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相关策略

点赞:5431 浏览:1926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主要从宏观上研究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分析大学生就业供需现状、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 键 词】大学生;就业;高等教育

0引言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社会一直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近几年来,随着我国高校规模继续扩大,社会新增岗位持续减少,供给与需求的不匹配导致了大学生就业更加困难.解决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社会、学校、家庭和大学生本人的共同愿望,也是促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重要战略.

1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

1.1社会环境

全国高校毕业生从2002年的145万猛增到2009年的611万,以平均每年20%以上的速度递增,到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数量已达630万.

用人单位片面追求高学历,存在重学历而轻能力的倾向.一方面,一些用人单位在招收毕业生时,盲目追求高学历.另一方面,有些单位急功近利,设置工作经验门槛,人为阻碍大学生就业.此外,部分企业单纯从经济利益出发,采取对求职者不签订劳动合同、不给缴纳社会保险金、在试用期满前无故解聘的方式为企业谋利,这些都损害了大学生就业的积极性和稳定性.

1.2高校因素

1)高校专业设置错位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缺乏科学的需求预测和规划,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

2)扩招后高校教育质量下滑扩招以来,有的学校只是一味地追求扩大规模,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削弱了培养环节,加之所招学生素质的下降,使得学生的培养质量下降,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

3)高校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缺乏针对性许多学校对毕业生的指导仍缺乏针对性,缺少必要的职业规划教育,不少毕业生对未来职业缺乏最基本的了解,在招聘现场显得较为“盲目”和犹豫.

1.3学生因素

1)传统的就业观念和过高的就业期望值大学生对就业的看法仍然停留在十几年前精英教育阶段的观念上,就业期望值过高,过分强调单位的性质、行政级别(或企业规模)、中心地理位置及起点待遇等,不愿到基层吃苦,不愿意接受基础的工作岗位.

2)综合素质不高用人单位希望所招收的大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较强的实践能力.而一些学生在大学里只满足于完成应学的课程,缺乏广博的专业知识积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差,人际交往能力和适应环境能力都较差.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相关策略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大学生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学术论文、高校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5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3)就业能力不强有些毕业生职业目标模糊,在就业的过程中应对能力较差,心理承受能力和主动推销自己的能力较差,缺乏推荐自己的技巧,不善于向用人单位介绍自己的能力、特长.

2缓解郑州市大学生就业难的相关对策

2.1政府优化就业环境

2.1.1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岗位

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时最根本的还是要大力发展国民经济,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同时,深化体制改革,发展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同时鼓励和帮助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2.1.2制订就业鼓励政策,规范完善就业市场

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强化对家庭经济困难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同时,应鼓励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如对当年聘用高校毕业生人数多的企业给予发展资金、小额担保贷款、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等照顾.

国家应该进一步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法律法规,明确规定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学校及有关主管部门之间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形成比较全面的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供需双方利益的配套政策.

完善政府的怎么写作职能,多渠道开辟基层岗位

(1)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搭建就业信息交流怎么写作平台,支持合法相似度检测机构依法开展就业怎么写作,加强毕业生招聘活动的宏观规划和指导.增加举办高校毕业生就业招聘会数量,注重招聘会的质量,控制每场招聘会的规模,增强针对性、提高成功率.

(2)加强监督职能,探索建立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信用制度.打击非法职业相似度检测和招聘过程中的各类欺诈行为,切实保障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

(3)创造宽松的就业环境,延长毕业生的择业期.在择业期内,凡在郑州市找到接收单位的高校毕业生及留学回国毕业生均予以接收,择业期由原来的2年延长为3年.

(4)利用网络资源促进就业信息传递.政府应借助互联网建立系统完善的大学生就业信息网络体系,及时准确的发布岗位需求信息、预测就业趋势,为毕业生提供信息指导和帮助.

(5)多渠道开辟基层岗位从基层开辟新的岗位,政府提供相应补贴和怎么写作,鼓励大学生去基层就业.

2.2高校提高教育质量

2.2.1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学科和专业设置

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中出现的结构性就业难题,要通过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根据人才市场需求来建设专业和调整专业结构,促使高校的学科专业结构更加合理,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更加受市场欢迎.

2.2.2指导和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首先,加强形势教育,改变传统就业观念.让毕业生正确认识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就业形势,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摆正自己的位置.其次,注重毕业生的心理辅导,帮助他们走出心理误区,为自己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最后,培养毕业生的积极健康的求职心态.

2.2.3完善就业指导工作

一方面,就业指导应该贯穿整个大学期间.从学生入学起就业指导部门就应该对他们进行相应的职业规划指导,指导力度逐渐增强,在学生实习之前达到最高水平.另一方面,高校要健全和完善“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充分利用这一有效形式,及时更新资源信息并且扩大信息的阅读面,扩大就业信息网的影响.

2.2.4加强与政府、企业间的沟通与合作

高校要通过各种途径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用人单位优先安排合作学校的学生见习、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优先录用合作学校的优秀毕业生;高校则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优先向合作单位推荐毕业生,根据要求量身用人单位急需的大学生,为合作单位进行人员培训和定向人才培养.

2.3大学生应提升个人综合能力

2.3.1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大学毕业生首先应转变观念,放弃“天之骄子"的传统想法和“精英意识”,找准自身的定位,清醒的认识到当前严峻形势的机遇和挑战,利用国家和政府为大学生推出的宽松的就业政策,树立主动竞争、自主创业、多渠道创业.

2.3.2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首先,要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估,弄清自己的兴趣、性格、特长、能力、价值观等;其次,要对职业环境进行分析,尽早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第三,要根据自己的职业目标制订详细的行动计划,并在实践过程中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评估,并做出适当的调整.

2.3.3努力提高个人综合素质

大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加强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外,要多参与科研活动并认真对待每一次实习,积极了解市场需求,不断提高认识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以避免所学专业知识与社会需求脱节.

【参考文献】

[1]鲁畅.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J].辽宁教育研究,2007(4).

[2]苗天慧,等.高校扩招后大学生就业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4).

[3]年大琦.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教育内部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

[4]牛红丹.关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的思考[J].考试周刊,2008(7).

[5]杨耀录.论中国高等教育的供求矛盾对西部地方高校的影响[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

[责任编辑:刘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