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我省农业现代化战略

点赞:24260 浏览:10905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河南是农业大省,大力发展农业,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是实现中原崛起的重要途径.本文从分析河南省实现农业现代化面临的制约因素出发,提出了河南省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战略对策.

关 键 词:中原崛起;农业现代化;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不仅关系着中国几亿农民的切身利益、关系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全面建设更加富裕型小康社会的实现,而且关系着中国政治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可以说“三农”问题关系着中国的大局.河南省又是一个农业大省,2003年,乡村人口7037万人,居全国第一位;农业值1239.7亿元,全国排名第二;近年来,粮食总产量基本稳定在4000万吨以约占全国的1/10,农业在河南省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省的稳定,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省的小康.只有全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才能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实现农业与整个经济社会、农村与城市协调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的宏伟目标.中原地区是全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建设中原经济区,有利于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中,坚持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和提升农业现代化,以新型城镇化带动和推进新农村建设,建立健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机制,加强生态和环境建设,持续探索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更好地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保障,更好地为全国粮食主产区发展积累经验、提供示范.

在党和政府日益关注“三农”问题的同时,学术界也从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农学、历史学等不同角度探索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现代化的进程中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本课题仅从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农业现代化的定义、我国及我省农业现代化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做些探讨.

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研究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我国研究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50-70年代):以“四化”为中心研究推进农业现代化.20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在完成土改后不久主席提出第一步实现集体化,第二步实现农业机械化和电气化的“两步走”的指导思想和路线,周恩来总理在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建设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在此思想的指导下,我国农林科学院专家对农业现代化的内涵进行了讨论.

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我省农业现代化战略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农业现代化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硕士论文、自考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5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第二阶段(80年代):根据我国国情研究推进农业现代化.在总结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建设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体系(包括产品产量指标、主要生产条件和技术管理、成效指标);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途径(包括:原则、进行步骤和主要途径);以及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改革(措施)意见;此外,专家还就业现代化有关的一些问题开展专题研究,如规模经营、农村工业化、剩余劳动力转移、农业投入、工农关系、社会化怎么写作、农业科技进步等方面做了专题研究.

第三阶段(90年代):从宏观经济研究推动农业现代化.在分析我国农业国情的基础上,有关专家还就中国农业发展建设道路和农村工业与农业发展相关性分析及其阶段划分、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构想、农业现代化建设12个主要模式、农业现代化建设指标体系以及工农关系与城乡关系、农业与农村产业结构、农业技术改革、农业投入、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政策做了探讨.

第四阶段(本世纪初开始):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指导研究推进农业现代化.

二、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

学术界对此进行了较长时期的讨论,代表性的学术观点有以下几种:

第一、转变论.人们从历史演进的角度出发,认为农业现代化是一个综合的、世界范畴的、历史的和发展的概念,它作为一个动态的、渐进的和阶段性的发展过程,在不同时期有不同内容.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一般都认为农业现代化是由传统的生产部门转变为现代的产业部门的过程.

第二、过程论.学者们认为农业现代化不是农业领域一个方面、一个过程的现代化,而是全方位、全过程的现代化.包括生产过程的现代化、流通与消费过程的现代化及农业劳动者的现代化.

第三、制度论.认为农业现代化是由于科学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推广而引发的组织制度、管理方法的变革与创新.

第四、技术论.有人指出,所谓农业现代化,简单地说,就是农业科学化、机械化和社会化.有人阐释为,现代农业是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生产手段和装备进行生产,运用现代科学的理念及方法进行经营和管理的农业;是生产率和社会化程度较高的农业.

第五、综合论.有人指出,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要实现六个方面的现代化:农民生活消费现代化,农业经济结构现代化,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农业科学技术现代化,农业经营管理现代化,农业资源环境现代化.

三、河南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确立,作为农业大省的河南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农副产品深加工迅速发展,农业占GDP的比重有所下降,农民人均收入不断提高,生产的机械化、组织化水平逐步断提高.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目前还有不少阻碍我省农业现代化的相关因素,从相关统计数据、论文来看主要包括以下因素:

1.传统指导思想和工作方法的制约

我国现行的农业发展指导思想和工作方法很大程度上还是在计划经济、短缺经济的环境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应对短缺经济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不适应于新阶段经济高速发展的要求.许多地方仍然存在以数量论英雄,或主要以数量论政绩的现象,缺乏产品的品质意识、结构意识和市场意识,明显制约了农业现代化的顺利推进.2、制度因素制约

第一、在经济上、政治上以及城乡之间普遍存在的二元结构

第二、从制度角度看,和这种发展战略相一致,国家制定了一系列固化二元经济结构的制度政策,如户籍制度、福利制度、就业制度、食品供给制度、教育制度等等.

第三、市场因素的制约

第四、土地流转政策制约

3.科技制约

我省农业科研缺少重大突破,科研成果储备不足,科研成果转化周期长.有些已经推广10多年的农作物品种仍在大面积应用.技术应用率、到位率低.每年问世的多项农业科技成果,真正得以推广的不到1/3,普及率更低.农业科技推广机制不灵活,推广手段落后,推广人员素质不高,推广的后续组织不到位,技术推广与市场怎么写作脱节等.

4.小农意识

农民整体素质低下,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普及应用,延长了科技成果转化时限.

四、在现代化进程中,加快河南农业现代化的对策

1、有学者认为,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市化的协调发展是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基本标志.因此,实现我国、我省的农业现代化,必须把“三化”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全面推进.有人提出,在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条件下,我们必须遵循先市场化、再产业化、最后现代化这样的逻辑发展顺序,来推动我国我省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2.改变现有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农业现代化

(1)彻底取消现有的一切导致二元社会结构产生的各项规章制度,如户籍制度、劳动就业制度、分割的教育体系、医疗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这样在清除了这些人为地导致二元社会结构存在的障碍,就为城乡社会结构的一体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从制度上改变工农产品定价的“剪刀差”倾向,加大财政支农、金融支农的力度,扩大国家和各级财政对农村的诸如水利、道路、信息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人,强化农村有形市场的建设.

(3)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农业剩余的转移载体作用.

(4)创建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土地流转制度,从制度上为农村的规模经营和产业化经营奠定基础.

(5)农村税费改革必须标本兼治,坚决贯彻执行并从制度上保证,进一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完善相关配套改革.


3、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弥补城乡市场差异;增强农民的购写力

目前,我国农业发展新阶段的农产品产量、质量,农村非农产业等对农民增收均构成了制约,因此,要着手进行以下六个方面的农业结构调整,切实促进农民增收.一要调整农产品供给结构,实现农产品由低质多量到高质适量的转化;二要调整农产品区域种植结构,实现农产品区域种植从无分工到有分工的转化;三要调整农业种植业结构,使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等各环节中从种植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行业;四要调整初级产品和加工产品比例结构,改变农业初级产品占多数、占主导的局面,实现农业初级产品到加工产品的的飞跃,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五要调整农产品市场结构,实现农民不参与流通、农商分离、由政府主导农产品流通到向由农民自己主导并参与市场流通的转化;并积极进行组织创新,创建新型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相似度检测组织,推动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和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减少市场风险,构建连接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桥梁和相似度检测,保护农民的利益.六要调整农村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比例结构以及第二产业内部比例结构,改变农产品加工、运销等落后的局面,通过内涵和外延性的结构扩张,使农业形成结构层次多样,具有一定规模特点的现代农业结构.进而,通过产业扩张,也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民从有限的土地上,从单纯的生产环节中分离出去.

4、积极转变思想观念,大力培育农民的现代意识,从意识形态上消除二元结构,帮助农民完成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化

“教育是一个人获得现代性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⑾通过教育灌输社会要求,提高个人认知水平,使农民认识、理解和掌握社会的规范,并内化为个人意识,这是培育农民现代意识的最直接的途径.要消除意识形态的二元结构,教育重点应放在下面几方面:

(1)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培育求知意识.学校教育是形成现代性的主要力量.教育与人的意识水平密切相关,一般而言,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比较能够接受新的东西,包括新的观念、新的行为模式.愚昧从来都是与保守、惰性联系在一起的,而知识常与进取、求变的心理相互促动.

(2)加强WTO知识教育,培育开放意识、竞争意识和规则意识.作为一个国际经贸组织,WTO本身就是一个规则体系,它的权威就是通过一系列的规则体现出来的,它的宗旨、原则、规则无不贯穿着开放竞争的观念,但作为WTO的新成员,中国大多数人对WTO都比较陌生,文化素质相对低下的农民更是如此.

(3)加强市场经济知识的教育,培育市场意识.农民的市场意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民对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了解程度和参与能力,特别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封闭性与大市场开放性的矛盾,常使没有市场意识的农民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培育农民的市场意识,让他们了解市场经济对农民的要求,从而培育农民的市场意识.

5、城市化是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科学合理的推进城市化进程,是我国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

我国承受着数量越来越多而素质较低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巨大压力,而城市吸纳能力有限,因此,必须重新审定我国城市化的发展方针与发展道路.我们认为,我国城市化模式应采取城乡结合、上下结合、大中小结合的多途径综合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