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活动理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设计

点赞:6841 浏览:2223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本文在活动理论的视角下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设计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包含学习目标设计、活动任务设计、资源工具设计、交互过程设计、活动规则设计、学习成果及评价设计六个环节的教学设计流程和方法,以期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设计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 键 词】活动理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设计

一、问题的提出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集知识和技能于一体的课程,要求学生既要学好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实际操作技能,为了上好这门课程,实现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新能力等目标,许多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师和研究者在将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应用于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但目前针对课程教学设计的相关研究并不多.教学设计指导教学活动,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根据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特点,笔者认为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思想在指导这门课程的教学设计方面具有较好的适切性,因此,本文选择活动理论作为指导,试图在活动理论的视角下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设计做以研究和探讨.

二、活动理论概述

(一)活动理论的基本内容

活动理论的前身是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心理学理论,在20世纪40年代被列昂捷夫发展成为活动理论,活动理论是以“活动”为逻辑起点和中心范畴来研究和解释人的心理的发生发展问题的心理学理论,是分析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种活动的描述性理论,它的基本思想是人的心理发展与人的外部活动是辩证统一的.活动理论中分析的基本单位是活动,活动系统包括的要素有主体、工具、客体、分工、共同体和规则,在这些要素进行互动的过程中,形成生产、交流、消耗和分配四个子系统,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1]

(二)基于活动理论的教学系统

活动理论将活动本身作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分析和理解人类活动的一般性概念框架,为我们重新解释教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杨开城教授提出根据活动理论来考察教学系统,教学系统可以看作是一个具有特定目的的人类活动系统,如图2所示[2].


教学系统是一个师生之间有组织的共同活动的序列(不一定是线性的),学习活动是为达到特定学习目标而进行的师生行为的总和,构成学习活动的主要成分包括:学习目标、活动任务、交互过程、学习成果、学习资源和工具、活动规则[3].学习目标是学习活动旨在达到的目标,如果学生成功地完成了活动任务,也就达到了学习目标.一个活动可能包含多个活动任务,当然也可以只包含一个任务.活动任务又可以分解为一系列的交互操作过程,可能还需要一些学习资源和工具的支持,并且可能会产生具体的学习成果.整个活动是在特定的活动规则下完成的,活动规则包括交互过程的交往规则和学习成果的评价规则.[4]

三、基于活动理论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设计流程

学习目标设计

1.学习目标的分类

从教学设计的角度看,目标分类是一种目标分析的思考工具.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要求学生在学好基础理论的同时,更加强调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因此本研究采用知识技能领域目标分类的二维模型指导学习目标的分类,该模型由杨开城教授提出,如图3所示.

图1活动系统

图2基于活动理论的教学活动系统

图3知识技能领域目标分类的二维模型[5]

这里的意义建构是指意义的获得和存储,能力生成是指利用已知的知识去解决问题.结合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计算机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目标为意义建构阶段的目标,要求学生辨别、理解和记忆,而对于操作技能类的学习内容为能力生成阶段的目标,要求学生运用,即利用知识去解决问题.

基于活动理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设计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大学计算机基础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高校大学论文、学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1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2.学习目标的描述

描述学习目标有多种方式,基于活动理论的观点,笔者认为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而言,学生应该看到的是具体的任务描述,即将学习目标蕴含在明确具体、学生易于理解的任务描述中,才能具有引起学生注意力的作用.按照上述目标分类模型中意义建构和能力生成阶段的描述,学习任务也将设计为意义建构类任务和能力生成类任务,在下文将做进一步的阐述.

活动任务设计

1.意义建构活动任务的设计

意义建构类活动任务的主要目的是获取作为目标内容的知识点的意义.知识点的意义实际上就是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因此,在活动任务的设计时要明确当前目标知识点要与哪些知识点建立联系,建立哪种联系,如何建立这些联系.例如在C语言教学中,要学习“表达式”的概念,学生必须懂得运算符和操作数的概念,以及表达式必须有“值”,运算符和操作数这两个概念与表达式概念之间具有组成关系.

2.能力生成的任务设计

能力生成任务主要是训练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知识运用的实例隐含着知识的运用,因此能力生成类任务主要通过使学生通过相关实例任务来完成.按照杨开城教授所描述的能力生成类活动的四种类型,即分析实例、创建实例、补充修改拓展实例、疑难问题解决,来指导计算机基础课程中能力生成类任务的设计,例如在文字编辑软件word的教学中,可以设计让学生制作图文并茂、赏心悦目的文档这一类创建实例的任务.

(三)资源工具设计

学习活动中应具备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学习工具,能够支持学生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例如提供课件、专题网站、博客等多种形式的资源供学生自主选择,提供学生能够熟练操作的学习工具,帮助学生思考,促进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进行交流与评价等.

(四)交互过程设计

交互过程是指师生的交互行为.学生的行为主要指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教师的行为是指教师的教学方式或方法.学习方式依附于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因此应该从学习活动的具体任务需要来确定具体的学习方式,并且学习方式可以是多元的,允许学生自主选择独立自主的学习方式或者群体协作交互的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的设计则应根据学生学习方式的设计而变化,要与学生产生积极的互动,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起指导、协调、帮助、促进的作用.(五)活动规则设计

活动规则主要包括交往规则和学习成果评价规则,交往规则规定了学生、教师各自的职责分工和交往规范,具体内容包括期望的行为、禁止的行为、鼓励和奖励机制、冲突的协调方法、违规的处理方式等,学习成果的评价规则主要是指学习成果的评价标准和奖励标准.活动规则的设计应该是明确的,而不是含糊的和充满歧义的,要强调评价的不是学生本人,而是评价他们的学习成果、学习行为和学习态度.

(六)学习成果及评价设计

活动理论指导下的学习成果不是指预期的学习结果,而是指学习活动过程中和结束后所产生的某种成果实体及其形式,是能够表现出一定学习成就的东西,如论文、报告、表格、实物模型、程序、方案等.针对计算机基础课程而言,学习成果可以是一篇文档、一个电子表格、一个演示文稿等形式.学习成果的序列实际上是对学习过程的记录,因此对于学习成果的评价应包括对学习成果形成过程中学生学习行为、学习态度的评价,以及对成果实体本身的评价.

四、结语

本文在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思想指导下,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设计过程与方法进行了探讨,试图为该课程的教学设计提供一种新的思路.但是笔者尚未基于这种教学设计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后续的研究在于按照这样的教学设计流程和方法设计具体的教学案例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根据教学实施的效果和反馈信息,进一步反思设计的合理性,并对设计的方法进行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最终总结出更加有效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设计流程和方法,以促进课程的有效实施,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