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把文章写长

点赞:4778 浏览:1886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有位初三新生在课间对我说:“一篇作文要六百字,太多了.我写不满那么多字.”我问:“你能写多少字呢?”学生说:“我一般写到三五百字就没有话讲了.”我们在走廊上说了一会儿话,又上课了,我对他说:“刚才我们说了五分钟的话,如果写到纸上,可能已经有两千字了.”学生吃了一惊.因为他可能不觉得已经“说了那么多字”,而作文时却像拿凿子刻石碑似的,多写一行字都累得慌.

怎样把文章写长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不会写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学位论文、研究生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2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我刚教书那一阵,也有学生问“怎样才能把文宣写长”,听到这种话我会笑,因为当时也有学生问“怎样才能把文章写短”.网络开始流行后,多了一个词叫“灌水”,几句话的意思往往能扯成长篇大论,如“抻面”一般,“检测大空”盛行,说废话成风.当然,那已经不完全是写作技能差,而是文风问题了.

如今学生的焦虑常在“写不长”,因为中考作文那个“不少于600字”的要求悬在他头顶上.应试要求的陈规有不合理之处,然而经常性的“无话可说”毕竟也反映出表达能力差.

学生感到没有内容可写,下笔“写不长”,一定是在某个具体环节上有困难.解决“写不长”的问题并不难.首先要能发现学生作文中“没展开”或“没说清”的地方.有位初三学生写在校园经历的几件事,有一处写在“鲁迅园”遇到同学,但只有三五句话的叙述.问她:“你写的是东墙脚,哪个地方的样子还记得吗?”因为我每天也从那儿经过,所以我知道她写的是东墙脚,只有东墙脚才能有那窄窄的巷子,砖墙才会有那样的特点,而一个不了解“鲁迅园”的读者根本不知道什么“东墙脚”,也无法从三五句话里体会那里特有的情韵.我让她“再想想那幅图景,描摹得细一些”.她闭上眼睛描述,有:“老墙上的藤叶枯了,仍然在风中颤抖”,“那把丢弃的竹扫帚斜靠在墙边,竹柄上已经有星星点点的绿斑”等在回答:“你对那里的景物有过哪些想象”时,学生说:“木门上残存的红漆总是让我想象到,十九世纪末,这幢楼刚刚落成时的大门红得发亮;还有,当时是清朝末年,男子还留着辫子呢!”在回答“走在东墙脚窄巷时,你有没有其他人不一定知道的心思”时,学生脱口说:“我希望对面过来的也是女生,最好还是我认识的;巷子窄,要不我会尴尬.”我觉得她那种心理很真实,因为那条巷子的确很窄.我对她说:“好吧,把刚才想到的这些话都补进去,因为要联缀过渡,这样就多了三百字.现在看看怎么样,画面出现了,感觉有了,读者也跟你一同走进东墙脚的窄巷了等”


这一次学生知道怎样“写长”了,下一次她是不是还会这样去想、这样去写,取决于她能否有“描写意识”.生活中经常见到这样的情形:一个人善于描述自己见到的人和事,善于形象地传达自己的感受,他会在很多地方受到欢迎,原因在于别人听他说点什么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即我们常说的“生动形象”和“传神”,听众或读者在接受信息时少了很多障碍.在这里,已不是“能不能写长”的问题,而是“会不会写”的问题了.

缺乏读者意识,忽略他人可能的感受,总以为自己看到的东西任何人一定会有同样的印象,而不知道这一切应当用自己的笔去“还原”,应当通过“描绘”去传达,这是很多学生的写作通病.当然,“什么是描写”和“为什么耍描写”几乎是同一个问题,――就是要把自己所见到的一切用文字传达出来,使读者读后脑海里出现的形象与作者所见的图景高度吻合.因为缺乏描写意识,很多学生总以为叙述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其实,过多的叙述至多只能完成“顺序”,只能解决“往前走”,即使一些学生懂得“一波三折”,也至多是走条曲线,而不知道应当“停下来看”(描写).这就是记叙文“写不长”的主要原因.

议论文的“写不长”则往往在于不了解议论的作用,缺乏议论的兴趣,议论的过程被弱化.学生在文耄开头亮了观点,但写作目的不明,不知道需要通过文字来显示自己的“说服力”,不懂得要展示“支撑论点的过程”,而是匆匆忙忙直奔结论.所以,三五句话亮了观点,仿佛不屑与人论辩,随即便是所谓的“摆事实”,举出一两个并不一定妥帖的例子,就自说自话地收住,那意思仿佛是“事实胜于雄辩”,“你自己慢慢去体会吧”.――我讲评议论文作业时,问学生有没有这样的情绪,很多学生都会心地笑了.这些学生的“写不长”可能还是在于缺乏读者意识,认为“我知道的你就该知道”,“我想到的你也一定会想到”,所以不必多言,而也正是这个自以为是的“不必多言”,最终让一些学生感到“无话可说”,进而“不会说”.

电视台播放低俗的小品节目,嘲弄残疾人或弱势群体,批评这种表演低俗,是立场和情感态度问题,是基本素养,学生凭最简单的道德判断就应当解决.然而要分析这种现象何以有市场,则需要从国民素质,从管理体制诸方面去分析,如果能就这类问题作深层思考,不愁无话可说.当然,话说开后如伺把握分寸,则是另一个问题了.

针对“写不长”,我经常的做法是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是记叙,多想想:当时情景究竟是什么样的?对读者而言,我的描述能不能再现当时的情形?我是不是应当把讲述的节奏放慢一些?如果是发议论,则应当想到:我表达观点的条理是否清楚?我的读者可能会在哪方面、对哪一句话产生误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