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翻译中文化因子的流失

点赞:4608 浏览:1506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本文以《天净沙·秋思》的英译为具体研究对象,探讨了文学翻译中文化因子的流失及其成因,包括非人为和人为两个方面.本文主要涉及到功能对等,目的论,“三美”论,归化和异化等理论.

关 键 词翻译文化因子流失成因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翻译是传递信息的语言文化活动.信息内容可包括语义的、文体风格的、文化的”(方梦之等,2004:9).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Nida)提出的“动态对等”(dynamicequivalence)曾于60年代风行译界(方梦之等,2004:47).此标准后来引起了众多批评,认为不切实际,尤其是在文学翻译中,完美而准确地传达原作中的文化因子(culturalelement)难度很大.

我们从元曲名作《天净沙·秋思》的英译谈起.

1《天净沙·秋思》英译文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一:WayneSchlepp的译文(节选)

Tuneto“SandandSky”?AutumnThoughts

Dryvine,oldtree,crowsatdusk,

译文二:丁祖馨和BurtonRaffel的合译(节选)

Tune:TianJingSha

Witherinineshangingonoldbranches,

译文三:翁显良的译文(节选)

Autumn

Crowshoveringoverruggedtreeswreathedwithrottenvine———thedayisaboutdone.Yonderisatinybridgeoverasparklingstream,等

2引起英汉翻译中文化因子流失的非人为因素

2.1英汉语言的差异性

英语重形合(hypotaxis),汉语重意合(parataxis)(邵志洪,2005:11).英语“往往要求用关系代词或关系副词将成分间的关系清楚地表现出来”,而在汉语中,分句之间“无须靠形式上使用关联词连接”(萧安溥,李郊,2007:78).这就使得在翻译中常出现由于语言差异导致文化因子的流失.

3引起英汉翻译中文化因子流失的人为因素

3.1翻译目的差异性

目的论(skopostheory)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由翻译理论家维米尔(Vermer)和赖斯(Reiss)在合著的作品《通用翻译理论基础》中首次提出“Atranslatum(orTT)isdeterminedbyitsskopos”(Munday,2001:78).他们称:“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参照系不应是“对等”翻译理论所注重的原文及其功能,而应是译文在译语文化环境中所预期达到的一种或若干种交际功能”(方梦之等,2004:29)

从目的论出发,我们将对《天净沙·秋思》的三个英译本进行比较研究.

译文一侧重于传达原作的形美和音美,过于简洁,不符合英文表达习惯,在达意方面可能会导致西方读者的理解障碍.

译文三力图准确传达原作的意美:用近似散文式的语言来具体阐述原作所描写的景象,使之具体化、生动化,以便西方读者领会其内涵.但是这是以牺牲音美和形美为代价.

译文二介于两者之间,译者力图协调“三美”,既根据英语习惯加入了关系词,对曲中意象作了一定阐释,有利于消除西方读者的理解障碍,又尽量保持了诗体特征,但是,将原诗的五句改为了八句,不能说是完全的忠实.

3.2翻译策略的差异性

由于三篇译文的翻译目的不同,它们采取的翻译策略也各异.简单说来译文一是采用异化(foreignization)(Mark&Moira,2004:59),译文三是归化(domestication)(Mark&Moira,2004:44),而译文二则采取适中的策略.

翻译目的“determinesthetranslationmethodsandstrategiesthathastobeemployedinordertoproduceafunctionallyadequateresult”(Munday,2001:79).三种译文充分印证了这一点,但是不论哪篇译文,不同程度地使原作的文化因素在翻译中流失.

4结语

文化因子即文学作品中跟文化相关的一切因素,包括:情感、思想内涵、形态特征等.在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中,原作的文化因子不可能完全准确地传达到译作中.译出语和译入语的语言学差异,文化背景差异,翻译目的差异等都可能导致翻译中文化因子的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