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公共选修课的

点赞:12801 浏览:5649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为了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各高校纷纷开设了多门类的公共选修课,对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必然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关 键 词】高校;公共选修课;思考

如今,高校都把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要位置.公共选修课在其中起到很大作用.目前,我校课程设置基本分为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四大类.和其他三类课程相比,公共选修课是面向全院学生而开设,融合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学校安排有计划选修公共选修课.

公共选修课可以在专业之外包容实施素质教育,拓宽专业口径所需的各类课程,旨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完善学生的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从事教育及其它工作的能力.[1]但公共选修课在开设的过程中,一些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笔者希望通过对开设公共选修课的意义、当前公共选修课面临的问题以及对公共选修课的一些建议,引导教师根据学生需要,改进教学方式,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公共选修课的质量.

1.开设公共选修课的意义

1.1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发挥学生的兴趣和特长

公共选修课为学生提供了多样性的知识和技能.根据学生的兴趣选修不同的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领域,为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助力.时代在不断发展,知识在不断地进行交叉、渗透、融合.必修课、专业课的数量与内容毕竟是有限的,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公共选修课则可以弥补这一方面的不足,它一方面可以对必修课、专业课的内容进行拓展和深化,另一方面,学生个体之间在性格特征、家庭背景、知识经验、能力基础、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我们必须改变过去单一的教授必修课、专业课的局面,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开设丰富多样且富有弹性的公共选修课,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促进其潜能的充分发挥.

1.2促进教师的成长

在必修课、专业课占绝对优势的课程体制中,教师仅仅是既有课程的实施者,他们需要完整地、不折不扣地执行教科书的意图,严格按照统一的教科书、教参甚至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而公共选修课的开设,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挑战,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向和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它改变了以往教师传统的固定不变的职能分工,要求教师不断更新和完善教育教学理念,吸收新鲜事物,在不断的教与学的过程中不断地探索,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专业自主性和创造潜能,发挥优势和特长.

1.3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与办学模式的多元化

由于必修课、专业课在数量、内容、范围等方面的限制,不可能实现课程模式的多元化,而公共选修课在科目设置、组合与内容拓展上有较大的灵活性和自由度.高校根据自身的资以及师资状况开设的公共选修课,有助于高校课程模式的多样化,从而最终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因此,开设多门类的公共选修课,是形成学校特色和办学模式多样化的重要途径.

2.当前公共选修课面临的问题

2.1公共选修课的开课时间及考核方式不够完善

我校公共选修课规定开设时间为周末,每次4课时,记2学分.公共选修课选择在周末开设,很多同学周末可能有一些其他安排,在冲突中便舍弃公共选修课.同时由于大学与高中阶段的学习模式不同导致当代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以考查(如写论文形式)为考核方式的公共选修课课程,而排斥那些需要笔试的课程.


2.2公共选修课的实用性有待提高

实用是最好的标准,当今社会充满了竞争与挑战,上岗与就业是学生不得不面临的社会问题,大部分学生更愿意选择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有帮助的公共选修课,从而获取更广泛的知识,提升个人能力.因此实用性公共选修课成为学生们的首选,能对今后职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课程更成为同学们争抢的热门.此外,兴趣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实用和兴趣相结合,公共选修课才能真正脱离枯燥,更好的提高学习效率.

2.3学生对公共选修课的态度有待于端正

虽然学生选课的动机和学校开设公共选修课的目的基本一致,但在实际中,学生对公共选修课的重视程度远不如其他课程.“专业课选逃,公共选修课必逃”的现象的确存在,在所开设的公共选修课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旷课.而这正是“遍地开花”“选而不修”现象的真实写照.根据对公共选修课的课堂观察,“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情况屡见不鲜,如看课外书、听音乐,甚至睡觉等.同时部分学生不顾时间和精力的可能性处处报名,经常寻找种种理由旷课,有时就只报名,等考试时直接参加考试,钻公共选修课的考试漏洞.这与目前公共选修课普遍存在的平时考勤不严格,最后只以一纸论文给成绩的现状相吻合.

关于高校公共选修课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选修课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专科毕业论文、专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5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3.对公共选修课的一些建议

3.1对学生的建议

(1)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学生应该充分认识到公共选修课的作用,并认真对待公共选修课,不能把公共选修课当成凑足学分的一种途径.而应充分利用公共选修课扩展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2)学生必须端正选修公共选修课的态度.一方面学生应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和兴趣爱好来选课,不能为了凑学分而胡乱选,如果是为了凑学分而选课往往会出现“遍地开花”“选而不修”的现象,这样不但不能发挥公共选修课应有的作用,更浪废了学校的教学资源.而且大学生应该把公共选修课当作提高自身综合修养的“大舞台”,而不应该局限于就业、考研等短期目标,选修公共选修课不应该急功近利.另一方面既然选择了就要认真对待,上课认真听讲并做好笔记,不得随意旷课,要把公共选修课跟平常的课同等对待.

(3)学生在选择公共选修课前提下,应积极参与课堂,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有学生抱怨说老师上课太死板,让学生提不起兴趣来参与课堂,但是老师改进教学方式也需要学生的配合.课堂气氛不仅需要老师的调动更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由此可见,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对提高公共选修课的效率有着积极作用.3.2对老师的建议

老师授课质量的好坏往往决定着的该课程的质量,在公共选修课作用日益重要的今天,公共选修课授课老师的个人素质变得越来越重要,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原来对某一课程比较感兴趣,但由于有些老师的教学方式呆板、教学态度不端正,特别是缺乏责任心,导致很多学生对该课程兴趣大减甚至丧失兴趣.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应该积极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如从语言风格、课件材料和营造课堂气氛加以改进和提升,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和谐有趣,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公共选修课课堂质量.

3.3对学校的建议

3.3.1改革公共选修课选课制度

在选课制度上,我们学校的选课制度是:一个学生在大学阶段只需选修一到两门公共选修课,而对一次性选几门不作要求,这样一来,很多学生为了一劳永逸,常常一次性选多门,而不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造成很多学生选了多门课,而又有一些学生一门课都选不上,一方面造成前者不去认真对待,另一方面又严重打击了后者学生选课的积极性.对此我们认为教务处应该改进公共选修课制度,从大一下学期开始上公共选修课,规定每个学期最多只能选修两门,这样一来,既可以避免一个学生多选,打断他们凑学分的念头,兼顾其他人的选课情况.在开课时间上,可以适当开放周一到周四晚上的时间开设一定的公共选修课,做到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

3.3.2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对一部分为了拿学分,对公共选修课抱着“六十分万岁”的学生,一方面要加强教育引导,使学生认识到公共选修课程对未来成才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要从管理上探索如何强化激励和约束机制.

强化正常的教学秩序管理是上好公共选修课的重要环节,为促使学生按时上课,应坚持签到制度,并将出勤、上课认真做笔记、积极思索问题的同学给与鼓励(如考试时适当加分).

为避免学生盲目选课,必须做好指导工作.一方面使学生明确公共选修课的目的及意义,另一方面要让学生了解该课程的基本内容,以及任课教师的基本情况.帮助学生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选课,并尽量鼓励学生进行学科间的交叉选课,另外学校教务处或相关教学单位还应公布有关选修课课程简介、教师简介、学分、考试方式等,供学生选修时参考.同时允许同一门课程几位教师同时开课,以形成竞争优胜劣汰.对于普遍受欢迎的公共选修课可根据选报人数,适度加开班次.

3.3.3建立课程评估制度,强化考核环节,改革考试方法

建立课程评估制度,加强对选修课开设门类的审核,所开出的公共选修课课程每隔几年评估一次.每学期对开设的公共选修课质量进行检查,效果不好的课程应进行整改,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决定是否继续开设.

学生最关心的是考试成绩,因此,学绩考核管理成为教学管理中重要的环节,将考试成绩与综合测试挂钩,强化公共选修课成绩的意义和作用.同时将考试成绩合格率加以必要的控制,使学生感到学习的压力,调动学生选修的积极性.同时,对于公共选修课的考试应提倡灵活多样.如实践性较强的课,可要求学生交作品,理论性较强的课,要求学生写论文等方法,既全面考核学生对课程掌握程度,同时又可提高学生的考试热情.

总之,公共选修课课程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涉及到师资队伍、教学设施、课程内容、教学资源及管理水平的方方面面,只有提高认识,投入精力像抓必修课一样,抓公共选修课的课程建设,把公共选修课规范化、制度化,不断完善公共选修课课程管理制度,使必修课、专业课与公共选修课优势互补,发挥每一个学生的聪明才智,为现代社会输送各类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张丽娟.高校公共选修课程的缺失与管理对策[J].网络科技时代,20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