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资助工作微探

点赞:17115 浏览:7898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近几年高校的扩招,尤其是高职院校的扩招,使家庭经济困难在校大学生数量增加,也使资助工作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资助工作的深入,我们越来越清晰的认识到只有不断创新体系与机制,才能达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标准,满足困难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以安庆职业技术学院的调查为据,探讨如何通过资助体系与机制创新,突出资助的教育功能,做到“物质资助”与“精神资助”共建.

【关 键 词】资助体系;机制创新;物质资助;精神资助

知识改变命运,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成效越来越显著,但日趋增长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也愈发受到更多的关注.各高校认真落实国家关于确保学生不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政策.即便如此,现实工作中我们还面临多项挑战,资助工作的教育功能没有完全发挥,这就需要我们从本校实际出发,不断探究资助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创新体系与机制,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

一、高校资助工作现状

(一)全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基本概况

全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数约占在校大学生人数的四分之一,西部高校由于生源等其他原因,这个比例还要高些.在校贫困生基本情况可以概括为基数大,数量多.以安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2010年贫困生比例约为22.4%,2011年约为23.2%,2012年约为25.3%.我们已经看到,贫困生不仅在物质上需要救助,在精神上更需要资助.据不完全统计,30%左右的贫困大学生或有自卑、自弃情绪;或有孤僻、不与人交流;或偏激、不听劝告等心理障碍.精神资助就是要注重他们思想、理念、心理、情感等方面的援助,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从而健康生活.

(二)贫困生资助概况

2007年,国家实施新资助政策后,全国建立了以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的资助体系,其中还包括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生活补贴等相应措施.此外,部分高校与社会团体联合建立资助基金,基本形成了一个以国家资助为主,高校、社会为辅的体系.但不发达地区的资助体系大部分停留在国家资助上.

(三)贫困生资助工作中的不足

1.资助总额度和资助面普及还不够.由于贫困学生总量多,矛盾一直存在;2.资助工作与人才培养目标联合不紧密.部分高校为资助工作而做资助,仅仅是分配资金,忽视资助的教育功能;全面落实人才培养目标,不断创新资助工作理念,3.资助资源效能发挥不够,资助工作的教育功能亟待发挥.像受到资助却不思回报的现象还时有发生,所以我们应该丰富资助工作内涵,充分发挥资助资源功能,不断创新资助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各项资助政策,注重资助的教育功能,相互协调,形成合力,确保各项资助资金发挥最大的物质效益和精神效益.

二、探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体系

(一)树立创新理念,增强创新意识

从目前困难大学生的实际情况、高校资助工作现状和困难学生的真正需求来看,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援助,更重要的是需要掌握改变家庭困难的能力.要从根本上解决困难家庭问题,就要求做好经济资助的同时,必须从根本上提高经济困难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自身的就业力、竞争力和创造力,这就需要不断创新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资助体系理念,形成“多项、多轨、资源整合”理念体系.(简称“两多,一合”)

1.“多项”资助理念.我们已经看到,经济困难学生不仅需要经济上的资助,更需要素质提升、技能提高、心理辅导等各个层面的需求.学生这些多样化的需求,又总是交织在一起的,采取简单的资金救助方式,可能造成“只扶困,不扶志”;“只物质救助,不精神引导”;“指谈资金,不讲教育”的怪现象,更有甚者就连个别教师和辅导员也只看钱,只争钱.现实需要我们树立多项资助理念,建立以经济支持、能力支持、目标(信念)支持、教育引导为主要内容的多项资助体系.保障困难学生达到物质基础上的思想道德、技能水平、目标信念等的全面提升.

2.“多轨”资助理念.目前,高校经济困难大学生占在校学生总数的25%左右,这个数字还是相当可观的.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树立多轨资助理念,建立以国家、企业、社会团体、高校、家庭、学生自身等为渠道的多轨资助体系.在我国,这项理念已为人所知,但只存在于政策层面或经济发达地区,很少有扩展到观念层面或经济欠发达、经济不发达地区.据实地调查:很多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仅仅知道高校资助这一渠道,其他的一无所知.只有真正将理念转变为统一的观念,才能将国家、社会、个人高度的统一在一起,形成巨大的精神动力.

3.资源整合理念.现阶段我国出现了一些整合模式,如“校校整合”、“校联盟整合”、“校企整合”、“区域整合”等,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整合也是理念创新中的难题.目前,对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资助资源在层次、数量、特点和效用都参差不齐,不同地域又有差别.进行资源整合,树立资源整和理念,更充分地发挥资源整合后的效用是完善经济困难大学生资助体系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

(二)探索建立资助体系的新措施

1.多轨立体资助.多轨资助就是要求建立以国家、企业、社会团体、高校、家庭、学生自身等为渠道的多轨立体资助体系.其中高校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积极争取国家、企业、社会团体等社会资源的资助,减轻学校的压力.

首先,高校应积极联合社会各界在学校设立各种助困、扶困奖学金.学校可设立“怎么写作契约奖学金”,让受资助者接受指定的培训,毕业后从事指定的工作,作为对出资者的回报.我校已和一些企业建立长期了长期的合作关系,成立了“校企合作奖学金”.

学生资助工作微探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大学生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论文、学术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2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其次,高校可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建立校外勤工助学基地.吸纳校外资助不仅是接受社会各界的捐赠,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在校外设立勤工助学基地,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社会的资助.把人才培养、就业怎么写作与助困工作结合起来,实现学生、学校与用人单位的共赢.我校已建成“大学生孵化基地”,向贫困大学生倾斜,帮助他们自主创业,找合作项目,现已有近百余贫困大学生参与这个项目,创立了鲜花、建筑装饰、电脑维修等十余家微小公司,给其他贫困大学生提供了就业的机会.2.多项复合资助.经济困难学生不仅需要经济上的资助,更需要素质提升、技能增强、心理辅导等方面的帮扶.原来的资助模式主要针对学生个体经济资助,没有涉及能力支持、目标(信念)支持和信息资源支持等层面,所以,应在原有资助体系的基础上,尝试试行对学生团体的复合资助模式,以奖励来淡化经济资助、强化其他各项支持.


首先,建立班级整体资助制度.可以对经济困难学生占多数的班级实施整体社会资金救助,鼓励整个班级奋发进取,整体进步.这样既有效地使用了社会资助,也扩大了社会资助的社会影响,同时也避免了社会救助过于分散,不能达到社会资助本身预期的社会意义.打破原有按班级总人数比例分配资助名额的单一模式,做到特殊情况特殊对待,灵活多变解决问题.

其次,建立创业团队制度.很多经济困难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打工,的零散,不成规模,导致收益很小.学校可以在资助体系中为他们搭建“打工”平台,鼓励他们在的基础上积极创业,形成创业团队,同时对这些创业团队学校应给予适当的政策支持、资金资助和进行全程指导,人多了吗,路宽了,使经济困难学生走出自我封闭的圈子,融入集体,感受团队生活的快乐,提高自我评价能力,摆脱自卑心理.我校的“大学生孵化基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但还是显得散了一些,没有形成团队,吸纳的人员也有限.

3.资源科学整合.我国大学生资助政策的实施要取得实质上的突破,必须从国家、社会、学校等多方面出发,继续优化资助体系内部结构,整合社会资助资源,拓宽民间资助渠道,促进资助基金的可再生增长和利用率,以资金带动资金,以效益创造效益,从而使更多的困难学生受益.同时,要进一步发展具有竞争性的奖学金、具有自主性的勤工俭学等积极资助方式;探索完善国家助学贷款的途径和方法;积极拓展参与多元化的资助形式.

三、探索创新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机制

(一)树立困难学生资助机制的创新理念

科学利用对经济困难大学生资助资源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按照原来那种无偿资助、简单给予的方式只能初步解决面上的问题,容易使学生产生“等、靠、要”的懒惰思想,带来很多负面影响,也发挥不了资助工作的效用,使资助的教育功能减弱,为此就需要创新经济困难大学生资助机制理念——即不仅要物质资助,更要精神资助.据不完全统计,受资助的贫困大学生又近三成的同学只关注资助的金额,更有甚者为了多获一点资助,靠“死缠难打”的方式索要资助金、夸大家庭贫困情况,最终演变成为获资助“不择手段”欺骗学校和教育部门.只有做到“物质资助”与“精神资助”共建,树立科学的资助机制理念,才能真正解决上述问题.

(二)突显教育功能,深化精神资助,建立经济困难学生素质拓展机制

鉴于当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面临的各种困境,为了顺应学生素质拓展的迫切要求,我们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素质拓展机制:

1.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公关礼仪等交际能力的教学训练,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社交能力.我院进行课程创新,开设《职业形象设计与训练》等课程,将理论教学与素质拓展紧密结合,融入资助体系.

2.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人文关怀,心理辅导,探索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途径.

3.加强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甚至人生规划的教育,探索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方面困难的新措施.探索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协调、沟通、自我管理能力的方法.加强贫困生之间横向同学、纵向同校之间的交流,探索拓展其人际关系网的途径.

4.加强对家庭贫困大学生的实用技能培训,探索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身竞争力的方式.

5.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职业观,使其正确对待权利和义务,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

(三)创立感恩教育机制

我们发现,部分贫困存活在着等、靠、要的思想,认为资助他们是应该的,他们贫困就必须得到资助,没有树立感恩社会、感恩学校的意识,一味追求享受.

重视思想教育,通过资助政策宣讲、义务劳动和公益活动的形式,使学生参与进来,提高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培养他们的感激之情和感恩之心.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感恩活动,融教育于活动中.我院已开展“自立自强、报效祖国”演讲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无偿献血活动等等,但参与其中的贫困大学生还是少数.将其感恩教育形成制度,并配有专门的监督机构,形成常态;多鼓励引导贫困大学生参加是我教育的目标.

(四)建立回访机制

在相信学生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回访的制约功能,有效杜绝夸大、篡改、伪造家庭实际情况的行为,将资助资金真正用在最需要的学生身上.登记所有贫困生的个人和家庭信息,通过回访力争做到实时更新,根据信息随时调整资助对象和金额标准,做到从实际出发,公平公正.当然,建立回访机制并不是高校一方就能完成的,需要政府、社会、家庭各个层面相互配合,实事求是.

相信在物质资助与精神资助的双重作用下、共同引导下;在资助体系的不断创新和完善下,学生资助工作的明天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