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防水材料的相关问题

点赞:12928 浏览:5666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1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本文简要的论述了在我国建筑行业使用防水材料的市场情况及建筑防水材料的种类,从而分析了应用于建筑行业中的防水材料所存在的市场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供以参考,用来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防水材料的市场发展.

【关 键 词】建筑行业防水材料;建材市场;发展与规划;讨论分析

最近几年,伴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与科学技术在建材中应用水平的增高,我国建筑行业所应用的防水材料对应的市场也出现的勃勃生机.建材中的防水材料的种类、性质及品质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与进步,在建筑中运用防水材料的方案正在被工程师们所接受.

1建筑行业应用防水材料的历史发展

1.1我国古代的建筑防水工程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对应的古代防水材料的种类也很繁多.我国古代的居民从洞穴搬迁到宽敞的平原地区,为了遮风避雨,他们利用树枝、树叶等进行搭建房屋,这就是最原始的防水材料.从秦代以后,我国的建筑工作者发明了瓦片,通过瓦片之间的紧密排列就可以产生防水的效果.这种防水手段是采用倾斜一定的角度,让雨水可以通过重力流向地面,以排水为主要方法,以防治为辅助手段.而且这种方法的应用延续了几千年.那个年代的居民防水工程多采用草屋、瓦房屋和砖瓦工程,北方多以夯土进行防水.这种方法一直沿用到元代才得以改进.元代的民居多采用的是琉璃瓦,并且运用多重设防的方法.在古代经济并不发达的时期,我国的先人就可以应用当时的技术进行房屋的防水建筑,是多么的不容易,值得我们后世人的骄傲与自豪.

在北京的故宫,墙上的青砖都是使用石灰同糯米水或杨桃汁液或猪血调制而成,经过磨砖对缝的建筑,有很好的防水作用.故宫的屋顶则应用了五道以上的防水层.起初,建筑者们先在木质的平铺在椽子上的板子上铺设一层薄薄的砖,再在上面贴上用桐油浸过的油纸,然后在上面进行灰、石的铺设,在在灰、石上浇入糯米等汁液进行搅拌,最后用麻丝均匀的拍入灰、石的防水层中.这样的防水层就有了一定的强度及韧性,不会轻易的开裂.在灰、石防水层上面再铺上一层锡合金,用焊接技术使其变成一个整体,再铺上灰、石防水层,最后进行琉璃瓦的铺设过程.想故宫这种大型建筑物,要经过设计师们当时的精心设计,它的每一道防水层都有独立防水的作用,因此,故宫在以后的几百年中都未曾大修过一次.

在古代的地下工程进行防水工作的当以墓穴为主.十三陵的地下宫殿就很好的揭示了古代防水技术的应用是多么的精湛.地下古墓的建设也是用沙、石进行建筑,同地上工程一样进行了糯米汁液的浇注工艺,并且在墓穴的周围进行了建筑一公分左右的灰土层,用来进行储水及防水作用.灰土的材料是古代一项伟大的发型,它有着很好的承重功能,并且可以进行防水.其防水效果良好,并且有很大的强性与韧度,不容易产生裂缝.所以,十三陵的地下宫殿在经历了几百年的历史及自然灾害、地震等都可以保存良好,是古代建筑行业防水材料工程的代表.

1.2我国近代的建筑防水工程

近代建筑应用的防水材料应该从天然沥青的发现开始.最开始的沥青使用起源于欧洲,我国是从1929年的南京中山陵上才开始应用沥青油毡纸的工艺进行防水工程.1947年,中国成立了第一家建筑行业防水材料贩卖厂—万利油毛毡制造厂.在新中国成立前期,仅有少数的油毡纸工艺应用于建筑行业.新中国建国后,我国开始大量发展油毡纸工艺,兴建起一批油毡纸制作厂.

20世纪,我国新建的居民住宅房屋一般应用的防水设计多以排水为主、以防治为辅助的斜坡屋面防水技术.当时的房屋多在顶层建立木板、木椽进行沥青油毡纸的悬挂或瓦片的悬挂技术.50年代初期,油毡多用沥青、煤焦油进行熬制.沥青材料是一种极好的防水材料,其水密性与气密性良好,防渗透能力强.应用沥青材料进行防水,再加上斜坡屋面的防水工艺,就可以达到很好的防水效果.从1955年以后,我国的房屋建设多采用平铺设计,建筑防水工艺也随之变成了“三毡四油一砂”的结合型防水层,采用的是以防治为主,以排放为辅助的手段.在50年代末期也有一些工程要求有很高的防水效果,如中国人民大会堂的建造,就采用了石棉布为集体,由沥青改为橡胶粉进行防水层的建筑.在当时应用此技术的建筑物还有工人体育馆,为我国的建筑防水工艺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1.3我国现代的防水材料工程

目前,我国建筑行业的防水材料主要包含:沥青防水材料、合成高分子防水材料、防水涂料、密封材料及刚性防水材料五类,有上百种的建材品种.

1.3.1沥青防水材料(bituminouswaterproofsheet)

沥青防水材料是利用原纸、纤维毡等为基本材料淋上沥青,在其表面撒布粉状、颗粒状或片状材料而制作的防水材料.沥青防水卷材指的是有胎卷材和无胎卷材.一般利用厚纸或玻璃丝布、石棉布、棉麻织品等为基本材料经沥青淋制而成的材料就是有胎卷材;一旦将石棉、橡胶粉等掺入沥青材料做成的就为无胎卷材.

1.3.2合成高分子防水材料(highpolymerwaterproofsheet)

合成高分子防水材料是根据合成橡胶、合成树脂或者两者的混合物为基础材料,再添加适当的化学试剂及填充物等,经过不同的工序加工而成的防水材料.其有着很高的材料指标,如良好的弹性和抗拉强度,让卷材对基层的变形适应力增加;良好的耐候性能,让卷材在正常的维护条件下,使用的年限更长久,可以降低维修、翻新的工程费用.

合成高分子防水材料还具有很好的粘接性质,在混凝土、金属等材料的表面进行施工可以让建材连接更紧密;其延展性能也相对突出,保证基层不产生开裂现象;还有很好的自动愈合能力,能够进行小范围的自动修补功能,一般在2mm以下的空洞就可以自动填塞,保证自身安全性能及防水性能.所以,合成高分子材料的市场前景是相当广阔的.

1.3.3防水涂料(waterproofcoating)防水涂料是涂刷在建筑物表面上的一种材料,经溶剂或水分的挥发或两种组分的化学反应形成一层薄膜,让建筑物表面与水隔绝,从而达到防水、密封的效果.防水涂料有很好的耐热性、柔性、不透水性、延伸性等特性.其耐热性是说它在形成防水薄膜后,即使在高温环境下也不会发生变形,不流淌.柔性就是说它在周围温度很低时可以保持自身柔韧性.不透水性就是说防水涂层即便经过一定的水压冲洗,也不会出现渗漏的现象.延伸性就是指它可以适应建筑基层的底层形变能力,有一定的延伸性,保证建筑物因温差、干湿等因素产生形变后的防水功能.

1.3.4密封材料(sealingmaterial)

密封材料就是能够承受接缝位移,使其达到气密性和水密性都不变化的密闭材料.密封材料一般都有很好的物理和机械性能,其弹性高,压缩后形变小,密封性能可靠、加工方便且使用寿命长.是一种无污染,无辐射,无毒的优良的建筑防水材料.

1.3.5刚性防水材料

刚性防水材料是指用水泥、沙石为原材料,在其内部掺入少量的外加剂、高分子聚合物材料等,通过配合比的调节,控制或减少孔隙程度,改变孔隙特征,增加各种原料之间的密室性能,从而达到防水效果.

2建筑防水材料存在的问题

2.1市场不规范

就目前情况看来,我国在建筑行业应用的防水材料贩卖市场并不规范,产品质量也良莠不齐、真检测难分,检测冒产品大量在市场中进行贩卖,国家的管理部门对于打检测力度不够.有很多的防水材料制作厂其设备简陋、原材料质量也很低,生产工人不专业,从而就会生产出不符合国家标准的材料,再加之其投入成本低,所以贩卖也比同行业的材料低,很多工程对因其资金不充分,就会购写不合格的产品,为以后的建筑防水带来了隐患.

建筑防水材料的相关问题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建筑行业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学院论文、学术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6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2.2建筑成本预算低

我国建筑行业对于防水工程投入资金低是一种通病(约占总工程造价的2%),因此,购写不合格的防水材料就是唯一节约资本的方法,这就无异于增长了检测冒伪劣贩卖商的气焰,打击了正规制作厂商,也为居民建筑防水工程造成了危险.

2.3管理法规不完善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建筑防水材料也在不断推陈出新,但因其对于建材的检验与研发标准并不完善,新材料所应用的配套措施也不合适,因此,就可能产生材料的性能隐患,同时也为一些不法商贩提供了可乘之机.

2.4认证工作难以实行

在建筑行业进行推广过程中,需要的认证工作程序繁琐,工作混乱,一些县级地区对于建材认证工作推广困难,缺乏统一的认证标准,进而对于建筑行业的防水材料推广工作产生了阻碍.

3建筑防水材料的发展

为了保证建筑防水材料可以顺利发展,首先,相关部门就应该加大对于市场的管理力度,整顿、淘汰那些资金紧缺,设备落后的小型生产厂商,帮助那些规模正规,设备完善的厂家进行上市.同时完善法律制度,坚决杜绝检测冒伪劣产品的出现,保证市场正常的贩卖秩序.其次,相应的提高工程中对于防水工程造价的投入量,让其可以不再为资金紧缺问题影响工程质量,防治其购写不法商贩提供的防水建材的可能.第三,大力提倡新型防水材料的研发,淘汰传统工艺,保证其质量与技术都符合行业标准,有助于国家建筑行业防水工程的进步.最后,相关部门应该制定统一的检验与研发标准,缩短中间环节,有条理进行操作,保证正规防水材料投入市场.

4结语

当前情况,我国建筑行业的防水材料推广市场的进步与其它国家的发展还有一定的差距,新型防水建材的工艺在市场上的占有率还很低.为了保证建筑的防水性能,就应该加大相关部门的市场检查力度,保证正规划产业的发展,积极研发新型防水建材,改革建筑行业体制,从而加快建筑行业的进步.因此,建筑防水材料的研发、投入与使用问题是值得广大业内人士积极关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