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大专院校普通话课堂变得饱满高效

点赞:6684 浏览:2199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开设普通话课程,考普通话等级证书,已成为大专院校提高学生素质的一项常规举措.但由于专业、专职普通话教师的缺乏以及教材的局限性(多由语言面貌较好的语文老师兼任,教材多用省编《普通话水平测试指导用书》),当前大专院校普通话教学基本情况如下:在内容安排上,将“普通话课”开成“普通话应试辅导课”,把普通话教学和普通话测试培训混为一谈,以测试为教学着眼点,以达标过关为目的,主要落实声韵调、轻声、变调、儿化、“啊”的变读等一些语音知识点;在教学方法上,对某个具体的语音知识点的学习,往往是老师讲一讲,领着学生读一读,练一练,磁带放一放.如此功利直接的教学内容,随意而单一刻板的语音训练,使普通话课堂显得单薄单调,淡然寡味,效率不高.那么,在现有条件下,如何让大专学校普通话教学课堂变得饱满高效呢?

一、以“练”为核心,构建科学的训练体系

衡量学生普通话水平是衡量学生口语表达即读和说的技能,而非理论水平.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应突出一个“练”字,练是普通话教学的核心.

(一)“练”,应以理论指导为前提

普通话教学以训练为主,但不可脱离理论指导,把普通话课上成纯训练课.对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进行适当的讲授是必要的.“语言教学的根本依据是语言学习规律和语言学习理论.提高语言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语言教学改革的新主张及对改革的合理性的预断,都离不开对语言学习规律的认识,离不开语言学习理论的指导.”没有理论指导的训练是盲目的训练,理论指导常常能为技能训练起到点石成金的作用.

(二)“练”,采用“一条主线,两个贯穿”

1.“一条主线”

“一条主线”是指从单一要求到复杂要求的语音学习训练主线,即单音节词的声韵调――音节连缀后的语流音变(变调、轻声、儿化等)――短文朗读的技巧、轻声的规律、“啊”的变读――说话的要求技巧等.

其中声韵调的教学可以先从声调入手,声调直接关系到普通话的标准程度和语言面貌,如果一个人的声母韵母都准而声调不准,我们会觉得普通话味儿不正.而本省不少学生存在着上声(正确的调值为214)读成21的调值、阳平(正确的调值为35)读成34调值的不规范现象.因此有必要从一开始就让学生对声调问题引起重视,掌握好四个调类和调值.接着学习声母,主要关注三组舌尖音(d、t、n、l,zh、ch、sh、r,z、c、s)的不同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最后学习韵母,单韵母的发音要让学生抓住开口度、舌位、圆唇等要领;复韵母的学习要帮助学生认识其不同于单韵母的“动程”内涵及要求;鼻韵母的学习则突出前后鼻韵的归音差异.

而在短文朗读教学中,应增加语速、语调、停顿、重音等技巧的学习.长期以来,语文基础教育重读写轻听说,尤其是中学语文教育,普通话语音教学渗透少,多是作为语文知识来教学的;语文教学中的朗读,在很多时候也只是为分析课文而做的熟悉文字的准备工作;许多语文教师自身也不很懂得如何指导学生正确地发声、换气以及处理声调的高低、停顿的长短、语气的轻重等问题,因此对朗读本身要求不高、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不足,所以,许多学生只是机械地念字式地完成朗读的过程,不会很好地表情达意,也谈不上鲜明的节奏和抑扬顿挫的美感.鉴于此,普通话教学要把这一空白填补起来,切实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2.“两个贯穿”

“两个贯穿”是指在贯彻“一条主线”过程中,始终穿插朗读、说话活动,进行发音训练和正音指导.考虑有二:其一,普通话教学属于应用语言学的教学范畴,实践性、技能性是该课程的特点,其教学目的就是使学生能够准确、流畅地使用普通话进行读和说的表达.在日常教学中贯穿朗读和说话活动,可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其二,良好的口语表达离不开声韵调、语流音变、朗读技巧、轻声规律等诸多语音知识和技能的支撑,但在单一的语音知识点的教学中,单调枯燥的发音与反复的辨认和记忆,易让学生产生厌烦、应付的心理.那么,若能把单一语音知识点的学习和故事性、抒情性、思想性、时代性的朗读说话材料有机结合起来,就可使课堂内容变得相对丰富;又可在实践中强化所学知识,突出应用性,促进学生对普通话的语感的整体感受和把握.

如何让大专院校普通话课堂变得饱满高效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人文素质教育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在职论文、学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9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二、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人文性、多样性、趣味性元素

灵活拓展训练材料,进行人文教育

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朗读作品

教材中许多朗读作品是文质兼美的散文,很适合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一篇文章,可触发的话语点很多――谈感受感想,点评思想性艺术性,分享见闻,讨论问题等挖掘可深可浅,拓展可多可少,时间可长可短,视课堂具体情况而定.

2.利用课前“三分钟说话”练习

课前“三分钟说话”练习也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好契机.在话题的选择上可以是成语故事、典故,一周时事,班上的新鲜事儿,我的烦恼等话题越贴近学生实际和学生心理,师生可交流的思想情感就会越多.这样,在话题训练中,教师不仅仅是一个传授发音技巧、纠正方言语音的授业者,而且还是学生的忠实听众,知心的朋友,生活的引路人,是个不折不扣的传道者.

力求教学方法训练形式多样性

1.教学方法善于变化

普通话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都有自己的规定,而学生对此往往缺乏了解.所以有些老师认为,学习者需要的就是了解相关规定然后去执行,因而在教学中他们习惯直接授之以“鱼”,比如学习语气词“啊”的变读,就一条一条告知学生有哪几种变读方法,然后进行发音训练.这种教法简便快捷,未为不可,但如果每一个语音知识点都如此处理,就显得十分刻板.众所周知,给学生现成的果子,远比不上给学生一架梯子去摘下果子有意义.我们完全可以给学生创造一些摘果子的机会.

2.训练形式丰富多样

●朗读

课堂训练的主要形式有听范读,跟读,模仿读,自主读;个体读,小组读,集体读;达标检查,小组竞读,朗诵比赛.形式多样的朗读结合起来,可改善单一朗读带来的单调感、倦怠感.

●听辨音训练

听得清才辨得明,如果听不出正确与错误、缺陷的读音差异,又怎么能向标准看齐呢?因此,在普通话教学中应加强听辨音训练,比如n和l,z、c、s和zh、ch、sh,in和ing,en和eng,ai和ei,ao和ou,ou和e等的对比辨音练习.“三分钟说话”也是听辨练习的好机会,教师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把说话者的错误和不规范发音记录下来,锻炼听辨能力,提高纠错意识.

●打“苍蝇”――纠正“误读”音,积累语音资料

从现状来看,学生掌握常用汉字的数量还远未达标,在练习和测试中会出现较多的误读――包括形近字、多音字、统读音的误读,习惯性的误读,文言遗留词和成语某些字的误读.课堂教学中,应增加纠正误读字读音的教学,见“苍蝇”就及时“捕捉拍死”,并让学生做好日常正音的积累.教师也可故意在一些训练材料中制造“苍蝇”,让学生去发现、消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