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块糖的故事探析赏识教育

点赞:4740 浏览:1607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四块糖的故事给教师的启示是:对待学生的错误不是唯有批评才有效,而理解、尊重、欣赏和保护学生的效果则更加明显.尤其针对在批评与责备声中成长的中专生,赏识教育作为一种正面、积极、鼓励的教育手段意义更大.作为教师要践行赏识教育,就要了解赏识教育的内涵,认识赏识教育的前提,对赏识教育充满信心,才能真正践行赏识教育.

关 键 词:四块糖赏识教育

中图分类号:TG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1(c)-0215-01

1四块糖的故事与启示

陶行知先生在担任育才学校校长期间,有一个学生叫王友,他非常淘气.有一天,陶先生在校园里看到王友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学,陶行知立即制止了他,并责令王友放学后到校长室去.

陶先生因有要事去办事了,从外面赶回来,看王友早在校长室门口等候他.陶先生走过去,把他领进校长室,从兜里掏出一块糖递给他,“这是奖励给你的,因你比我按时来了.”接着又掏出一块糖给王友,“这也是奖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陶先生又说:“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陶先生遂掏出第三块糖给他.这时男生哭了:“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听完以后笑了,又拿出第四块糖,说:“为你能认识到错误,再奖你一块糖”.然后,告诉王友,糖没了,谈话也结束了.

王友打了人,陶先生没有当场斥责他,没有让他写检查,更没有叫其家长来校共同教育,而是让他放学后单独去校长室,这就保护了王友的自尊心,并且给他一个慢慢认错的机会.然后,更关键是寻找到一个优点就奖赏一块糖.当陶行知先生赏他第一块糖时,认可他“守时”,用来表扬他按时来,从而期望他养成说到做到,讲信用的好品德;赏他第二块糖时,认可他听老师的话,“尊重老师”,养成尊老的习惯;赏他第三块糖时,认可他“有正义感”,用来表扬他的正直,从而养成见义勇为的好品德;赏他第四块糖时,认可他“勇于认错”,用来表扬他对错误的正确认识,从而养成知错事就改的好品德.陶先生不仅没有当众斥责学生,而且循循善诱,不断地赞赏与鼓励,正是陶先生对他的赏识引发了他心中的愧疚感,对陶先生产生了感激之情,从而认识到错误.其实,陶先生采取的正是常识教育,可见赏识教育是成功的教育形式之一.赏识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激励,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4倍[1].

2赏识教育的内涵

赏识的原义是指对人的才能给予认可,并加以重视与赞赏.赏识教育是教育者通过欣赏和赞扬受教育者的优点,调动受教育者的非智力因素(情感、动机、兴趣、意志和性格等),使之积极投入学习的一种教育方式[2].赏识教育作为一种成功的教育形式,它倡导的就是充分认识学生的潜能,对学生充满希望,抱有信心,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也不回避学生的缺点,但不是一发现缺点与错误就不顾一切的批评,而是更多地看到学生的闪光点,去激励学生,从而缓解学生犯错后的紧张心情,让学生直接感受到老师全面、公平、公正地评价一个学生,促使学生改正缺点与错误.教育心理学证实:当学生受到肯定与赞扬时,心中会产生愉快感,在愉快心情中学习,其学习效率高[3].因此,在职业教育中开展赏识教育十分必要.

3全面达标理念是赏识教育的前提

陶先生讲:“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目标教学的创始人布鲁姆认为,儿童与儿童之间的智力差别符合统计学的正态分布规律,智商极高的很少,智商极低的也很少,绝大多数儿童的智商接近于平均水平.初中毕业升入职业学校的学生,由于经过了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与初中教育三个阶段的筛选,不再存在智力缺陷的问题,甚至在其中不乏智商较高的学生,较高的智商只是取得好成绩的潜能,能否取得好成绩,关键是受非智力因素的影响,而非智力因素诸如勤奋、刻苦、好学等需要赏识教育不断进行强化.完成可以说,升入中职的学生,从智力上看都具有达标的潜能,这种潜能是学生达标的基础.因此,作为老师首先要有学生能全面达标的理念,正确的理念能引导教师的行为,促使教师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但从皮格马利翁效应来看,教师仅仅相信学生能达标是不够的,与此同时,必须要让学生自己相信自己完全能达标,以增强学生达标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