“统账结合”部分积累模式实际上是当作现收现付制来运作(孙祁祥,2001),而且一方面通过不断透支个人账户,另一方面通过加大财政补贴力度来弥补转制成本,制度导致的隐形债务链危机巨大.前一种方式导致数额巨大的个人账户空账,个人账户没有形成真正的养老金积累见(图1).第二种方式导致政府承担了巨大的财政负担,政府视情况对养老金支付缺口给予有限的财政补贴见(图2).这样,现行名义上的部分积累制演变成完全的现收现付制.

(图1)、(图2)实际上表明,“统账结合”模式很难应付转制成本问题.从以上个人账户实际空转情形可见,若仍然采取现在这种倚重大统筹的“现收现付制”,随着时间的推移,养老金的支付缺口会越来越大,仍然无法走出当前的财务困境和化解未来的支付危机.这其中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我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且是世界进入老龄社会最快的国家,随着老龄化速度加快,本世纪中叶我国人口老龄化将达到高峰.根据调查数据推算,2005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1.03%,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r__1占总人口的7.69%.据联合国公布的“世界人口展望”报告,2025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赡养率为18%.在快速人口老龄化、退休人数不断增多的背景下,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险金支付压力越来越大,致使社会统筹账户存在巨大支付缺口,不得不挪用个人账户来填补,因此形成巨额空账.现行“统账结合”模式导致老债演变成新老隐形债务链,支付缺口会越来越大.据测算,按现行制度到2050年老龄化高峰期,当期支付缺口将达到4400多亿元,加之以往的养老金欠账,空账及支付缺口的存量达14万亿元,全国人均负债高达一万多元.由于经济转型和养老制度改革产生的转制成本、转轨债务是发生空账的主要原因.在计划经济年代,我国实行的低工资分配政策已扣除了包括职工养老在内的相关费用,但是这些费用没有以养老基金的形式积累,而是作为生产资金用于投资形成国有资产.“统账结合”模式不能缓解老龄化问题所带来的养老金支付危机,利用现行制度的大统筹账户对冲旧制度的老债,无疑加重了新制度下在职劳动者(职工)的当期养老负担.因此应该将隐性债务显性化处理,将老债从现行系统中分离出来,由政府承担转制成本.

三、基金制――我国养老保险财务机制的选择

(一)新加坡的经验 了新加坡的公积金养老制度是强制储蓄、实行公民自我保障、自我养老的完全积累模式.新加坡的强制储蓄型养老模式,不具有社会统筹和互济功能,完全突破了传统的社会互济养老和要政府完全支付的传统养老观念和理论,把个人的养老责任交给个人自己,实行个人的完全基金积累模式.这种自存自用、自我养老模式在新加坡历经五十多年,保证了国民养老需求,而且对国家的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支撑作用,公积金式的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对新加坡经济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随着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新加坡公积金制度以养老保险储蓄为开端,逐步从单一的老年经济保障功能向多功能转化,向住房保障、医疗保障、家庭保障等发展,成为涵盖多方面的多功能的综合性社会保障体系.公积金所产_牛的大量资金不断地流入通讯、电力、港口、机场、道路等公共设施建设,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了工资水平和人们生活水平,吸引了外资流入,推动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从而促进和形成了高储蓄-高积累-高增长-低通涨的良性循环.养老保险的个人账户积累模式,不仅成为社会的可靠稳定器,而且是经济发展的启动器.


(二)智利的经验 根据智利国家巨额转制成本和隐性债务困局的经验,只有采取非制度本身的方法才有望彻底解决转制成本和隐性债务,就是政府将隐性债务显性化处理,并且由政府承担转制成本,将债务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安排,安排一个长期、可行的还款计划.将隐性债务显现化,可以使债务明晰、责任明确,有利于有效阻断债务链,杜绝新债务的滋生,从根本上净化制度的运行环境,化解新旧制度的矛盾.将旧债从现行制度里分离出来,老人(含中人)、新人分账管理和分账运行,实施真正的“新人新制度”和“老人老办法”,政府财政补贴对老债缺口才可以起到效果,使转制成本和隐性债务这个大窟窿逐渐填平.将隐性债务显性化处理,政府承担债务责任,这是遏制债务链,使制度步入正常化轨道的第一步,也是决定性的一步.参照智利国家的经验,我国可以将转制成本纳入财政预算逐步消化,新制度独立运行,同时考虑我国的社会背景和经济现实,暂时需要保留小规模的统筹账户,用于补充、调剂和平衡差异,发挥共济和政府的权威作用,因此目前仍采用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财务机制,逐渐从现在的“大统筹小账户”模式逐步向“小社会统筹大个人账户”模式过渡,最后再向完全基金制过渡.

(三)我国实行完全基金制可行性 实行完全基金制有可能会使我国的居民储蓄规模更大,其潜在效应就是减少消费,可能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2006年末,我国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为15.63万亿元,储蓄率高达46%(《新华网》,2006).虽然我国的储蓄率很高,但居民储蓄率高更多的是与社会经济转型所引起的个人住房、子女教育、家庭医疗等开销上升有关,养老则其实较少关注.其实安排养老保险计划的特定目标是建立保护老年人的保障制度,主要是保证退休后老年人的最低收入水平以及由于个人可能遭受缺乏远见的损害而为其提供退休基本生活保障(Olivier Blanchard,1992).理性的消费者追求的是生命周期内一生效用的最大化,完全基金制通过个人收入的阶段性转移,实现自我养老,故基金积累制适合我国人口老龄化严重的社会实际.我国已经走向市场经济,而市场经济的常态就是风险与收益同在.当然也不能以经济风险的存在就否定基金积累制的可行性.如何规避基金积累制所面临的风险才是问题的关键,而这与资本市场投资环境建设等配套政策密切相关.

作者简介:

毕小龙(1970一),男,湖北武汉人,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