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师范生就业难的经济学

点赞:4231 浏览:1342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地方师范生是我国未来教师的预备者,他们在研究基础教育、怎么写作基础教育、推动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目前受供需矛盾、劳动力市场划分、预期工资和学校自身定位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我国地方师范生在就业上却面临着总量上和结构上过剩的局面.这就需要我们从供需矛盾上、政策制度上、个人观念上以及院校定位等方面来解决地方师范生的就业问题,进而保证我国基础教育健康发展.

【关 键 词】地方师范生;供求矛盾;劳动力市场;就业难

地方师范生是我国基础教育的奠定者,在教育事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受供求矛盾、劳动力市场划分、预期工资和学校自身地位等因素的共同影响,我国地方师范生的就业存在一些困境,如何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关系到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一、地方师范生的就业现状

本文所讲的地方师范生,主要是指非部属和非211重点的师范高校内的师范专业的学生.在我国,地方师范院校主要为当地的基础教育培养合格优秀的师资队伍,是我国基础教育的奠定者和引领者,地方师范生以研究基础教育、怎么写作基础教育、推动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为重要使命.有学者研究发现,我国高等师范院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基本维持在60%以上,但其中很大一部分专业不对口.[1]这种现象在就业领域比较局限的地方师范生中表现更为突出,很多地方师范院校教育学专业的毕业生,由于基础教育中没有与之相应的专业,导致这类学生在面临就业时要么从事其他基础学科的教学,要么从事非教育领域的职业,而这两种选择对他们来说都没有竞争优势.因为,地方师范生在校期间掌握了作为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和技能,从事无关教学的工作,将造成基础教育资源的浪费;同时,地方师范生可能不具备非师范生所具有的综合技能,与普通大学毕业生竞争非教师岗位,无疑将加剧自身的竞争压力.

以上分析发现,地方师范生作为庞大求职队伍的一部分,面临着就业困境的局面,本文的就业难主要是狭义上的就业难,主要是指地方师范生不能正常就业的现象.因为,虽然我国的教师岗位呈现饱和趋势,但是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仍面临着师资匮乏的局面,如何实现基础教育师资的供需平衡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二、地方师范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原因

地方师范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困境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经济学的角度讲,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影响:

(一)供需矛盾的影响

从地方师范生的就业市场来看,与国家部属院校和211重点院校的师范生相比,地方师范生主要是面向农村中小学,他们的就业领域比较狭窄,就业岗位也就仅仅局限于农村基础教育.近些年,地方师范院校为了扩大影响力,也响应了高校扩招政策,在这一进程中,地方师范院校的毕业生人数剧增,然而,社会上相应的就业岗位却没有相应增长,很大部分的地方师范生毕业即面临失业.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我国师范毕业生总数超过60万,而整个教育系统提供的用人需求不足30万.[2]另外,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教师的岗位呈现锐减趋势,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影响:第一,农村中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下降.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及教育投入成本的增加,很多家庭的子女数目逐年减少,导致农村中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呈下降趋势,教育适龄人口的减少无形中引发了基础教育教师需求量的减少.根据2008年中国教育统计公报的数据综合计算,2008年间全国中小学减少了21175所,中小学在校生减少429.88万人,以《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中1:15的平均师生比粗略计算,理论上全国减少教师岗位29万个.教育部2007年教育统计公报显示,除小学专任教师略有增加外,全国中小学的学校数、招生数、在校生数和专任教师数都呈下降趋势.[3]第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随着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步伐的加快,撤点并校越来越多,本来这些地区对教师的需求已基本饱和,缺编现象也比较普遍,这就导致很多地区根本没有岗位接收应届毕业的地方师范生.

根据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供需矛盾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地方师范院校作为师资提供方,用人单位作为市场需求方在公开公正的环境中选拔毕业生,只有双方的供求一致时,才能实现就业市场均衡,否则将会出现就业失衡,导致就业困境.地方师范生的供求矛盾主要表现在:地方师范生总量上超出市场需求;地方师范毕业生的专业结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甚至就读院校等不适应市场需求;地方师范毕业生的择业意向与技能等不适应市场需求;地方师范毕业生的择业期望值与用人单位要求不符合等.【4】以上表现可以归纳为两点:第一,总量上,地方师范毕业生供大于求.第二,结构上,地方师范毕业生供不适于求.我国地方师范毕业生的供求矛盾不仅表现在“量”上,更存在于“质”上,从总量上看,我国很多农村中小学仍然需要大量优秀的地方师范毕业生任教,但受个人观念及社会条件的限制,很多地方师范生宁愿失业也不愿去这些地区任教,这加剧了他们就业的压力.

(二)劳动力市场划分的影响

地方师范生的就业困境不仅受供需矛盾的影响,还受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影响.这种就业市场分割主要表现在部属重点师范大学和地方师范大学的市场分割、不同师范大学的地域分割和国家政策制度的分割三个方面.

首先,部属重点师范大学和地方师范大学的市场分割的影响.所谓部属师范大学是指教育部六所直属的师范大学,包括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和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5月,国务院决定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采取这一重大举措,就是要进一步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让教育成为全社会最受尊重的事业;就是要培养大批优秀的教师;就是要提倡教育家办学,鼓励更多的优秀青年终身做教育工作者.通过部属师范大学的试点,积累经验,建立制度,为培养造就大批优秀教师和教育家奠定基础.这六所部属师范大学和一些211重点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对地方师范毕业生的就业也构成了一定的威胁,加剧了地方师范生的就业困境.其次,不同师范大学的地域分割的影响.美国学者皮奥里等人于1970年提出了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他们认为劳动力市场划分为不同的部分,而不是统一的,受教育程度则是将人们分配到不同劳动力市场的重要手段.通常情况,劳动力市场被划分为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主要劳动力市场提供的岗位工资较高,待遇较好,晋升空间较大;与之相反,次要劳动力市场提供的岗位工资偏低,待遇较差,很少存在晋升空间.并且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之间的流动性不强,他们之间最主要的区别是,在主要劳动力市场受教育程度与工资收入呈正相关,而在次要劳动力市场他们之间则没有明显的相关性.[5]由于地方师范院校毕业生大部分将要从事教育,根据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我国省市级教学单位提供的教师岗位待遇优厚,办公条件优越,软硬件设施齐备,而且职位晋升比较容易;而我国中小城镇的就业市场可以看作次要劳动力市场,这种劳动力市场提供的教师岗位待遇较差,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教学设施及办公条件均不及一级就业市场提供的教师岗位.由此可见,我国的教师岗位,尤其是基础教育的教师岗位,也被劳动力市场划分为上中下等,地方师范院校毕业生无疑也都希望去主要劳动力市场提供的岗位任教,将会导致地方师范毕业生在结构上存在过剩局面,加剧了他们的就业困境.

再次,政策制度分割的影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毕业后直接分配到生源地,充实基础教育教师队伍.2011年开始有大量部属师范院校的免费师范毕业生直接进入地方基础教育教师队伍,这些免费师范生无论在综合素质还是专业能力方面都远远胜于地方师范生,这给地方高师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带来更大的压力.[6]另外,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到“要拓宽教师来源渠道,向社会招聘具有教师资格的非师范类高校高校学校优秀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改善教师队伍结构”,这一政策的出台引起大量非师范专业的毕业生考取教师资格证,从事教育领域职业,给原本有限的教师岗位更增一层负担.这些政策制度都不利于地方师范院校毕业生的就业.

(三)预期工资的影响

自我国1999年扩招以来,地方师范院校的毕业生逐年剧增,同时各院校也普遍实行成本分摊制度,地方师范生的学费、住宿费等费用均由本人家庭承担,国家和学校只提供少量的生活补助.这样,包括学费等在内的直接投资成本和大学四年的机会成本,对于一个农村家庭来说,可谓一笔巨额开支,这就导致地方师范生的预期工资比其同龄人要高出许多.然而,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实行义务免费制度,教育经费来源单一,主要由国家承担全部费用,且我国是人口大国,基础教育经费的总量支出较多,但分摊到各个部分就显得微不足道.这就导致教师的实际工资并没有地方师范毕业生预期的那样多,有些毕业生宁愿失业也不愿接受当地的基础教育单位提供的教师岗位.

地方师范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师范生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大学毕业论文、硕士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7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四)学校自身定位的影响

地方师范院校的特色在于其“地方性”和“师范性”,但是目前很多师范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忽视了这一特色,表现在:第一,盲目与部属重点师范大学或者省市级师范大学攀比,在招生规模方面出现脱离实际的现象.第二,盲目与综合性院校攀比.综合性院校主要是针对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适应社会的应用性人才,综合类院校出来的学生综合知识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较高,地方师范院校的学生的专业倾向性比较突出,综合素质能力较缺乏.近年来,很多地方师范院校为了扩大影响力,盲目开设非师范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忽视师范类课程,未能突出师范院校应有的优势,以至于培养出的学生缺乏应有的专业技能,很多毕业生就业时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进而降低了地方师范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解决地方师范生就业难的对策

以上分析发现,我们需要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解决地方师范生就业困境:

调整政策,缓解供需矛盾

国家应充分考虑地方师范院校培养人才的特殊性,在给其分配招生名额时不能沿用综合类大学的那套分配模式,要做足师范生就业市场调查,根据基础教育师生合理比率科学预算这一特殊群体的就业市场需求,尽量减少地方师范毕业生总量上的过剩.同时,国家应及时调整政策,积极推进“三支一扶”、“顶岗实习”和“特岗计划”等关系到师范生就业的政策,引导地方师范生在需要他们的岗位上发挥作用,避免地方师范毕业生出现结构上的过剩.

改革制度,减缓就业压力

制度因素在我国地方师范毕业生就业过程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牵涉我国地方师范院校毕业生的劳动人事制度、户籍制度、就业怎么写作制度、教师准入制度和法定退休制度等还不完善,这些外部因素都潜在地制约着地方师范生的就业,这就需要国家积极完善这些制度,使地方师范院校毕业生能够人尽其才.同时,在给教育部直属的师范院校毕业生分配就业岗位时,国家要有明确的区分度,尽量避免给地方师范生就业造成威胁.

(三)转变观念,提高自身能力

就业能力是影响地方师范生就业的根本性因素,面对复杂的就业形势,地方师范生迫切需要提高自身就业能力,要利用好身边丰富的人际关系,同时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地方师范生要学会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在平时要学好专业基础知识,更要具备作为师范生应具备的语言表达能力、驾驭课堂的能力、沟通交流的能力、改进教学方法的能力、组织管理班级的能力.另外,地方师范生要学会转变就业观念,就业领域不能盲目局限于大城市或重点中小学,更不能盲目地与部属师范院校和综合院校的毕业生攀比,要学会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奉献价值.

突出特色,科学合理定位

地方师范院校在办学过程中要明确其职责,并根据自身实际进行合理定位,突出其办学特色.地方师范院校办学既不能与部属重点师范院校等同,也不能与综合类院校等同;另外,地方师范院校应突出其办学特色.地方师范院校的办学优势在其“师范性”和“地方性”,“师范性”明确了其办学传统和中心任务,即培养优秀的师资;“地方性”彰显了其怎么写作方向,即地方师范院校的发展主要与地方的经济社会相联系,为当地的基础教育怎么写作.这些特色和优势的形成符合地方建设和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因此,地方师范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应牢记这一使命,加强师范专业的建设,科学合理定位,保存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培养合格优秀的基础教育者,引领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