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中的艺术与审美

点赞:5490 浏览:1946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我们之所以将文学艺术的审美经验作为文艺美学学科的理论出发点十分重要的原因是同当代哲学与美学的转型密切相关.前已说到,从19世纪后期开始,特别是20世纪以来,哲学与美学领域发生巨大的变化,即由思辨哲学到人生哲学,由对美的本质主义探讨到具体的审美经验研究的转型.诚如李斯特威尔在《近代美学史评述》中所说:“整个近代思想界,不管有多少派别,多少分歧,都至少有一点是共同的.这一点也使得近代的思想界鲜明地不同于它在上一个世纪的前驱.这一点就是近代思想界所采用的方法,因为这种方法不是从关于存在的最后本性的那种模糊的臆测出发,不是从形而上学的那种脆弱而又争论不休的某些检测设出发,不是从任何种类的先天信仰出发,而是从人类实际的美感经验出发的,而美感经验又是从人类对艺术和自然的普遍欣赏中,从艺术家生动的创作活动中,以及从各种美的艺术和实用艺术长期而又变化多端的历史演变中表现出来.”众所周知,审美经验论之发端是英国的经验主义美学.它们以审美经验作为其美学研究的出发点,以培根、休谟、柏克为其代表,均将审美经验归结为以主体之体验为基础.即使是柏克对审美经验客观性的探求也是立足于人的主体感官的共同性.康德《判断力批判》中的审美判断力作为主观的合目的性,也是一种对于具有共通感的审美快感(经验)之判断.但黑格尔在这一方面却从康德倒退到本质主义的美学探讨.黑格尔之后,叔本华的生命意志说,尼采的酒神精神说,尽管其审美内涵中包含着形而上之内容,但仍是以审美经验为其基础.从20世纪开始,几乎所有的西方当代美学流派都立足于审美经验.克罗齐的直觉表现说可以说是开了将经验与情感表现相联系的当代美学之先河.此后,克莱夫.贝尔的审美是“有意味的形式”更同经验密切相关.而真正打出艺术的审美经验旗帜的则是杜威.1934年,杜威出版《艺术即经验》一书,标志着经验派美学逐步走向成熟.但只有法国现象学美学家杜夫海纳使经验论美学真正具有浓郁的哲学色彩与深刻的内涵.他于1953年出版具有深远影响的重要论著《审美经验现象学》,提出“艺术即审美对象和审美知觉相互关联”的重要美学观点.此后,经验论美学即渗透于存在论、符号论与阐释学美学等各种新兴美学理论形态之中.我们以文艺的审美经验作为理论出发点的另一个十分重要的理由是,这一点十分切合中国文艺美学遗产.中国古代有着悠久而丰厚的文艺美学遗产和传统,但中国的文艺美学传统同西方传统迥异.中国没有西方那样的有关美与艺术之本质的思辨性思考,大量的美学遗产都是体悟式的艺术审美经验的阐发.著名的意境说就是对作者情景交融、物人一致之审美经验的阐发.正如王昌龄在《诗格》中所说,所谓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而所谓“妙悟”则是对审美经验的主体艺术想象特性作了深刻描述.陆机在著名的《文赋》中对“妙悟”之艺术想象作了生动的描述:“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鹜八极,心游万仞.其致也,情朦胧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侵”.对于审美经验中艺术想象之描述可谓生动具体,绘声绘色.我国古代著名的“趣味”说则着重从审美欣赏的独特视角阐述审美经验.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一文中说道:“而文之难,而诗之尤难.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并提出“知其咸酸之外”、“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的基本观点,都是对审美欣赏中经验的深刻体悟.我们认为要想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美学学科应该很好地总结中国传统美学这一丰厚的文艺美学遗产.

汉语言文学中的艺术与审美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文艺美学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函授论文、专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1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我们认为从具体的审美过程来看,不一定能明确看出社会实践之基础作用,但从总体上看,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角度看,审美经验的基础肯定是社会实践.当今西方哲学――美学在突破思辩哲学主客之二分思维模式突出主体作用之时,为了避免陷入唯我主义,也曾试图回归“生活世界”.但这种“回归”未免虚弱,而从哲学的彻底性来看,还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实践论之社会实践观更能从根本上说清经验的来源内涵.但唯物实践观的理论指导与社会实践的基础地位仍是在理论前提的位置之上,而不能代替具体的审美经验.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过去以哲学代美学,以普遍代特殊的弊端.第二,经验与主体.当代经验论美学之经验当然是以主体为主的,但又不是英国经验主义纯主体之经验.而是包含着消融了主客二分,包含着客体之经验.有的是通过行动(生活)来消解主客二分,如杜威实用主义的艺术经验论.有的是通过主体的接受或阐释来消解主客二分,如阐释学美学.有的则是通过现象学直观的“悬搁”来消融主客二分,如现象学美学.第三,经验与想象.文艺的审美经验之发生是必须通过艺术想象之途径的.艺术想象犹如一个大熔炉,能将感性、知性、情感等等熔于一炉,最后形成完整的审美经验,并使审美者进入一种特有的审美生存的境界.第四,经验与表现.当代经验论美学的最重要特点是将经验同情感之表现密切相联.例如,克罗齐的“直觉即表现说”,阿恩海姆的“同形同构说”,杜威也强调审美经验之“情感特质”.第五,经验与快感.经验论当然肯定感觉、快感,并以其为基础.但当代经验论美学又不仅仅局限于快感、感觉.如果仅仅局限于快感那就会脱离审美的轨道.康德曾在《判断力批判》中提出“判断先于快感”的命题,虽然已经过去了200多年,但我们认为这仍是美学的铁的定律,难以推翻和颠覆.许多美学家在承认快感的同时,也是强调对快感之超越的.例如,杜威论述审美经验与日常经验之相异性也是试图超越日常经验其之生物性.杜夫海纳运用现象学“悬搁”之方法,更是强调对“此在”的超越走向形而上的审美存在.第六,经验与接受.当代经验论美学同当代阐释学相结合,强调阐释的本体性.这样,在阐释学美学之中所有的“经验”都是此时此地的,都是当下视域与历史视域、阐释者视域与文本视域的融合.这样,我们就将当代经验论美学与接受美学、新历史主义等结合了起来.第七,经验论与心理学.经验论美学肯定包含许多心理学内容,如感觉、想象、意向、情感等等.但审美的经验论又不等同于心理学,如果等同的话,文艺美学就将走向纯粹的科学主义,从而完全抹移了文艺美学特有的而且是十分重要的人文主义内涵.这是包括现象学美学在内的许多美学家特别忌讳的事情.所以在承认审美经验所必须包含的心理学内容时,还更应承认其具有拓展到社会的、哲学的与学的深广层面.第八,经验与真理.这是当代经验论美学同存在论美学紧密相联所必具的内容.当代存在论美学将审美活动同认识活动相分离,由此审美经验并不导向认知理性的提升,而是通过艺术想象实现对遮蔽之解蔽,走向真理敞开的澄明之境,从而获得人的“审美地生存”、“诗意地栖居”.所以,审美经验、艺术想象、真理的敞开、诗意地栖居都是同格的.这正是当代文艺美学所追求的目标.第九,经验与对象.传统美学都把审美对象界定为一种客观的实体,自然物与艺术品等等.但我们认为审美对象是意向性过程中的一种意识现象,在主观构成性中显现.也就是说,审美对象只有在审美的过程中,面对具有审美知觉能力的人,并正在进行审美知觉活动时才能成立.它是一种关系中的存在,没有了审美活动就没有审美对象,但并不否认作品作为可能的审美对象而存在.审美与生活、艺术与商品、文化与文艺、欣赏与快感之间的界限一下子变得模糊起来.于是从新世纪之初就出现了有关文学艺术的边界、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评价、文学的文化研究的评判等等问题的讨论与争辩.我们认为这种讨论是非常有意义的.我们试图以我们所理解的文学艺术的审美经验这一文艺美学学科的基本理论作为认识以上大众文化背景下各种文化现象的一种理论指导,也以此对这次讨论提供一种也许是不成熟的见解.我们认为,当代文艺美学的审美经验理论应对当代大众文化中审美的生活化和生活的审美化两个相关的部分起到指导作用.其实是审美的生活化与生活的审美化是两个紧密相联、统一为一体的部分.都是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以来艺术与生活分裂,走向异化的严重问题的解决.所谓审美的生活化,是解决艺术与生活的脱离,承认并正视审美所必然包含的快感内容与文艺所必然包含的生活内容.使艺术走向生活与万千大众,成为人们休息娱乐的方式之一.同时也不可否认某些艺术产品具有的商品属性,并给人们带来某种经济效益.早在1934年,杜威出版《艺术即经验》一书.针对艺术脱离生活的现状和大众文化之方兴未艾,充分论证了审美经验与日常经验之间的“延续关系”.但这只是我们所说的审美经验理论所包含的一个方面的内容,也只是当前大众文化背景下文学艺术的一个方面的属性.另一方面,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生活的审美化.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审美经验不仅包含着原生态的生活,更要包含对这种生活的超越;不仅包含必不可少的感性快感,更要包含体现人类生存之精髓的意义.如果说审美的生活化是一种回归,那么生活的审美化则是一种提升.没有回归与提升结合,那么真正的审美与文学艺术都将不复存在,而只有两者的统一才是审美与文学艺术要旨之所在.因为没有前者,审美与文艺必将脱离大众与当代文化现实,而没有后者则审美与文艺又不免陷于低俗与平庸.而只有两者的有机结合才是审美与文艺发展的坦途,也才能为文艺美学学科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杜威在《艺术即经验》一书中着重论述了审美经验不同于日常经验的“完整性”和“理想性”.成为全书的中心界说,值得我们借鉴.以文学艺术的审美经验作为文艺美学学科的理论出发点也是为中国传统美学的在当代进一步发挥作用开辟广阔的空间.中国美学发展从20世纪初,特别是1919年“五四”运动为界发生了某种程度断裂.此前是传统形态的美学,此后受到“西学东渐”的深刻影响,则是接受西方美学理论话语.这前后两种美学形态尽管不可避免地有所联系,但在理论内涵、话语范畴和精神实质上均有明显区别,是一种明显的理论断裂.因此,有的学者认为,这两者“不可兼容”,而是“宿命的对立”.中国传统美学的现代价值问题被严峻地提到我们面前.而以文学艺术的审美经验作为理论出发点的文艺美学学科则为中国传统美学进一步发挥当代作用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因为,我国传统美学的确没有西方美学那样借以反映审美与艺术本质的概念范畴,而主要以对创作与文本的体悟作为理论的基点.这恰是一种文学艺术的审美经验.从先秦时期的“兴观群怨说”,到汉魏时期的“言志说”、“意象说”,到唐宋时期的“意境说”、“妙悟说”、“心物说”,到清代的“情景说”、“性灵说”与“境界说”等等可谓一脉相承,都是对文艺审美经验的独特表现,反映出中国古代美学的特有精神,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与极其重要的价值.这些美学理论不仅给我国文艺家与美学家以滋养,而且也对包括海德格尔在内的诸多西方美学家以理论的滋养.我们相信,文艺美学学科的发展,特别是我们以文艺的审美经验为理论出发点,并自觉地以之总结弘扬中国传统美学理论,中国传统的美学理论必将在新时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在我们论述以文艺的审美经验作为文艺美学的基本理论范畴时遇到了审美是不是文艺的基本特征这样一个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坚持审美是文学艺术的基本特征的观点.但我们所说的审美不是狭义的优美,而是广义的美.也就是包含着优美、崇高,以及悲剧、喜剧和丑这些广泛内容之美.只不过在审美心理效应上都是一种肯定性的情感评价,而不是相反的否定性的情感评价,诸如恶心,嫌弃之类.这就要求作者在作品中包含一种审美的价值取向.

著名的新黑格尔主义者、美学史家鲍桑葵在其《美学史》研究中就采用了历史突破逻辑的方法,使这本美学史在诸多方面颇具创意.由此,我们认为对于我们所说的以文学艺术的审美经验为其理论出发点的文艺美学学科也不能采用思辩的方法,而应采用以审美经验的研究为主,辅之以逻辑的研究方法.因此,我们的基本着重点在历史的、当代的文艺的审美经验事实,包括作者自身的审美体验,主要以此为据提炼出理论的观点.当然也要借助当代流行的各种理论的概念和话语,但不为其所束缚,而以审美经验的事实为依据,对其进行必要的补充、充实、发展和突破.我们的另一个主旨还试图将当代的对话理论作为重要的方法维度.也就是说,我们不想采取传统的教化与灌输的方式,而是采取作者与读者平等对话的方式.因为,我们的理论出发点是审美经验,经验既具有社会共通性,同时也具有明显的个人感悟性.所以,我们所提供的只是我们的一种感悟.期望以此唤起他人的共鸣,甚至产生一种新的不同的体验和感悟.在这一点上,读者是有着充分的自由度和广阔的空间的.这就是一种新型的互动式的科学研究,希图激起读者更大的主动性,充分调动其探索新问题的兴趣.同时,我们还试图采用心理学的,阐释学的以及语言学的各种研究方法.方法的多样性也是我们的探索之一.

我们试图对文艺美学学科进行一种新的探索,有探索就必然会有失误.因此,我们热诚期望广大学术界的朋友参加到探索的行列之中,给我们以批评与指正.文艺美学作为一个新兴的学科,仅仅走过了20余年的历史,需要有更多的学者、朋友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培养,使之健康成长.我们期待文艺美学这一新兴的正在建构中的学科在大家的呵护下更加走向成熟,成为中国学者对于世界美学园地的一个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