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探究

点赞:4746 浏览:1441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由外生态和内生态两个子系统构成,只有实现外生态与内生态的平衡、协调与共进才能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作用的有效发挥.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须结合实际问题,以优化内生态内部结构,挖掘外生态系统的功能,以及实现教育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为出发点,对教育生态系统进行优化,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关 键 词: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内生态外生态优化与协调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2(b)-0223-02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内涵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主要是指:在生态视域下,以一定的政治思想为指导,通过对内生态与外生态的优化,有目的的对大学生施加思想政治方面的影响,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大学生而开展的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机统一体.一个良性循环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包含一个良好的、起支配作用的“内生态”系统和一个良好的与之和谐共存的、不可或缺的“外生态”系统.内生态主要是指高校内部的教育者即授体、受教育者即受体、教育内容及方法即客体等三者的势能,以及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组成的有机体.外生态主要是指一定的社会群体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其周围的环境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影响所组成的有机体.在生态思维的引导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实现主体间性的教育方式,将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的势能结合,学校师生间、师生与社会环境间有较强的生态适应性和动态与平衡性,形成具有整体相联性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既可以从根本上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又有助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缺陷分析

2.1内生态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缺乏良性互动

首先,缺乏主体间性的认识.主体间性是主体之间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形成平等合作关系[1],其最重要的是承认受体的主体性,将传统教育中实然的“育物”变成实然的育人.只有这样,受体和授体间才能通过平等交流,在和谐共存同进步,特别是对受体更具实效性.而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授体和受体的关系一直被定位为“主体—对象”关系.教育过程是主体作用于对象的过程.这一过程颇似一对正跳华尔兹舞的舞者,一个自主变动姿势、步伐的“主体”支配着一个顺从旋转的舞伴,呈单一中心结构.[2]它反映出授体与受体之间缺乏平等合作关系,授体缺乏对受体的主体性认识.其结果一是授体主要采用“灌输”的方法给受体传授知识,不注重发挥受体的主观能动性.授体掌握了话语“霸权”,使得受体和授体之间缺乏思想观念交流、讨论的“空间”,受体缺乏充分的话语权,成为绝对的被动者;最终以被控制者的个性泯灭为代价[3].二是授体逐渐缺乏对受体的关爱和帮助,产生居高临下的心理,不注重发挥甚至压制受体的自主创造力,甚至滥用权力抵制受体的合理要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探究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硕士学位论文、自考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1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其次,客体与受体之间实质性的不协调.客体与受体之间的协调要求客体能反映现实,符合受体的需要,对受体产生实质的引导作用.只有客体与受体的协调一致,才能进一步激活教育生态系统的功能,使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单一性及缺乏灵活性表现在通过课堂理论传授的方式进行教学,受体没有受到教育的实质影响.其次,教育内容缺乏实效性、针对性、前瞻性.不同层次的受体之间的教育内容缺乏层次性,从中学到大学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大同小异;在理论深度上缺乏针对性,由于不同层次的受体在知识结构、心理上有客观差异,太难让受体难以理解,过于简单受体不会重视.

2.2外生态系统的生态基础薄弱

外生态中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基础,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教育是第一维度,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家庭的前期教育会对学校的后期教育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政府可以为学校教育提供资金支持、政策指导、宣传示范,其他社会组织也是推动学校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它们共同构成了外生态的重要基础,通过信息、能量输送相互联系,激活外生态的功能,使内生态与外生态达到平衡协调.

在外生态系统中,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严重退化,人们弄虚作检测、投机取巧,功利思想严重,都想多取少予,奉献精神淡薄.这些消极因素对大学生影响深刻,不利于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此外,家庭教育严重缺位:一是家长的思想政治素质普遍偏低,缺乏家庭教育的基础,子女缺乏正确、先进思想道德观念的引导;二是家长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意识,即缺乏家庭教育的前提条件.

2.3内生态系统与外生态系统价值目标的差异

内生态与外生态之间的价值目标差异集中表现在学校价值目标的多元化,社会主要是家庭价值目标的单一化.学校追求学生的德、智、体、美多元发展,更加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而家庭忙于经济奔波,家长不是很关心子女在大学里究竟应学什么,怎么学;家长主要关心子女的成绩,很少过问子女在校的思想、心理状况.部分富裕家庭过分宠爱子女,满足子女的无理要求,往往导致子女在校产生高高在上的心理,目中无人;有的家长对子女过于苛刻,导致子女性格孤僻,不利于其身心健康.与学校教育背道而驰,不符合整体相联性的要求.

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优化探析

3.1以实效性原则优化内生态系统的内部结构

首先,用主体间性弥补主体性.主体间性是主体之间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形成平等的合作关系.它主张抛弃传统的主体—客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注重人文关怀、心理疏导及教育双方间的互动,尊重受体的主体性.第一,是其多元主体性.多元主体中,它不仅注重授体、受体间的平等交往和互动关系,而且还将学校的其他工作人员、外生态中的家长、社会公民视为教育的主体,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生态系统,使其功能更加强大.第二,注重受体与授体之间的交互性,把授体和受体双方同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达到相互影响、渗透的效果.正如有学者所言:“社会生活不仅和沟通完全相同,而且一切沟通都具有教育性.当一个沟通的接受者,就获得扩大的改变的经验.一个人分享别人所想到的和所感到的东西,他自己的态度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4]交互性承认受体和授体之间存在着特殊性和差异性,所以注重授体、受体通过平等交流,阐明自己的观点,相互理解承认,最终获得双方共同认可的具有普遍性价值的真理,实现教学相长.其次,增强客体对受体的实效性.教育的方法要具有灵活性,结合时代特征和大学生自身特征;注重少灌输、多指导.授体应把教育目标与方法结合,以使大学生有更文明、高尚的行为为教育目标;把理论知识转化为鲜活的行为场景,提升行为的影响力.总之,提升客体对受体的引力作用,增强客体的感染力等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根本之道.


再次,增强学校环境对受体的实效性.学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必须增强学校环境对受体的实效性有其客观的必然性.学校不仅应注重校园自然环境的优化,教育、生活设施更具人性化,给师生提供良好的工作学习环境.而且要更加注重改善学校的人文环境,把学校变成温馨的“家园”.除授体之外,学校须更加注重其他工作人员的道德素质,以实际行动感化受体,形成全员、全方位育人格局.此外,学校还须培育和谐、包容、艰苦奋斗的校园文化和求真务实、孜孜不倦的学术氛围,且使它们深入到学校师生员工的灵魂深处,为教育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奠定校园文化基础.

3.2多方位挖掘外生态系统的驱动力

教育生态系统的动态与平衡性和整体相联性要求我们充分挖掘外生态系统的驱动力,发挥其对内生态系统的促进与弥补作用.一是培养社会主义新公民.二是弘扬优良的传统道德,利用优良的传统道德感化、教育现代公民.三是政府对高校管理的有形之手应“申缩”适当.放松对高校制度上的束缚,让高校在管理上进行自主探索,增加教育资金的投入及政策上的宏观指导.四是社会组织应勇担社会责任.社会组织对学校予以资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校的经济压力,为贫困大学生提供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精神鼓舞;使得内生态与外生态有了更多交流的机会,外生态对内生态功能的有效发挥也给予了帮助,加强了整个教育生态系统的动态与平衡性和整体相联性.

3.3保持内生态与外生态的整体相联性

保持内生态与外生态的整体相联性是整个教育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保障,需要共同的社会文化基础和有效的沟通.文化的力量正成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进步与发展的动力,有了共同的文化基础,社会大众在思想政治教育上才会有共同的价值目标.有了共同的文化基础,内生态与外生态之间的价值观、教育意识才能更加趋同,共同致力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二者间的整体相联性才能得以加强.其次稳定内生态与外生态之间信息的沟通、能量的输送,内、外生态之间的联系才能更加紧密.内生态要更具开放性,树立“引进来”、“走出去”的理念,与外生态保持持续有效的沟通.否则,只要学校“与社会脱离,学校里的知识就不能运用于生活,因此也无益于品德的形成”,凸显内生态与外生态信息、能量的输送对整体相联性的重要意义.

3.4树立生态可持续发展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持续性的关键在优化“内生态”.高校须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作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本着求真务实的态度,充分调动授体的积极性,提升其综合素质与能力;充分挖掘受体的潜力,让受体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主体”.在外生态中,公民应重视自身高尚的思想道德信仰的树立.政府应重视先进的社会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促进作用,转变社会公民的教育理念,为教育系统的可持续性提供坚实的文化基础.此外,政府还须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和健康的政策环境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可持续性奠定良好的外生态基础.内生态与外生态的互动、相联使教育生态系统的结构更加稳定,为其生态可持续性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