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介入”模式探析

点赞:5346 浏览:1281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通过对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介入”模式的内涵及表现形式的辨析,剖析其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多维效应,探析其实施的保障措施.

【关 键 词】计算机专业教学;“介入”模式;多维效应;保障措施

随着计算机相关知识更新的速度愈来愈快,计算机课程的实践性愈来愈突出,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面临的形势也愈见严峻.走出传统界域,探索新的模式,已成为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的生死抉择.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介入”模式正是在这种“涅槃”式抉择中应运而生的.

一、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介入”模式的内容辨识

1.内涵

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介入”模式,是指在常规专业教学背景下,以“四三二一”行动线索为主要走向的教学范式.“四三二一”行动线索即:走出三“室”——教室、实验室、资料室,深入二“间”——车间、工作间,融汇一“体”——教学活动与实战操作一体同步,从而达到四个层面的深度转换:理论与实践的知识转换,课堂与工场的空间转换,教师与员工的角色转换,学校与市场的价值转换.

2.主要表现形式

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介入”模式主要由三种运作形式集成:

(1)以任课教师为主的“单兵式”.这是主流形式,“介入”时间最长,或者说,“介入”模式主要是指任课教师的“介入”.

(2)部分学生骨干为主的“小组式”.这种形式主要是学生给教师上“小课”、教师给学生骨干“开小灶”,或是培养“小先生”时采用,次数不多.

(3)以班级为单位全体学生参加的“集团式”.这种形式往往用于技术单元结束或重要技术环节需要全员参与时,次数视需要而定,每次时间不长.

当然,无论何种形式,教师均须全程参与.

二、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介入”模式的多维效应

实践证明,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介入”模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这里仅以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主要课程之一《计算机网络》为例,对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介入”模式的积极效应进行分析:

1.课程设置的检阅

学校靠专业支撑,专业靠课程构建.在一定程度上,课程设置是否得当直接关系着专业的兴衰,课程设置必须瞄准市场.计算机专业不但实用性极强,且知识更新速度快,市场需求更是变化多端.“介入”模式深入公司企业,贴近市场一线,能深刻、快捷地知晓市场行情,从而调整课程设置部署.

2.专业知识的活化

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知识既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又有一定的理论性.要让学生产生浓厚兴趣和深刻记忆,教师必须让书本上的知识“活”起来.“介入”模式正是使枯涩生硬的计算机知识得以活化的理想途径.教师的“介入”过程,就是一个专业知识问与答的转换过程:一方面,教师把教材研究和课堂教学中碰到的问题“介入”到实践现场去寻找答案;另一方面,教师又把“介入”时得到的发现与体会带回课堂寻找理论支撑.就在这样的“介入”过程中实现知识立体化、理论具体化.这对于帮助学生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是十分有益的.

3.教学方法的开拓

“介入”模式扩大了教学空间,给教学改革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在传统格局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一些新的、切合实际的、富有成效的教学方法逐步形成.

(1)资源互动法.教学资源突破原有框架:在遵循教学大纲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教学内容不局限于固有的教材,教学进程也不一定按照原有计划进行,而是根据“介入”实际,实行校企双方教学资源有效互动,以期较快地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指标.

(2)课堂易位法.在“介入”模式中,根据计算机课程操作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黑板+粉笔+讲台”的传统课堂被大大弱化.尽管直接“介入”的往往只是教师,但“介入”引起的教材、教具、教时、教法等一系列的改变,使得传统课堂难以胜任.教师从“介入”现场“拷贝”来的实例经过理论融合后,通过易位后的课堂和演变后的施教细节传授给学生,这当然是一种更为理想的教学方法.

(3)双轨并行法.这里主要是指校内、校外两条线并行“介入”.校内首推校园网.校园网是为学校师生提供教学、科研与综合信息怎么写作的网络系统,是培养学生思维方式、道德品质和创造能力的崭新平台,也是教学改革的宽阔舞台.“介入”模式应对校园网加以充分利用,不但将其作为“介入”施教的主导课堂之一,还可深入其电子图书馆(阅览室)、网络课程、课件制作中心、聊天室、博客等栏目,了解教学期待,收集教学反馈,激发教改灵感,加深教学互动.校外则是指公司、企业等技术现场.双轨并行,互助互促.

4.动手能力的强化

由于“介入”模式深入工作现场,直面技术环节,注重操作实践,因此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有着更为明显的效果.实践证明,当主导课堂易位至技术现场,“网页制作”、“浏览WWW”、“搜索引擎”、“入网设置”、“调制解调器安装”等技术环节都经教师通过实况“再现”来指导、学生通过操作来学习时,学生的动手能力明显提高.

5.敬业素质的养成

在当代大学生应聘就业的诸多条件中,敬业素质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关注.高职院校虽也通过德育课等渠道加强对学生的敬业素质教育,但效果始终不佳.“介入”模式让学生与工场近距离接触,由熟悉敬业内容,而滋生敬业情愫,养成敬业精神.不言而喻,这样的体素质更高,就业竞争力更强.

三、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介入”模式的保障措施

1.学校大力支持

(1)观念更新.学校要充分认识“介入”模式在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的特殊优势和教学改革中的积极意义,大力扶持.

(2)政策倾斜.学校要对“介入”模式执行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政策倾斜,比如:对“介入”教师的正视,对“介入”业绩的嘉奖,等等.2.教师把握分寸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介入”模式探析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教学改革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本科毕业论文、大学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6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1)“工”与“教”的分寸.师生在“介入”的全过程中必须以教学为主.只有把握这个分寸,才能领会“介入”模式的真谛.

(2)理论与实践的分寸.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科学地细化“介入”教学步骤,并密切关注各种信息反馈,及时作出相应调整,以达到理论凭实践而深化、实践经理论而升华的理想境界.

(3)“主导”与“主体”的分寸.无论“介入”模式中“教”与“学”、“师”与“生”、“台上”与“台下”等教学格局怎样变化,教师一定要恰当引导教学活动健康发展.


3.企业鼎力合作

(1)热情.真正认识“介入”模式是教学改革新生事物,高职院校对口专业师生的“介入”,不但不是“负担”,而且是难得的技术加盟和理论顾问,从而真诚合作,互惠双赢.

(2)坦诚.不隐瞒生产实况,不封锁技术信息,不掣肘“介入”部署.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3)信任.只要是对教学有利,对“介入”师生全方位开放,使之尽快地从陌生到熟悉,从一般到重要.

4.学生全面配合

(1)思想上拥护.认清教改大势,认定“介入”优势,自觉、积极地参与“介入”活动.

(2)行动上同步.较之传统教学,“介入”模式因教学方法的变革,教学状态要复杂得多,这就更加要求学生纪律严明,步调一致,以保证“介入”能量的真实发挥.

(3)学习上刻苦.由于涉及的知识更多,获取知识的速度更快,总体的耗时更短,而在等长时间里,“介入”模式的学习量更大一些.这就更加需要学生刻苦认真,持之以恒,方能真正领略“介入”模式的无限风光.

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介入”模式自面世开始,虽有着明显的优势,但仍须进一步完善.

道德培养的思考[J].计算机教育,2007(1).

作者简介:白雪(1974—),女,吉林大安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现供职于松原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信息技术教育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