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大学国际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点赞:6619 浏览:1743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针对目前地方大学国际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联系现实需求阐述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此为基础提出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方案.

地方大学国际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计算机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学年论文、自考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8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关 键 词:中外合作办学;培养计划;课程设置

1.背景

国际合作办学作为高等教育的补充形式并随着教学合作形式的不断完善与规范,已日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国际间的竞争逐渐演化成人才的竞争,国际通用型人才已成为新时代最核心的竞争力.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大力发展中外合作办学,培养国际通用型人才,也已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同时,境外教育资源的不断引进对该地区高等教育事业的拓展起到一种积极而有效的补充作用,中外合作办学在构建我国全方位的教育对外开放、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地方大学国际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分析

2.1培养目标

地方大学国际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以IT产业需求为导向,培养掌握计算机学科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具有运用先进工程化方法、技术和工具从事IT系统分析、设计、开发、维护、管理等工作的能力,以及参与工程项目的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具有发展成IT行业高层次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潜力,适应社会市场经济和信息产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创新型人才.该专业的职业导向为JA工程师、.NET工程师、网站工程师、网络工程师、系统维护人员、网络管理人员、数据库维护人员等.

2.2特色指导思想

地方大学国际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走IT产业技术路线,采取动态的教学计划,以教学与实践零距离、教师与学生零间隙、毕业与上岗零过渡为指导思想,以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为核心,以理论与实践一体化为重点,以基于问题、案例、项目教学为主线,开展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

在培养目标定向化、能力培养工程化、教师队伍双师化、资格认证多元化、产学合作多样化的思想指导下,地方大学国际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努力跟踪新知识、新技术并构建面向IT行业的多层次办学模式,实现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3“2.5+1+0.5”国际化人才培养新模式

国际化IT人才培养模式的制订应紧跟世界前沿技术动态和趋势,注重优化教学内容和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英语实用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积极推进研究性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2.5+1+0.5”国际人才培养模式是根据目前国内外计算机主流行业的设岗情况,搭建以专业核心能力为主线的核心课程平台,专业方向课均以计算机主流应用技术为模块,如.NET、JA、HTML、信息技术等.

学生前2年半在学校完成公共基础课程专业知识、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学习;然后选择其中一个专业方向模块的课程体系,用1年时间利用学校的实训实验室或国外合作院校实训基地,完成专业选修课程学习以及人文素质选修课程学习,开阔视野,了解计算机领域国际前沿技术及发展方向,培养职业技能、职业素养和人文素养;最后半年在学校实训基地进行毕业设计(实际课题研发)或者在国内外IT企业上岗实习,培养项目经验和实战技能,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

4.课程设置方案

4.1国内外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现状对比分析

我们以美国的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里克分校、伊利诺伊大学(简称“UIUC”)、卡内基梅隆大学(简称“CMU”)及麻省理工学院(简称“MIT”)为调查对象,对比分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现状.虽然各个学校课程教学体系之间还存在差异,但仍有一些共性.

1)各个学校在学生刚入学时,对于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专业情感、使计算机导论课程容纳更多的计算机科学内容都很重视,并选择多种教学方法.

以斯坦福大学为例,该校的计算机入门课以启迪思维和拓宽视野为主,开设一系列新生研讨课,如计算机系统结构的未来、计算机与信息安全、计算机领域的重大突破、计算机系统灾难等.这类课程多以计算机知识讲座的形式开设并由著名的教授讲解.国内计算机入门课则主要以技能性操作练习为主,辅以基础知识介绍.例如,众多高校开设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中,Windows操作及Office练习占据较大比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单调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专业情感的培养和求知欲的激发.


2)国外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硬件课程逐渐减少.

CMU有1门硬件课程,而UIUC有2门必修体系结构课程,斯坦福大学也只有2门硬件课程(电子学、体系结构或数字系统).国外院校认为计算机学科需要关注的计算机系统层次越来越高,底层则越来越透明.事实上,CC2001(ComputingCurricula2001)中也只制定了1门硬件课程;而国内高校目前一般还开设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与结构、微机原理等硬件类课程.

3)在程序设计方面,国外大学拥有体系完整的编程语言课.

例如,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系开设的程序设计及计算机语言课多达15门,既有C、C++、C#、Ja等专门的程序设计课程,又有强调以面向对象为特征的C++与面向对象编程、面向对象系统设计等编程课,还有JaScfipt、HTML、CSS、XML网络客户端编程课;既有包括语言难点的高级编程精髓课程,又有突出训练程序设计能力的软件实践类课程,还有编程语言基础理论课.相较而言,国内高校在程序设计方面设置的课程门类单调,学时偏少,与其他课程孤立且脱离实际,使得语言学习非常枯燥,不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

4)在能力培养方面,国外大学的课程体系设置非常注重培养学生能力,尤其是专业写作能力和语言交流能力.

设置专门的专业写作课是斯坦福大学的一大特色,而国内大学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则相对薄弱.国内多数院校仍然采用“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鉴于上述对比分析,我们发现国内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与国外的教学情况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全球化的大背景中,国际间高等学校的合作办学被视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大力发展中外合作办学,培养国际通用型人才,正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

4.2新型课程体系构建方案

1)理论课程设置.

内蒙古科技大学国际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以专业知识应用能力为主线,将理论、技术及应用结合起来构建课程体系,采用“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结构.平台即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和通识课程平台;模块即在平台基础上进行专业方向分流(专业选修课).内蒙古科技大学目前开设了4个方向的模块课程,包括.NET技术、JA技术、HTML技术和信息技术.

2)实践课程设置.

实践教学是深化理论知识、训练技能和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为使学生的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工程能力和职业素养都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内蒙古科技大学提出以工程化能力培养为核心的6个环节的实践教学体系,即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工程实训-开放性试验-课外科技创新-毕业设计.

3)主要专业课程设置及能力培养.

内蒙古科技大学国际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主要专业课程设置及能力培养方案如表1所示.

除了以上新型课程体系构建方案,我们还建议国际学院每学期均开设外语课程,聘请外教讲授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软件工程、数据结构与算法、数据库、编译原理等专业核心课程,提高学生的国际竞争力.

5.结语

地方大学国际学院办学模式要适应跨国教育的新理念,紧跟当前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新趋势.鉴于此,针对国际学院的学生,如何制订更加合理的培养方案,使他们成为具有广阔的国际化视野、强烈的创新意识、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熟悉掌握本专业基本技能,能够熟练运用和处理信息的国际通用型人才,将是一个值得不断研究和深入探讨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