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高校旅游管理本科“3+1”教学模式

点赞:7059 浏览:2332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3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对旅游人才需求的增加,结合地方高校教学改革,采用“3+1”教学模式的原因,并提出了实施途径:“3”中课群的建设,“1”中专业实习的革新与突破措施.

【关 键 词】教学模式;实习;创新;途径

地方高校旅游管理本科“3+1”教学模式就是按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四年的时间划分,3年在校学习,1年在校外实习与毕业论文的撰写.这种教学模式无疑调整了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比例,增强了实践教学环节的时间.下面对“3+1”教学模式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地方高校旅游管理本科“3+1”教学模式的缘由

就专业个性而言,旅游管理专业本身是一个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具有明确的行业指向性,主要为旅行社、旅游景区以及旅游行政单位和外事接待单位培养专业操作技能熟练、适应面较广的专业管理人才.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实践教学具有与理论教学一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实践环节的设计不仅是为了怎么写作技能和业务操作能力的培养,更是为了学生今后能真正胜任旅游行业的管理工作,同时也是对理论知识的巩固与加强.

民族地区高校旅游管理本科“3+1”教学模式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旅游管理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本科毕业论文、函授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1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然而长期以来,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中的实践教学频遭狭隘理解乃至认识误区,不少教学管理者和从教者在观念上将实践教学仅仅视为依附于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活动普遍呈现出琐碎化和零散化倾向,严重阻滞了本专业教学目标的全面实现和学生专业能力的深化提高.之所以造成这种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不良局面,根本原因在于,众多地方性高校所设旅游管理专业都是作为管理学门类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还有部分是在历史学,地理学基础上派生和发展的.无论那类地方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均存在不切实际地搬用普通高校以理论教学为主、而辅以实践教学的发展模式,有的实践教学环节犹如蜻蜓点水,严重背离了旅游学科发展的特点,不利于专业的发展.现行各高校专业课课程门类与学时数也在压缩,所以我校作为地方高校,旅游管理本科首先采用了“3+1”教学模式.

二、确保“3+1”教学模式的途径

(一)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加强课群建设

课程群(CurriculaGroup)来源于国外针对现行教育中学科门类过细,过多问题而提出,,它符合是世界范围内学科、科学和教育的发展之要求,也满足我国高校专业课课程门类与学时数压缩的改革之需.何谓课程群,国内高教界至今没有权威的确切定义.高校普遍倾向认为:“课程群”是由内容上密切相关、相承和渗透,具有互补性的几门系列课程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并配备相应的教学大纲,按大课程框架进行课程建设,进而获得整体优化,是具有学科优势的连环式的课程群体.

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加强课群建设,确保理论教学的系统性,并与旅游行业实践相结合.根据这一原则设置课程,进行课程群组建.由于我校旅游管理是大工商管理专业下分离的.充分利用经济与管理学院的教学基础平台,突出管理特色,促使基础课程中管理类和经济类与旅游科学相结合.为此构建了六大旅游管理专业课群,即:旅游管理课群、旅游经济课群、旅游文化专业基础课群、酒店管理与怎么写作课群、旅行社与导游实务课群、旅游资源与规划课群.例如:旅游管理课群中“管理学、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景区管理”作为课程群建设,从内容上看,相互之间的内容纵向有传承运用关系,通过集体备课,教师在授课时避免内容上的重复,发挥整体效益,达到最佳效果.再如,酒店管理与怎么写作课群,把酒店管理与怎么写作结合起来,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衔接.前台管理与怎么写作,餐饮管理与怎么写作,客房管理与怎么写作,都是理论与实验室实训课结合,让实验指导教师也参加大纲编绘,辅助完成课程教学.此外在旅行社与导游实务课群、旅游资源与规划课程群中大为提高实践课程比例,增设设计性与综合性实验.实践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促进了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通过“课程群”的建设,打破课程间壁垒,优化课程体系,达到了整合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这样即保证了学生理论学习的完整性,避免了重复内容的学习,又达到缩短学时数的要求,使学生顺利完成3年在校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学习.


(二)因材施教,加强实习环节的不断创新

1.原有旅游专业实习操作模式的利弊

我校原来的专业实习操作模式是专业实习安排在第六学期进行,采用集中实习的方式.时间在12周,都集中在一两家酒店实习.实习后回学校再进行大四的理论学习和毕业论文撰写,第八学期还有4周-6周毕业实习.有利的是:专业实习集中统一,大四学生基本在校,虽然毕业实习在外,但也短暂,所以学生日常管理方便容易.弊端是:对于实习的酒店而言,由于实习时间在三个月,酒店一般采用的是顶岗实习,前期的入职培训在一个月左右,顶岗2个月,工作技能刚熟悉时,就面临实习结束,这样就加大了人力资源培训成本,不利于校企合作.对于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而言,一般要求学生最好能结合专业实习工作,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写出学以致用的论文.而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时间放在第六期,还有部分理论知识学习要在第七学期完成,就降低了学生发现问题,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对于学生而言,不能满足个性化的需求,有学生愿意到旅行社、景区实习,但在这种“一刀切”的模式下就不可能.

本着“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怎么写作育人”的原则,教育要因材施教,必须对原有实习模式进行改造,对专业实习时间和方式进行大胆的改革与创新.

2.“3+1”教学模式中,“1”的突破

基于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3+1”教学模式中,“1”即用一年的时间,完成在校外实习与毕业论文的撰写.对于旅游管理专业而言,就是采用专业实习与毕业时间相结合,校外做论文与校内做论文相结合.

具体而言,专业实习安排在第七学期全期,第八学期前4周毕业实习,后12周毕业论文写作.如果学生集体实习,可以将专业实习与毕业实习连续进行,也有利与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同时提高了学生毕业就业率.有的学生在企业签约后,可以申请在校外请指导教师,并与校内论文指导老师联系,在校外完成毕业论文撰写.3.专业实习的实施和有效管理

专业实践环节中,遵循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实习方向,必须是旅游管理相关部门与经济实体,酒店、旅行社、景区景点、旅游行政部门等.实习方式采用集中实习和自主分散实习相结合,自主实习学生管理由家长和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进行管理;集中实习由用人单位和学院专任教师协调共管.为了保证学生安全,避免出现实习缺位的情况,学院建立了一套实习管理信息系统,学生与指导教师联系有一套长效机制.通过几年实施后,监督管理到位,学生、家长、单位都比较满意.

4.拓宽专业实习平台,搭建旅行社集中实习桥梁

教育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学校在最后专业实习学期,要保证学生都要顺利完成实习工作,除了提供吸收人力资源较多的酒店供学生选择外,要尽量拓宽实习平台,增设旅行社行业,提供学生导游、计调、外联等实习岗位,使部分爱好旅行社和导游工作的学生,自己又没有能力联系到旅行社的学生能自主选择,由学校联系多家旅行社,旅行社对实习学生进行一定的选拔后,进入旅行社行业实习.以前学校只提供1-2家酒店实习,主要是酒店对人力资源需求量大,做基层工作员工素质要求不高.旅行社行业对人才的要求高,大多是中小型旅行社,能容纳学生实习的数量较少.因为旅行社行业属于知识、人才密集型企业,作为旅游业的龙头企业,旅行社担负着开发旅游产品、引导旅游消费潮流的责任.如果没有极好的综合素质,这个作用就无从体现.因此,旅行社的从业人员的文化含金量比旅游业其他部门的从业人员要高.从某种意义上讲,旅行社经营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员工的素质.每一家旅行社需要的员工数量虽然较少,但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行社也意识到高素质的员工队伍要进行人力资本长效投入,注重从企业内部挖掘人才,把实习学生作为人才储备,毕业后大部分学生都会成为该企业的核心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较高.与此同时,学校也积极鼓励和帮助学生在2、3年级时做好一些职业准入资格考试.如导游和海外领队资格考试,搭建好旅行社集中实习的桥梁,省内一批旅行社也成为学校实训实习的基地.此外随着旅游业向纵深发展,近几年各景点景区(特别是主题公园)对管理人才的需求也在加剧,专业实习平台还能进一步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