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价值内涵与中国道路

点赞:10840 浏览:4513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倡导富强、、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论述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和具体内容,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现实着力点,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新部署、新要求.今日世界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发展道路并存的世界.人们关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认识和表述也已发生许多变化.原来那些标志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特征的政策和制度,比如国有化、计划化和政府干预在资本主义社会已有不同程度存在,原来那些作为资本主义发民道路标志特征的市场经济也已经被社会主义所接受和采纳.因此,两种发展道路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也只能体现在关于发展的价值目标的不同上.

一、用时代的语言重述社会主义价值内涵

历史上,世界各种社会主义学说已经对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作出也阐述,问题是我们如何用时代的语言重新系统阐述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然后将之运用于当代中国发展道路.

“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涉及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因此,我们可以从这四个环节对社会主义价值内涵进行重新表述.

(一)社会主义的“生产”追求“持续健康”的发展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主义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生产生产力水平是衡量社会进步的基本标准.社会主义之所以有必要并能够取代资本主义,基根据就在于它能够容纳更高水平的生产力.众所周知,资本主义曾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内创造出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出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的生产力,但是,伴随资本主义高速发展的是不可避免的周期性经济危机、生态危机以及对生产力的极大浪费和对劳动的异化.因此,社会主义不仅要“解放那些由旧的正在崩溃的资产阶级社会本身孕育的新社会因素”,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总量(科学社会主义),而且要通过对市场的干预、对资本的约束实现“更高效率的”发展(市场社会主义),实现以满足社会需要而不是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社会主义).对于中国这样的后发国家来说,就是既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加速发展,以满足当下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要求,又要跨越关于环境和生态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解决纵向的代际之间的公平问题.简言之,社会主义在生产方面追求“高速度”“高效率”的统一,也即持续健康的发展.

(二)社会主义的“分配”追求“共同富裕”的发展

这里的“分配”包括社会产品、所有权、管理权等在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分配.在资本主义社会,尽管资产阶级只是社会的少数,但是他们垄断生产资料,进而垄断生产决策和产品分配.战后资本主义凭借已经积累的大量财富,推行福利政策,大大提高民众生活水平并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贫富差距,从而出现具有社会主义某些因素和新资本主义.但是,资本主义不可避免的经济危机,尤其是近年来的全球金融危机,使资本主义几十年来所取得的巨大社会成就“顷刻瓦解”.面对危机,资产阶级必然采取紧缩政策,穷人显然比富人更容易受到冲击,这将重新带来并加剧贫富分化,引起新的社会分裂和对立.为了根本矫正资本主义在分配上的不公正,科学社会主义主张把生产资料收归国有,建立在联合生产基础上的个人所有制,从而消灭阶级差别;社会主义主张在保留私有制和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由政府调节分配,通过向富人征收高额累进税并建立广泛的社会保障体系,来实现相对公平和缩小贫富差距.总之,社会主义所主张的这些经济重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消灭贫富差距,实现每个人都能平等享受发展成果并平等有致富的权利和机会.

(三)社会主义的“交换”追求“合作和平”的发展

这里的“交换”包括商品、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内在的所有资源和要素在人与人之间、社会集团之间及至民族国家之间的流动和交往.资本主义强调以货币和权力为媒介,将劳动者视为可以在市场上购写的生产要素,强调个人主义和强权政治,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简单化为写卖关系和竞争关系,结果导致阶级对立、城乡对立.显然,所有这些对立都是反人性、非正义的.而社会主义自从其诞生之日起就是作为个人主义的对立物,它强调集体、人类共同体,强调国家干预、共同责任和国际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主张工人阶级团结一致,通过全部的生产联系服从于他们的共同控制而建立自由人联合体;社会主义主张劳资合作;生态社会主义主张用“生物区”之类的合作组织取代民族国家以实现绿色发展,等等.在社会主义者看来,只有共同努力、团结合作,人类发展的共同利益才有保障.现如今,这种团结合作已不限于民族国家范围之内,社会主义发展自身也需要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并且这种利用是通过合作、和平手段,而不是凭借强权和武力.简言之,社会主义主张团结一致,合作共赢,和平发展.

(四)社会主义的“消费”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消费是生产过程的最后环节和目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终极价值追求.当然,这里的“消费”不仅指涉物质产品的消费,还包括经济权利、政治权利和其他社会权利的享有和实现.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人们在社会中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社会地位上的不平等,因此,包括工人在内的广大劳动者尽管是事实上的社会生产的主体,但是却被视为可以在市场上任意购写的生产要素;尽管他们有何时出卖劳动和出卖给谁的自由,有消费什么和什么时候消费的自由,但是他们始终摆脱不了资本、资本所有者和资本家的奴役、控制和剥削.作为超越并代替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物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者看来,“自由”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进行创造的基础和源泉.为此,科学社会主义认为,未来理想社会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和充实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社会主义认为,“没有自由,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生态社会主义主张人们在劳动中寻求欢乐和满足.简言之,社会主义所追求的是人的自由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也只有在实现了人们在经济、思想、政治、社会等方面的全面自由,实现了人类对资本和利润依赖的摆脱,社会才将完全消除人与人之间存在的除个性以外的一切差别,消灭了阶级,实现人类的最终平等.二、“中国道路”的基本内涵和本质属性

社会主义价值内涵与中国道路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经济危机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本科毕业论文、硕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7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就人类社会发展道路的一般规律而言,是指在理论指导下,以现有社会条件为起点,通过包括制度在内的一系列手段而走向理想目标的过程.

自近代以来,经过一次次选择和比较之后,我们走上了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前后三代领导集体(当下已经进入第四代)的努力和创造性发展,我们开辟并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怎样的一条道路?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其科学内涵作出了最新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如果按照上述人类发展道路的一般层次,中国道路的内涵主要涉及三个方面.

(一)以“社会主义现代化”为理想目标和价值追求

中国道路追求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在四个现代化前面有‘社会主义’四个字”.这是改革开放总设计师在上世纪80年代对中国现代化的性质限定.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不同在于我们的现代化是避免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设富强文明和谐的现代化.换言之,衡量这条道路是否是社会主义的,关键在于这条道路的制度、政策选择是否符合这一系列价值原则.

以“基本路线”为实现条件和制度保障

中国道路的历史起点,并非经典社会主义所设想的那样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而是由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落后国家通过新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的.尽管我们经过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但是当前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的基本特点是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社会主义制度不完善、不成熟.这样的基本国情决定中国道路的首要问题是发展经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经济建设作为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建设的基础,作为解决当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其次是发展动力问题,通过“改革”破除阻碍社会发展的具体制度、体制和政策,通过“开放”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吸收借鉴人类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正是在一系列改革和开放推动下,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中国农村体制改革、城市国有企业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非国有经济崛起、外资大量进入等无不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重要动力;最后是发展保障问题,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的就是确保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不走邪路,使其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如果路线错了,那么无论用什么方法,无论多么努力,无论怎样纠正,其结果都是错误的,某种程度上,甚至是越使劲,离正确的方向越遥远.

以“五位一体”为总体布局和实践领域

社会主义本身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需要在长期的探索和实践过程中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建设更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全面推进的系统工程,不是生产力发展了,物质基础具备了,共同富裕就能自动实现了;也不是富裕了,就等同于全面发展了.因此,在搞好经济建设的同时,需要搞好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建设.社会主义的本性和中国道路的历史起点,决定中国道路不仅需要“三步走”,而且需要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领域性目标.从现有文献和改革目标设置来看,建设社会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立完善相应的制度、体制,通过制度、体制的不断完善,推进社会全面进步,进而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从以上三个方面的内在逻辑来看,“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价值目标决定了中国道路的本质属性;作为制度保障和实现手段的“基本路线”反映了中国国情,也因此体现了中国道路的“中国特色”;而“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实现了目标与手段的统一,也是对“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的兼顾.实际上,单就语义逻辑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应包括两层属性,首先是“社会主义的”,其次才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是中国道路的本质属性.

三、社会主义价值追求的回归

当前人们之所以对中国发展道路的社会主义性质产生质疑,是由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结构尤其是经济结构已经发生变化,而人们主观还仍然沿用传统社会主义的结构性特征的评判标准.

众所周知,“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极为艰巨的任务”,肯定要继承中国传统文明和马克思主义优秀成分,肯定要借鉴人类现代化成功经验,也肯定会有曲折和反复,包括制度、政策的不断改革调整,经济发展的上下起伏和问题不断出现.交错反复、曲折前行,是历史发展的常态,也是道路发展的常态.因此,我们需要坚定信心和信念,需要从发展结果上看到成效,从发展趋势上看到希望,需要在曲折斗争中开辟前进的道路.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中国道路的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指引.


我们的现代化既区别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所采取的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也区别于其他现实社会主义、传统社会主义和经典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但是,所有的现代化,不管是资本主义的还是社会主义的,之所以说它们是现代化,就是因为它们共同存在并体现着某些现代性的标准,比如政教分离、工业化、政治、福利国家等;各种样式的社会主义,之所以都称为社会主义,应该也存在并体现着某些共同的原则和标准;就现有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和认识来看,大致有两种维度:一种是制度的维度;一种是价值的维度.前者往往将社会主义理解为一种由一系列基本制度规范为特征并按照这些制度规范进行社会治理和国家建设的社会经济形态,这是改革开放前的中国认同的理解方式,也是所有东方后发国家之所以通过社会主义视为一种追求价值目标的并不断接近目标的过程,这是为我们长期批判的西方社会主义所坚持的思维方式和活语系统.

但是,从世界社会主义思想史的角度来看,尤其是当我们对现代有影响的各种社会主义学说和实践进行追问,对各种社会主义学说和实践所追求的目标级用来实现目标的途径、政策和用来诠释这些目标、途径的意识形态进行辨别,不难发现,其间最大共识在于价值追求而非实现价值追求的具体制度和手段,相比价值,制度只是阶段性的存在.30余年来,我们所进行的“改革”和“转型”,实质上也就意味着制度、体制的变迁.改革开放后,尽管中国领导并开辟的改革开放道路取得了巨大成就,尽管我们离社会主义价值目标越来越近,但是对社会主义进行制度维度理解的传统思维仍然根深蒂固,对价值维度的话语体系仍然讳莫如深.

研究和认识中国道路的社会主义性质,如果以价值目标来回望我们改革开放以业所走过的道路,就会发现我们改的不是理想目标,而是实现理想目标的具体制度、政策等手段,中国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之所以称为“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改革”,就是因为各个阶段在价值目标上是一致的.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对广义中国道路(即新中国以来60余年发展道路)进行解释时的前后矛盾.如果以价值目标来审视现实,我们不仅能看到已经取得的成就,而且可以看出相对目标所存在的问题和差距.

这样一来,我们才能真正坚定道路自信并未来改革开辟道路和指引方向.更为重要的是,以价值目标来界定中国道路的性质,首先强调的是共性,强调的是对社会主义共同准则的遵守和追求,然后才是中国特性.这样一来,我们才能克服国内外话语不交融的尴尬,在繁杂多变的国际竞争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同发展,自觉融入世界,丰富人类文明共识,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