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课堂教学主体

点赞:30990 浏览:14348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我国信息技术也飞速发展起来了,以现代信息技术为研究主体的现代教育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与提升.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教育教学的变化,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较,课堂主体也发生了转换.教师不在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更是学生优秀品质与人格的塑造者.学生也不再是单纯被动地接受,更多的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

关 键 词:现代教育技术;课堂教学;主体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3)30-6848-02

1现代教育技术已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推手

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卫星通信技术、广播电视技术等现代信息化手段为技术支撑,以现代教育理论、心里学研究最新成果、系统论、方法论、传播理论[1]等为理论指导的现代教育技术已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逐步发展并壮大起来了.它的出现和发展同时也推动了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理论的发展.具体在教育教学上,它完全开创了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更新了人们的教育教学观念,涌现出许多全新的教学模式与教学设计.现代教育技术的目的是实现教学的最优化,拥有现代的技术基础和理论基础,其中对媒体的研究具有特别的意义,与传统教育相比,能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空间上能不在局限在某一特定的地点,时间上也是可以利用符合需求的时间,甚至能利用时间碎片,相当于延长了学习的时间.从而有益于把人们的学习时候与空间化零为整,能充分利用时间与空间的碎片来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使得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成为可能.

现代教育技术的主要特征当然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它包括了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虚拟现实仿真技术、多媒体技术等,这些技术一方面简化了教学的难度,促进了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改善,另一方面也赋予了教学内容与形式新的生命力,自然也就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育技术的产生与发展以及它对教学媒体的改造,促使当今教育教学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在教育发展史上有着重大的影响和划时代意义,特别是在教育信息上有三个方面的巨大改变:一是教学的信息不在单一,变得庞大和广阔,使信息储存介质不在局限在纸张上,可以是光盘、磁带、硬盘等,从而变得多样化,存储容量大得无法想象;二是使信息表现形式不再是教师单纯的教授,信息可以表现为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变得多样化和形象化;三是使信息来源的路径不再局限在教育组织或机构统一发布的教材和教辅资料,可以是网络下载、空间访问、资源库查询等,变得多元化和广阔化[2].

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课堂教学主体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专科论文、电大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9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2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课堂教学主体的转变

与传统教育教学相比较,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的课堂教学主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课堂教学条件下,教师与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学生主要从教材上获取知识.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学生成为了教学活动的主体,不是被动而是能动地加入到课堂教学来,与教师形成互动,共同完成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一切活动围绕学生的学来进行.在教学材料上,除了固定的教材外,通过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可以呈现多种多样的学习材料,突破了固有学习材料的限制,甚至可以通过模拟等方式,强化学习效果,实现教学的最优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权威的“中心地位”被替代,教师不再独揽教学过程唱独角戏.教学信息获取渠道的增多,自然改变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原来主要从课堂、从教师那里获取,现在则更加广泛了.又因为网络化技术的发展,教育信息存在空间变得任意,教育资源也非常丰富,获得知识的时间也可以随意安排,打破了传统的大统一的教学方式,使整个传统课堂教学体系和课堂教学模式发生重大改变.最重要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被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自主式学习所取代,学生个体的兴趣爱好、个性发展、特长发展等得到发展,有利与人性的解放与个性的发展.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与进步.也就体现了学生者在学习上的探求和选择远比认知与记忆重要,情意要素和能力方法远比学习内容本身要重要得多.

3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课堂教学主体角色的定位

无论现代教育技术如何发展,教师在存在意义是不可废除或替代的.教师作为传统课堂教学的主体,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仍然是非常重要的角色.教师的职责变得更为全面,教师的使命变得更加重要.但教师不在是贯穿在教学活动整个过程中的主体,更大的意义上,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协调者和管理者[3].同样,学生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更多的时候是被动的接受者,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的课堂教学,学生更多的时候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现代教育技术将使教师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发生了许多的变化,更趋向多元化,灵活化,并对主体的定位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

1)教师作为是学生个性人格与思想品质塑造者的主体地位没有改变.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的课堂教学,应继续加强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品质的塑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塑造人的思想比获得知识技能更加重要.我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缔造者,就是讲的这一方面.现具体来讲代教育技术条件下的课堂教学,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第一,要充分利用人机交互的功能,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师生间的交流互动,这不仅仅是思想上的、知识层面的、语言的交流互动,更是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与共鸣.这种交互课堂,对学生的身心成长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知识的讲授,教风的熏染,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把乐观、坚强、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刻苦努力的敬业精神传递给学生,传递社会的正能量,为学生树立做人的榜样.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思想、人格品质的塑造主体.教学活动始终围绕学生的需求来开展,学生是学习活动的目的主体.第二,要把教授文化知识与培养人文精神紧密结合起来,让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的课堂教学充满人文关怀,传承人类文明.现代社会发展节奏太快,加上信息繁杂,许多的思想观念扰乱视听,非常容易使学生在信息世界迷失方向,错乱三观.教师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更要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使学生能在纷繁复杂的现代信息世界里能明辨美与丑、真与检测、善与恶,树立大爱教育观[4],注重培养学生对世界、对民族、对社会和对人生的理性认识和正确的情感.2)教师是课堂教学教材与资料的加工者和处理者,是提供基本教育信息的主体,但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的课堂教学,学生可能通过网络等方式获得更广大、更全面、更丰富的知识,学生是选择知识获得途径的主体.基于这一关系,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知识技能的传播者的角色与地位基本保持,但是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角色与地位悄然发生了一些变法,师生与媒体间构成有一种全新的三角关系:教师——媒体——学生.课堂教学活动的中心也由传统的教师“教”变成了学生“学”.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选择合适的媒体和教学资料,精心的设计课堂教学,力求实现教学的最优化.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具有更多的选择,能刺激更多的学习和兴趣,涉猎更加广阔的知识,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促进更全面的发展.从主体地位的变化可以看出,课堂教学已变得更加人性化、人文化,更加有利于师生的共同成长与进步.


3)课堂教学的有利补充是课外学习,课外学习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教师是课外学习的指引主体,学生是课外学习的学习主体.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学生学习的时空可实现随心所欲,能充分利用时间碎片,能把系统知识零碎化,采用适合自己的任意方式进行学习.课堂教学不仅是教师传授知识文化的过程,也不仅是学生通过学习接受知识文化的过程,它同时是开发学生智力、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和建立健全人格的过程,但是在教育技术条件下,更应该注重课外学习,并且课外学习不仅仅是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过程,应该把它纳入到整个教学设计或教学计划中来,教师可以隐性地参与进来,把登台的主体变换为隐性的指导和规划[5].让学生有效有利的成为学习的主体.

现代教育技术已经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制高点,推进教育技术条件下课堂教学的改革,必须看到各主体之间的关系和作用,根据实际条件进行调整和转变.如何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何有效地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及促进教师成长,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美化课堂教学环境,增强课堂教学文化等,必然是现代教育条件下课堂教学所应加强研究的课题.

[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束炳如.启发式综合教学理论与实践[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许乃英,黄慧,詹道佳.课堂电化教学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4]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5]张丽青.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与思考——深圳中学初中部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探索[D].华中师范大学,2000.

[6]卢红.现代教育技术与人的社会化[D].华中师范大学,2000.

[7]李玉斌.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1.

[8]李剑欣.现代教育技术支持下的创新能力培养教学模式的建构[D].河北大学,2005.

[9]陈代林.试论现代教育技术背景下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D].湖南师范大学,2005.

[10]刘兴红.教育技术观念的变迁和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2.

[11]林清.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于中学数学教学的实践与探索[D].福建师范大学,2002.

[12]聂蕙.论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的高校教师角色[D].中南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