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新教材《必修1》教学实践与体会

点赞:31754 浏览:14521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高中新课程改革已经正式启动,新理念、新课标、新教材,如何迎接新课程新挑战,实施有效教学.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新教材教学谈几点体会和认识.

一、对人教版化学新教材的认识

(一)注重学生学习化学素养培养.新教材采用研究型学习法.如学习“元素化合物”一节,通过活动探究形式讨论金属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教给学生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即:观察、实验、分类、比较等科学研究方法.即:观察物质的外观性质→预测物质的性质→实验观察→解释及结论.这样体现了对学生能力培养,教给了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贯穿始终.新教材要求教师要不断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使学习过程变为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教师要指导学生针对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收集利用更加广泛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接受能力,做到形式为内容怎么写作,形式和内容统一,使教学形式多样、方法新颖,体现特色.


(三)化学生活化特点突出.化学新教材对知识的学习目标定位在知道、说出、举例、了解、认识等第一和第二层次上,对于应用、设计、评价、灵活运用、养成、具有、树立等要求很少.学生参与的活动内容多,重视与生产、生活的紧密结合,体现了化学来自于生活,怎么写作于生活,使学生亲近化学,感到学习化学的快乐,体现了“化学从生活中来,化学到生活中去”的特点.

(四)图文并茂,信息量含量丰富.教材中的图示、图表丰富,如,在教学“物质的量”1moL不同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时给了一个表格,表中列出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在不同条件下的体积等数据,提出讨论题,老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对比和归纳的方法,总结出摩尔质量和气体摩尔体积概念.这样的实例很多,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二、加强教学研讨,领会新课程意图

(一)深入学习研讨,树立教学新理念

通过课程培训、集体研讨等形式转变教学观念,在集体备课上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在教学上统一进度、统一练习和教学深度,在教学方式上体现特色,灵活多样.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新课程理念,如,学习“氯气相关性质”时,为弄清氯水中存在哪些微粒,我设计了一个探究性实验:将新制的氯水分别加到紫色石蕊、FeCl2、Na2CO3和AgNO3等几种试剂中,观察有什么变化,并用有关的离子方程式解释出现的现象.再让学生动手进行实验,并组织学生交流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互相启发,教师适当点拨,最后在广纳众议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这样,不公课堂气氛活跃,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大大激发了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扮演着引领、点拨、适时给予指导的角色,让学生自己不断发现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让学生谈想法,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从而真正做到从以教学中心转变到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从被动学习到学生的主动学习,生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

高中化学新教材《必修1》教学实践与体会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学生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电大论文、学术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1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二)亲自动手实验创设情境,进行实验兴趣化教学

化学实验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问题情境,千变万化的实验现象让学生惊奇、诧异和不解,会使学生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提出一系列的新问题,渴望对新问题探究和解决.如,在学习“氢氧化铝”性质时,先让学生举例Al(OH)3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然后顺势提出如何制取Al(OH)3.通过学生实验后,让学生交流实验现象,并提出问题:为什么NaOH溶液过量时Al(OH)3沉淀会溶解?为什么两种试剂滴加的顺序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现象?它们是怎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怎么写?如果把NaOH溶液改为氨水会产生同样的现象吗?Al(OH)3沉淀溶于酸吗?该用什么方法制Al(OH)3等等,引导学生兴趣盎然地探究下去.总之,实验教学能够很好的激起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三、新课程教学中的困惑与思考

(一)对教材使用的困惑

在课改化学教材中,一些内容过浅,知识点较零散,新教材一学年的内容基本把原来教材三年的内容都涉及到了,很多内容不容易讲透,不利于学生形成学习化学的知识体系,加之高考改革方案还未出台,因此,实际教学定位很难把握.如,“元素化合物”知识旧教材用了六章的篇幅,分布在两册教材中,而新教材两章就讲完了.很多物质的化学性质在新教材上只介绍了部分.如,SO2的化学性质,新教材只介绍了酸性氧化物的通性和漂白性,而未涉及还原性和氧化性,如果只作了解就行,但问题是相关知识又在各种配套练习中大量出现,如果不在教学中加深讲,学生就不会做题,并且大量的方程式在练习中会经常出现,学生记不住,写不来,使学生觉得学化学很难.

(二)对教学过程实施的困惑

以活动探究进行教学的形式很好,但有些探究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一是学生实际能力达不到,如,“氧化还原反应”教学完成后,接着是活动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让学生探究Fe―Fe2+―Fe3+转化,在此以前学生没有接触过Fe的性质,所以预测不可能到位,以致大部分学生探究实验不知所措.二是探究实验过多过频,实际教学时间安排不过来.在高中化学必修1中,活动探究13个、观察与思考12个;化学必修2中,活动探究17个、观察与思考9个.要完成这些探究内容又要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时间不允许,所以,很多探究就只有由老师代劳,很难全部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三)对化学科评价体系的困惑

目前,针对新教材的高考方案尚未出台,教学内容和课后练习也不配套,因此在化学教学的“度”上很难把握.虽然我们化学教研上作了研讨交流,但还是不放心,因为高考真正要求到什么程度说不清楚.因此,在课程设计、学生学习方式、学习时间上都难免套用以前的高考模式,成了“穿新鞋走老路”,必修选修内容混乱出现,习题偏离正常轨道.因此,有关方面应尽快出台与新课改相适应的高考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