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企合作课程体系的构建

点赞:5825 浏览:2049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人才培养目标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也是高职教育改革的焦点问题.而构建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问题之一是开发与构建具有职业岗位针对性的课程体系.文章以软件技术专业为例,从基础能力模块、核心能力模块、职业素质能力模块三方面构建了基于校企合作的课程体系.

【关 键 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课程体系

一、构建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背景

高职教育面对为地方生产、建设、管理、怎么写作第一线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主要任务,形成了“以职业能力形成为依据,不断优化课程体系”的职教改革理念[1].而由于学科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教学计划制定者往往在原有的课程体系的基础上,从其专业课内涵中找出对应的职业岗位,从表面上看,课程体系具有岗位针对性,但由于因果关系的错位,使得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的对应性不明晰,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对应性不明了[2].

2006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本着提高教学质量、彰显职教特色的教育教学理念,2011年,我院与武汉美斯坦福公司合作,组建了校企合作的软件技术试点专业.该专业根据工作岗位特点,以满足岗位需求的实践教学体系为主线,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将理论教学镶嵌在实践主线上,设计了以实践教学为主线,理论教学镶嵌其中的课程体系.整个课程体系采取“三阶段”循序渐进式设计,突出应用性、针对性,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真正使“工学结合”落到实处.

二、构建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内涵

学校根据企业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由学校的骨干教师、企业行业专家、企业一线技术员工共同开发课程体系和教学资源,共同组织教学和考核评价.

1.根据企业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在深入了解企业招聘需求,掌握企业的核心要求基础上,我院组织骨干教师成立课程开发团队,通过与合作企业的沟通、交流,以及对相关企业的调研,分析岗位技术领域与工作任务,确定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形成人才培养目标.

(1)明确职业岗位、证书要求

在深入了解企业核心要求后,我院确立软件技术专业以培养高级Ja软件工程师、高级.Net软件工程师、高级网站设计与开发工程师、高级数据库管理员、高级软件实施与销售、高级软件测试、高级ERP/CRM/OA/B2C开发工程师、高级PHP软件工程师,高级软件项目管理等为职业岗位群.

职业资格直接反映了特定职业的实际工作标准和操作规范,以及劳动者从事该职业所达到的实际工作能力水平,所以“双证书”制度是促进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在明确职业岗位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分解,变学年制学习为阶段式学习,分析专业核心技能,确定三个阶段的职业资格证书的种类与要求,确保学生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的岗位针对性,并以此作为课程设置的依据之一,进一步增强了专业的职业岗位针对性,使得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转向社会评价.

(2)分析典型工作任务流程,确定岗位能力要求

在明确职业岗位基础上,我院课程开发团队与企业专家、企业一线技术人员一起以软件设计类岗位为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任务流程,确定岗位能力要求.

2、构建基于职业岗位的课程体系

由学校的骨干教师、企业行业专家、企业一线技术员工合作,共同开发基于职业岗位的工学结合模块式项目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1)基础能力模块:由公共素质模块课程和专业基本素质模块课程组成.其中包含入学教育与军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两课”、体育、大学英语、应用写作、计算机应用基础以及专业所需的基本素质等相关课程.此模块在实施教学时,一部分职业基本素质课程公共内容相对集中教学,另一部分内容根据工学项目模块理实一体教学要求,分阶段、分项目融入其中.

(2)核心能力模块:由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组成.按照学生职业能力的成长规律,将学习过程分为三个阶段:G1阶段、G2阶段、G3阶段.G1阶段:学习程序的基础知识.通过该阶段的认证考试,学生可获得公司认证的初级软件工程师证书;G2阶段:在G1阶段入门基础上,对G1阶段课程结合项目深入学习,完成该阶段的学习后,学习可获得公司认证的软件工程师证书;G3阶段:以项目开发为主,学习按项目开发的完整流程小试牛刀.通过本阶段的学习,学生基本具备了进行项目开发的经验.完成本阶段的学生可获得高级软件工程师证书.

(3)职业素质能力模块:由职业素质拓展模块和顶岗实习就业模块组成,包括职业生涯规划专题讲座、就业指导专题讲座、顶岗实习、职业素质拓展、毕业作品(论文、设计方案、作品等)及答辩指导.此模块在实施教学时,职业素质拓展课程根据工学项目单元模块理实一体教学要求,分阶段、分项目融入其中.

三、基于职业岗位构建课程体系特点

基于职业岗位课程体系,其特点如下:

图1基于职业岗位的工学结合模块式项目课程体系

校企合作,实现共赢

基于职业岗位构建课程体系中,校企共建贯穿始终.企业的深度参与,既有利于引导我院面向企业需求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促进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促进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和就业,又有利于提高企业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推动人力资源、科技资源和创新资源向产业集聚,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促进技术成果转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真正做到企业与学校资源共享,“产学研”相结合的多赢途径.

分析学情,循序渐进

传统的课程体系多以“2+1”模式进行课程设置,即两年的校内学习+一年的校外实训.这种培训模式往往导致学生被动的跟着学期的步伐学习,两年学完后直呼什么没学到.分析原因,传统的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的对应性不明晰,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对应性不明了.我院在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中,打破以学期划分课程的观念,立足职业岗位,遵循学生的职业成长规律,按三阶段进行划分:G1初级软件工程师->G2软件工程师->G3高级软件工程师.每阶段的课程学习完毕,都会有相应的阶段结业项目(PRT项目),为学生就业提供了项目经验保障.

3.校企文化,深度融合

一直以来的校园生活,使校园文化在学生身上随处可见.而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并遵守的,带有本企业特点的经营哲学、价值理念、企业精神、规章制度、行为规范等的总和.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3].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天然联系,决定了两种文化必须相融合、相贯通、相协调.我院在课程体系中的职业素质能力模块,将学生从初始的准职业人,最终培养成符合企业需求的成功企业人.职业素质的培养按阶段进行分解,G1->G2->G3素质分解,如表1所示.


表1G1->G2->G3素质分解

四、结束语

校企合作是构建基于职业岗位构建课程体系的前提.以工作任务或项目为导向的教学要求,必须对单元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重构,这也是当前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与难点所在.按照职业岗位的要求开发出以工作任务或产品为导向的单元课程,是基于职业岗位分析构建的课程体系顺利实施的保障.

基于校企合作课程体系的构建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工学结合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电大论文、专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5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