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反思

点赞:4359 浏览:1463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新课程改革的春风,把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带进了语文课堂,教师们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探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师生脸上的笑容多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读书写作的能力强了,口语表达流畅了.在我们陶醉于成绩的同时,不能不看到在改革中,也出现了一些追求形式的改变,忽略内容的充实和有效性,形式大于内容,华而不实,“形”转而“实”不转的现象.

【关 键 词】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以往的语文教学,我们总是把内容分解成若干知识点、能力点,围绕知识点、能力点设计大量练习题,让学生反复机械地做练习,造成了语文课程的繁、难、深、多,而实际收效甚微.语文到底教什么,怎么教,才能提高国人的素质?这是语文教师苦苦思索的问题,也是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新课程改革的春风,把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带进了语文课堂,教师们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探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师生脸上的笑容多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读书写作的能力强了,口语表达流畅了.在我们陶醉于成绩的同时,不能不看到在改革中,也出现了一些追求形式的改变,忽略内容的充实和有效性,形式大于内容,华而不实,“形”转而“实”不转的现象.

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反思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信息化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学院学士论文、函授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0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1朗读教学形式多样,却不注重读书的实效

朗读教学历来为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随着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老师们更加认识到朗读教学的重要性、必要性,通过朗读、诵读、背诵等丰富多采的语文实践活动,通过整体感知、感悟、积累和熏陶,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丰富他们的语言材料,增加他们的文化底蕴.因而朗读教学被语文老师运用得淋漓尽致.现在在我们的课堂上,已很少见教师手执粉笔,口若悬河,学生正襟危坐,洗耳恭听的景象,代之以书声朗朗、此起彼伏的热闹场面:范读、自读、分组读、表演读等这些方法很好,我们应该大力提倡.但是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出现了这样的现象:课堂上一篇课文反反复复的读,可每次读前老师不给提任何要求,或者提的要求很随意,只是注重朗读的声音效果,是不是只要开口读了、形式足了就有了收获呢?我认为并非如此.“学而不思则罔”,读书必须有明确的目标,边读边想,才能有所收益,所以,我认为教师应当精心设计朗读教学,在朗读形式多样化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让他们明白带着问题去读书,才能有所收获;给以读书方法的指导,如圈点阅读、质疑阅读、精读、浏览等,不同的学习目标可采用不同的读书方法.


2信息技术运用形式单一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运用,是教学发展的时代要求.目前,在教学实践中片面理解信息化,盲目追求信息化的情况不少.在很多人的心目中,似乎信息化仅仅体现在制作和运用多媒体课件上.其实,新课程要求教师应具备信息化的多种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程开发和整合的能力、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广泛利用课程资源的、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等等,制作课件在只是信息化的一个方面.在课件的制作上,又表现为追求页面的华美、精致,内容却犹如教案的平面展示,没有或者很少有通过网络或其他渠道搜集和整理的信息材料,对课程的开发明显不够.如一位教师执教一堂综合实践活动课,课件一共设计了四页,展示了活动的四个过程,每一页都用不同的颜色作背景,每一页或写上活动的名称,或写上一些名言警句就完了.我觉得制作课件应该在搜集、整理信息这个方面着手,充分运用多媒体集音响、图画、影象、动画于一体的功能,确实对课程进行整合、设计和开发,加大课堂的容量,多一些实实在在的内容.可用可不用的时候不必勉强为之.

3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的泛化

教学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以往的语文课堂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对文章进行条分缕析,从字词到段落大意到中心思想,再到修辞和写作手法.学生只要把老师讲的东西领悟了,记住了,就算完成了任务.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是非常落后的,收效甚微.因此,改变学生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自然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们努力探讨新的教学模式,意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提问、讨论、交流,成为教师们用得最多的手段.可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却又暴露了一些新的问题:1、课堂设置了许多问题,一环紧扣一环,老师问,学生答,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似乎这就是探究.其实,一个个肤浅的问题就象一条无形的绳索,禁锢着学生思维的拓展.2、不管什么问题,难易程度如何,总是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每次的时间都不长,简单的问题不必讨论学生已经知道,可复杂的问题学生根本就没弄明白,这样的课看起来热热闹闹,可学生根本没有体验.3、布置了探究任务之后,教师袖手旁观,任凭学生去交流,只等到规定的时间到了,叫几个同学说一说,然后教师进行总结,把答案统一一下,或对学生鼓励一番.我认为这些做法都是不妥当的,是有违于新课程理念的.

首先,新课程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为交往,认为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包括知识、情感、态度等于、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师生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这就要求教师能放下架子,从讲台上走下来,和学生做朋友.那种提问式和袖手旁观式其实仍然是一种“居高临下”的长者姿态和学习的管理者的角色.所以,我们要确实转变观念,真正改变自己的角色,不能只追求形式上的改变,实质上仍然是老一套.

其次,任何教学方式一定要服从教育内容的需要,由内容决定形式,不能因为追求课堂的活跃而脱离学生的实际,脱离课堂授课内容和课堂环境的实际,生搬硬套地去模仿新的教学模式.我们提倡探究式学习,但不能夸大它的作用,新课程并不排斥教师讲,而是主张“精要地讲”,有利于培养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地讲.总之,选择那一种教学方式,取决于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不能盲目行事.

第三、我们要准确地、完整地理解“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丰富内涵,真正调动学生的.进行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时,必须以学生扎实的独立学习为基础;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提问要讲求实效,要有针对性,难易适中,富有启发性,提问的数量也不宜过多;设计小组合作的时机,过程,在安排上必须充分考虑教学内容、学生年龄和学生水平等,要创设一定的情境,用丰富多采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不能走过场,追求表面的热闹,要讲求课堂的实效.要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鼓励他们大胆猜想,尊重学生富有个性的情感体验和思维方式,鼓励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文章,不要把学生的思维纳入既定的模式,呵护他们的瞬间的思维的灵光.在进行活动评价时不应只表扬某个发言的学生,应肯定整个小组学习的成功.

新课程改革任重道远,我们每一位一线的教师应该时刻反思自己的教学教研工作,在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的同时,首先要考虑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只有这样,课改工作才能落到实处,才能取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