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校体育节评述

点赞:5326 浏览:2023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0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随着体育节在我国各地的开展,学校体育节的研究逐渐受到重视.文章通过对学校体育节相关研究的文献整理和分析,指出当前研究的重点、存在的不足以及今后研究的理应侧重之处.

关 键 词学校体育节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TheReviewofSchoolSportsFestivalResearch

我国学校体育节评述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素质教育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学院学士论文、专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6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SUNKecheng

(CollegeofHumanities,JingdezhenCeramicInstitute,Jingdezhen,Jiangxi333403)

AbstractWiththedevelopmentofthesportestivalinourcountry,theschoolsportsresearchgraduallyistakenseriously.Thispaperthroughtheschoolsportsrelatedresearchliteratureandanalysis,pointoutthefocusofthepresentstudy,thedeficienciesandfutureresearchshouldfocuson.

Keywordsschool;sportestival;research

1研究缘起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当前体育在学校中的价值和功能受到了诸多制约,近年来学生体质健康水平逐年下降亦说明此点.特别是在学校传统运动会功效逐年降低的情况下,学界对学校传统运动会的价值和功用重新进行了深入思考,对学校传统运动会未来的发展和走向进行了各种预期检测设,其中,将学校传统运动会和创立或开办体育节联系起来是一个焦点话题,为学校体育节研究的兴起提供了实际的课题.

2研究现状

2.1体育节概念的界定

当前研究主要以体育节为关 键 词而展开,体育节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根据社会和民众的需要设立的以开展体育活动为主题的社会活动日.尚未见对学校体育节有明晰的界定.

2.2校运会研究

校运会的本质意义是推动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对全体学生进行以培养体育意识与实践能力,提高体育素养为中心的全面素质教育.但在实际的认知和行为中,传统的校运会显然以偏概全、片面发展,忽视和剥夺了广大学生接受体育教育和平等参与学校体育活动的权利.未能体现学校体育改革的“以人为本、健康第一”主要价值取向和新的主旋律,单一的田径运动会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学校体育活动的需要.从素质教育、终身体育视角审视延续多年的现行学校运动会,与素质教育、终身体育的目标和要求产生了本质上的错位,偏离了以培养体育意识与实践能力,提高体育素养为中心的全面素质教育的轴心.


2.3体育节价值研究

学校运动会已无法满足学校师生对体育比赛和体育节日的需求,体育节的出现为学校体育增加了新的活力.体育节作为体育活动的一种形式,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还有助于构建校园体育文化,进而全面促进学校体育工作,这种优势是其它体育活动形式所无法替代的.体育节比学校运动会更有益于校园文化建设和以人为本教育观的实现.有研究实证指出,体育节适应了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满足了全体同学的体育需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转变传统的校运会为文化体育节,通过拓展内容与形式,融竞技体育与健身体育、娱乐体育为一体,使之较运动会更加丰富有趣,精彩纷呈;体现出变革后的校运会与现行传统的校运会本质上的变化,从而走向素质教育以及全面育人为出发点和归宿.

2.4学校体育节构建研究

研究主要集中于必要性、可行性及实施措施方面.由于校运会目标偏离了素质教育和人本教育的根本,应为学校体育节所取代,体育节将成为21世纪学校体育竞赛的主要形式,成为素质教育和终身体育的理想载体.学校开展体育节活动,不仅是学校贯彻“阳光体育工程”的重要举措,增强学生参与意识和健康体质的有力手段,也是促进学校文化、打造和谐校园的有效途径;变学校运动会为体育节,既符合学生自我完善和身心发展的需要,也符合学校体育改革和未来社会体育发展的需要;从而更具有吸引力和凝聚力,拓展了时空、内容和形式、目标和效果,使之更加精彩纷呈.因此将校运会更名为体育节,不仅仅只是名称上的改变,更是从本质上进行的一次大的变革.

应更新观念,将学校运动会作为体育节的一个组成部分融入体育节;赛事组织改革应有创新,策划与组织应以学生为主体;在内容设置上考虑项目内容的群体性、趣味性、展示性、娱乐性等特点,做到多方面结合.本着“重在参与,展示个性”的原则,以素质教育、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体现人本主义教育的要求,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增进良好道德情感,促进正确道德意识的形成.

3研究不足

3.1概念混淆

就学术研究而言,对相关概念的界定体现了学者对研究核心和外延的质的把握,明晰概念是研究的首要前提与基础.通过文献整理发现,当前相关体育节的研究未对体育节作出专门的概念界定,很多研究跳过“体育节”这个研究的内核而直接展开,出现“舍本逐本”的逻辑和价值混乱.

3.2研究边缘化

国内对体育节的研究主要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但相关研究的数量并不多,通过中国知网统计,体育节多是报纸、年鉴对于各地体育节开展的简介,相关论文不超过100篇.

3.3研究内容未成体系

主要集中于体育节的渊源、各国或各地体育节的简介和比较、体育节事与旅游、体育节事与经济生活关联、学校体育节的可行性及发展设想等方面;虽有体育节事的研究,但未见将体育节事与学校体育节有效融合;此外,学校体育节的主题不明,开展学校体育节是否可行?究竟是取代校运会还是并行?学校体育节今后的发展趋势如何尚未见有研究深入研究论证.3.4缺乏理论介入

从研究的质量方面看,缺乏成熟理论的指导,也尚未形成较为成熟的相关理论.而就学术研究而言,研究的深入开展需要理论的指导,应有较为先进或成熟的理论指导.理论缺失导致研究浮于表面,未能系统深入开展.体育节不仅重在建设,关键点以及难点是构建后的验证,并通过实证、实践检验出问题与不足,为今后的发展指明方向和路径,但当前研究并未体现这一重要内容,研究实践不够深入和具体.

4结语

当前学界未对学校体育节给予足够重视,相关研究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的前景较大;今后研究应注重依托成熟理论,为相关研究提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