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陀螺结下一生情缘

点赞:20115 浏览:9340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航空惯导是现代飞机不可或缺的关键系统,由于其技术含量非常高,一直是西方国家对华技术封锁的若干技术之一.改革开放之初,我国航空工业在开展对外技术合作时,曾有国外朋友向中国航空工业领导建议:惯性导航技术难度太大,最好能够引进.也确实有好几个工业基础较好的发达国家,面对当时采用挠性器件的第二代惯导,停下了研发的计划,转而向美国引进技术.这些朋友预测中国没有能力自行研发.因此,中国飞机所需要的惯导到底是自主研制还是依靠进口,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存在争论.在这种局面下,冯培德与618所科研团队没有受到影响,经过长时间的艰苦奋斗,最终使我国航空惯导技术从无到有、从低水平逐步向国际先进水平冲击.在这个漫长、曲折、坎坷的岁月中,冯培德一直坚守在科研最前线,其对航空惯导技术锲而不舍的精神为人们称道,心中始终燃烧着为祖国航空工业献身的.当我们回顾这一段历史时,我们既为我国航空惯导今天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也深深感受到了冯培德及其领导下的科研团队跋涉历程的不易.

学知识也学人生

冯培德是一位出生在天津的广东人,祖籍为广东省恩平县莲塘村.这个南方水乡曾出过一位大名鼎鼎的中国航空界的先行者――冯如.从族谱上看,冯培德与冯如同村同族,比冯如晚一辈,应该说,是冯如的后来人.

1907年,冯培德的父亲冯容出生在莲塘村.冯培德的曾祖父是一个进士,祖父经商,主要从事当地的猪仔和其他农副产品的交易,往返于广州和家乡之间.祖父虽然在商,但传统的家学教育使他不忘关注儿子的读书,家庭条件虽不太好,还是把冯容一点点供着考取了天津南开大学.父亲1931年毕业后,曾任教两年,后进入创建不久的天津仁立毛纺厂,任过襄理,解放后,公私合营前后是仁立的资方写作技巧人.冯培德的母亲朱铭新1939年与父亲结合,是民国时期知名人士朱庆澜的孙女,其父毕业于“东北讲武堂”,擢升为团长、旅长,“东北易帜”后,在日本组织伪满军政要员赴日参观途中,为保持气节,蹈海.母亲曾就读于天津南开女中,大部分时间相夫教子,也有一段在街道工厂主持工作的经历.

出生于1941年4月7日的冯培德,自幼好学聪明,上学前母亲是他的启蒙老师,教他识字和算术,为了教好他还写了辅导教材.7岁上小学面试时,老师对他十分满意,让他直接上三年级,因此他比大多数同班同学都小一岁,但学习成绩优异.

1951~1957年,冯培德在天津耀华中学读完初中、高中,这期间他的成绩始终在全年级名列前茅.耀华中学出了不少像郑必坚、周南这样的政界精英和像金怡濂、于敏、梁思礼、周尧和这样的院士级人物,很注意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培养.因此,冯培德虽然在学习中对数学兴趣浓厚,但没有偏科,语文、历史、政治、外语等学的也都不错,对体育运动也十分爱好.

1957年,冯培德以优异成绩中学毕业,在报考时,他选择的志愿是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1956年号召向科学进军,国家也总在宣传苏联的卫星上天,洲际导弹成就等,钱学森、钱伟长、郭永怀等知名科学家在航空航天领域做得也比较突出.他认为,自己在数学基础上比较好,但搞纯数学没意思,要向这些科学家那样为国家在解决实际问题上做贡献.通过高考,冯培德以实力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力学专业,除流体力学、固体力学外,还有一般力学,冯培德学的是一般力学.这是一个研究有限自由度的运动体的规律的学科,其具体学习方向是陀螺动力学.进入北大学习之后,他表现出极强的进取精神和适应能力,很快成为同学队伍中的佼佼者.在大学毕业时,班上毕业论文有三人优秀,他就是其中之一.

冯培德结合国家需要和个人基础兴趣选择专业,把扎实的数学基础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一旦选定方向就不轻易动摇,把自己的一生情缘与陀螺捆绑在了一起,这是他最后走向成功的重要原因.

历练为成功打下基础

1963年,冯培德以优异成绩从北大毕业.几乎没有犹豫,就选择了攻读南京航空学院杨昌仁教授的研究生.杨昌仁显然非常了解自己的学生,他不要求冯培德在研究生阶段再学数学方面的课,而是给他安排了大量工程类课目,如电机、电工,公差配合等.在设定的课程学完之后,杨老师要求冯培德“到风口浪尖上练一练”,把他安排到天津707所总体室,从事平台罗经的研究.冯培德有机会接触到当时国内最先进的船用导航仪器,对如何操纵这些仪器产生了浓厚兴趣.

后来因“社教运动”(即“四清”运动)和接下来的“文化大革命”,扭转了冯培德接触基层、感受实际的方向.1965年夏至1966年春,他被安排参加“社教”,到江苏省江浦县团结大队,有了一段接触社会、接触农村和农民,了解国情的机会.在农村,他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体会到了农村生产力落后的程度和农民生活水平低下的程度.这次下乡对冯培德的一生产生了很大影响,使他认识到,中国的农民在这一个世纪之内作出来的贡献和他们忍受的痛苦都是巨大的,理解农民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实实在在为农民做些事情.


1967年,南航毕业的研究生冯培德与被“文化大革命”延误的1966届大学本科毕业生一起分配到了地处陕西户县李家庄的618所.618所的前身是成立于1957年3月的航空工业管理局航空仪表设计室,经过三年建设,于1960年扩编为第一机械工业部第30研究设计所.1968年3月,30所更名为第618所.冯培德是有条件留在他所实习过的、就在家门口的天津707所的,但是听说618所是搞惯导的,到一个自己喜欢的惯导研究单位去工作,其他的条件连想都没想,就服从分配来到了大西北.可是到所不久,冯培德又随100多名入所大学生一道下放到位于白洋淀的38军农场,参加了一年半的集中劳动锻炼.

回到618所,这里离西安还有两三个小时的车程,开窗见山,走出院墙就是农田,非常偏僻.初来时他和大学生们住在基建仓库里,没有卫生间,洗漱就在门口的一排水管子旁,下雨要打着伞刷牙洗脸.食堂条件也很差,二三百人吃饭,没有桌子,全蹲在墙边吃,与学校比,伙食标准也下降不少,开饭的时候,必须以“攻打冬宫”的精神才能冲到前面写上“肉菜”.

经过研究生实践的磨练,“社教”、“文化大革命”政治运动的历练,解放军农场的劳动锻炼,冯培德磨练了心志,养成了简朴的生活习惯,他对艰苦的生活环境已经不太在乎了,适应环境的能力得到了增强.作为一个在城市长大的年轻人,到618所肯定有一段不适应的时期,但精彩的事业在吸引着他,他很快调整了心态,以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很快适应了环境,把注意力集中到了他一直孜孜追求的惯导事业上去.应该说,艰苦的摔打为他事业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他准备了一副搏击风浪可以远航的坚硬翅膀.

天降大任于斯人

冯培德刚分到618所时,惯性导航在中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当时国外导航技术已在先进国家崭露头角,但他们对中国实行技术封锁,我国的研制只能从越南战场上搜集到的飞机惯导残骸中参考借鉴.冯培德到所后参与了这项工作,应该说,刚毕业的他是站在中国航空惯性导航技术研究的起始点上.

冯培德在20世纪70年代前期,在主持系统设计试验的同时主抓了惯导测试设备的研制.他们研制成功的高精度光电测角仪,使系统级陀螺比例系数测量精度达到1/10000的水平,居国内领先,获得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奖.经过近10年的艰苦努力,618所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套机载惯导――523惯导.这是我国机载惯导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但是523惯导是为水轰5飞机研制配套的,后来水轰5下马,523惯导失去怎么写作对象,也随之下马.

1979年,领导航空科研的三机部和六院把航空预研提到议事议程,惯导被列为重大研究课题.618所承担了部院下达的捷联惯导的预先研究任务.通过618所与德国宇航院飞行制导研究所合作,取得了583惯导原理样机的研制成功.

1981年8月,冯培德作为访问学者被派往美国田纳西大学进修两年.美国的学习使他在世界科技前沿了解到了惯性导航技术的研究与发展,特别是捷联惯导测量装置、里程表/惯导地面导航仪、合作识别技术以及计算机模拟.带着这些刚刚武装的世界最新的惯导技术知识,回国后他被所里任命为惯性导航总体研究室主任,很快承担起了563S挠性器件惯导的研制重任.1984年10月,在563S惯导研制合同签字后10个月,冯培德被任命为618所所长.在他的带领下,全所齐心协力,按期完成了563S惯导研制任务.

563惯导是618所研制的第二代惯导,它可以与自动驾驶仪交联,实施自动导航,还可以与火控系统及其他设备交联.该系统具有与国际接轨的控制显示器和多种对准模式,采用游移方位方案,提出一系列独特建模、标定和补偿技术,有效抑制了多项误差源,从而提高了系统导航精度.比523惯导在部件数、体积、重量上减少了一半,可靠性明显提高,基本具备了装机使用的可能.

1977年,国务院、军委向三机部下达了“飞豹”飞机的研制任务后,563惯导被海军和空军确定为机种的重要配套备用项目.“飞豹”的平显、惯导比飞机研制起步晚,618所工作抓得很紧,当飞机设计状态冻结前后,机载惯导已基本搞出来了.用618所惯导装备“飞豹”和在“飞豹”上试飞,曾出现很大争议,甚至有人提出过非议,发生过动摇.出于当时形势的考虑,机关和军队使用部门积极支持618所上惯导,因为平显和航空惯导在先进国家已经装机使用了,形势逼人.618所惯导研制团队在冯培德带领下,扫除了一个又一个惯导上机难题,争取到了装机试飞的机会,并正式被列为“飞豹”配套设备.

就在冯培德为惯导装备“飞豹”努力的那段时间,另一个重大机会出现了,南海风云突变促使国家决定空中加油工程立项.要确保飞机加油机、受油机在昼夜复杂气象条件下于远离地面台站的预定地点会合、对接、加油和脱离,具备自主能力的惯性导航系统已经变得不可或缺.然而,开始下达的加受油机研制任务单位中并没有618所,上级最初考虑以引进法国萨基姆公司的ULISS91惯导作为首选配套.1989年“”风波后,西方对中国进行制裁,进口惯导泡了汤.经军方考察,决定首批加受油机采用618所563A惯导.西方制裁强化了了中国人的自主创新能力,也给618所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1990年11月,受油机首飞成功,但缺装563惯导,618所是在发令响之后才开始起跑的.在冯培德领导下,618所奋起直追,不到一年时间,他们的装机件交付了主机厂并参加了飞机的调整试飞.定型试飞也只是画了个逗号,在为加油工程配套的惯导研制中,618所和冯培德走过了一段极为艰难的历程,使我国航空武器装备发展有了新的跃升.

坚守在科研最前线

如果将以采用液浮陀螺为主的平台惯导作为第一代,采用挠性陀螺为主的平台惯导作为第二代,那么,采用激光陀螺、光纤陀螺的捷联惯导就是航空惯导的第三代产品.当挠性陀螺研制已见眉目后,冯培德和618所主管科技的领导们又把目光瞄向激光陀螺.

冯培德意识到靠自己力量研发激光陀螺底子太薄,他多次带队去欧洲厂家考察并决定垫支经费购置大型设备.上世纪90年代又抓住对俄罗斯合作这一历史性机遇,多次亲自带队考察俄罗斯和独联体国家洽谈合作,并得到国家有关部门支持,促成了激光陀螺领域的技术合作,使618所在激光陀螺领域的研制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为该所在21世纪初研发出弹载和机载捷联惯导用的两个序列激光陀螺产品奠定了良好基础.

20世纪90年代初,正当我国航空惯导攻关紧要关头,美国的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问世.GPS的出现对惯导无疑是一个重大挑战,很多人开始质疑GPS问世后惯导存在的必要性.冯培德经过深入思考,从战略眼光表明了对两者的看法.当然,冯培德对GPS的应用没有停留在判断和阐述上,他随后部署了惯性/GPS组合导航技术的研发,到90年代末,618所研制的机载惯导几乎都嵌入了GPS接收机,为中国以惯导为核心的组合导航系统研制开启了先河.

2001年,60岁的冯培德离开618所所长的领导岗位;2002年,他被当时的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调任中航工业科技委副主任,赴京任职.2003年,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积极推动下,经北航校领导与中航工业第一集团领导协商,冯培德走进北航,以他为主,组建了惯性技术与组合导航实验室.

在20多年的时间里,冯培德心底始终隐藏着一个结.20世纪70年代,美国提出“通过旋转能大大降低陀螺误差对惯导精度的影响”的理论,但这样一项技术始终没有得到广泛应用.他到了北航之后,终于有时间开展这项研究了.他组织了包括2名青年教师和6位研究生的课题组,开展新一代旋转调制式捷联惯导的发展途径的探讨.该课题是惯导技术领域前沿性项目,他把一批年轻有冲劲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生、硕士生引导到618所这个航空惯导的主战场,由北航和618所联合研究.通过这项课题的研究,不仅使他带的这些研究生在真刀的实践中得到了锻炼,同时也使得618所的预研工作增添了新的活力.

在40多年时间里,冯培德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一次,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次,国家发明三等奖一次,国防科工委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2次.是国家航空金奖获得者,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

培育后备军的“百人计划”

2001年12月,冯培德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我国航空机载设备领域第一名院士.退休后他虽然离开了所长的位置,不在科研第一线了,但他深知,“自己在科技上继续发挥的时间和精力很有限了,但培养高水平的人才对国家科技发展所起的作用则要大得多”.冯培德有个设想,就是制订一个“百人计划”――培养100名研究生.他1991年获得硕士研究生导师资格,1994年获得博士研究生导师资格,自1996年始,已培养出了超过70名博士、硕士.

冯培德不仅注重学生的学识和业务能力,更看重青年一代的追求和精神面貌.2010年,北航研究生院邀请冯培德给学生们讲党课,经过认真准备,他给北航学生讲了《对党、对航空事业的执着追求》为题的党课,他把严谨的治学态度与细致的思想教育融为一体,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体现了老一代科技工作者对航空工业发展的高瞻远瞩和他那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心.(本文改编自《执着的惯导人生――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冯培德》航空工业出版社,2011年4月出版.)

与陀螺结下一生情缘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陀螺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硕士毕业论文、本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6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