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素质教育的历史教育

点赞:5224 浏览:1885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历史是社会的真实写照,是人们生活的一面镜子,使人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要拓宽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那么,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搞好历史教学,本文谈几点认识:

一、从凝练的古诗和经典文学片段入手,分析历史发展的趋势

古代诗歌和经典文学片段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是文人墨客摄取的一个个再现历史发展的镜头,让世人传诵至今.历史教学中如果教师用单纯的知识条文进行讲解,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没有兴趣.但是,若能用古诗、经典文学片段去分析历史的发展概况,效果就会不一样.在讲川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秦的统一》一课时,我就利用“辅栏”中李白的诗《古风》去分析秦历史发展的情况.我先设计出问题:(1)诗中的“秦王”是指何人?(2)“秦王扫六合”开始于何时?你能简单叙述一下“秦王扫六合”的过程吗?(3)“诸侯尽西来”应当在哪一年?“诸侯尽西来”有何历史意义?(4)“秦王”建立了什么样的政治制度?(5)你对“秦王”有何评价?这样一来,学生兴致高涨.又如我利用“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与“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使学生对春秋与西周时诸侯强大、王权衰微的政治局面有了深刻理解.

实施素质教育的历史教育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经典文学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自考论文、在职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7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二、从生动的成语入手,理清历史故事的来龙去脉

生动形象、言简意赅的成语,会丰富学生的日常语言积累,更会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时期的历史状况.教师若能够在历史教学中巧妙的利用成语也会达到美不胜收的效果.如学生在了解了商朝灭亡的历史,在懂得了“退避三舍”、“一鸣惊人”、“问鼎中原”、“卧薪尝胆”一系列成语后,了解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历史;从“焚书坑儒”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了解了两个时代的最高统治者对儒家的不同态度;从商鞅的“徙木立信”和刘备的“三顾茅庐”中领悟到做人的诚信;从班超“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中学会克服困难,不怕艰险.

三、从异彩纷呈的彩图入手,评说艺术的特征与价值

在教青铜工艺的杰出成就时,我从一幅幅彩图入手,让学生通过观赏那些想象丰富的线条、优美的图案,从中受到艺术熏陶.学生抓住青铜树、青铜立人和青铜头像的特征,按一定顺序采用适当的说明方法作了解说.他们说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青铜人是:站在台基上的人.眉粗、眼大、鼻高、口阔、耳大,两臂平抬,两肘弯曲,两手成握状物,赤脚.立人表情庄严肃穆,面部肌肉紧绷,犹如大神下凡,神勇无比.立人头戴高冠,身着深衣,该衣v形领、左衽其前裙平齐过膝,后裙长于前裙,两摆脚下垂,成燕尾状,使立人风度翩翩.这样,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大大提高.


四、从丰富多彩的活动入手,培养学生的体验与思考能力

历史教材中安排了综合活动和单项活动.我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对封建帝王秦始皇和汉武帝进行了评价,他们学会了一分为二的概括人物,他们评他们的功、说他们的过,议他们的是、说他们的非,各抒己见.当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的讲解告一段落时,我让学生从内容复杂、头绪纷繁的历史中解脱出来,去绘制东汉――南北朝分合示意图,编制古今主要地名对照表、历史人物小词典并相互交流,彼此切磋;指导学生去进行历史想象,写出《北京人的一天》、《走进半坡遗址》,体验原始人类的生活;引导学生编演历史短剧《农具》、《金印》、《穿越时空的汉字聚会》、《孔子因材施教》,让学生进入角色,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达到了美不胜收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