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

点赞:23502 浏览:10651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1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一方面,随着计算机在各行业的广泛应用,每一个工作岗位与职位都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有了更高的规范与要求.另一方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我国高职院校各专业都开设的基础课,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层次差别大,那么如何提高高职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使之成为学生日后工作的一种工具,本文将提出笔者的一些建议,以供本门课程的授课教师参考.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硕士论文、本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5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关 键 词: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TP3-4

1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点

在我国当今社会,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不仅是学生步入社会为己谋生的一种工具,更是当代社会对人们必备素质的要求.由于我国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教育发展也不平衡,导致了高职院校新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差别较大.在这种情况下,以专业班级为教学单位,在同一个起点之上,以同一方法为主的教学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高职院校各专业不同层次学生对于知识的需求.

2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一方面,高职院校各专业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都不够重视,这从本门课程分配的学时及考核方式上可以看出,一般,各专业分配给本门课程的学时数为34,考核方式为考查.究其原因为大部分高职新生在高中阶段都学习过计算机基础知识及操作并通过了计算机会考,但这并不代表学生已经完全掌握了计算机实际应用,尤其是与本专业相结合的应用.

另一方面,现阶段,受教学条件的限制,多数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都采用多媒体授课与上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存在如下缺点,首先,这种教学方式会导致理论与实践分离,多媒体授课信息量大,学生只能通过教师的幻灯片演示与实际操作理解并强制性记忆所学内容,待到实践课时,只能记住少量或根本记不住教师上一次的授课内容,这时教师只能重复上一次授课内容,这样就减少了学生练习的时间,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效率降低.其次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分层次教学,原来对计算机应用掌握较好的学生会认为内容陈旧,失去学习兴趣.原来对计算机应用掌握不好的学生会因为信息量大,消化不了,而厌学.

终上所述,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切实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必须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3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措施

3.1增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授课学时及改变授课地点

建议将本门课程的授课学时分配为68学时,每周4学时连续授课,上课地点改为实训室,且要求实训室安装投影仪或教学控制软件,这样教师既可利用投影仪或教学控制软件集中讲授知识,也可利用这些设备对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集中讲解.对于学生来说,可以边学边练,将讲授内容与实践融为一体.

3.2变更《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考核方式

建议将本门课程的考核方式修改为考试或以证代考,这样做可以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若选择考试方式结课,建议利用实际应用题目上机考试,考试内容要涵盖Word、Excel、PowerPoint等办公软件的应用,如某类报表的设计、计算等等,这样考试结果更加真实有效;若选择以证代考,需要注意选择考试证书的含金量,以及适用性、费用等.无论哪种方式考核,考核结果都将会更加合理、公平.

3.3将第一次课作为测验

教师可以选取计算机应用中的典型案例作为测试题目,当堂检验测试结果,这样做可以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所学与本门课程目标的差距,也可使教师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做到心中有数,并依此制定教学内容及教学计划.

3.4丰富课程资源

首先,确定课程资源内容,一般可分为操作系统应用篇及Office应用篇.操作系统应用篇资源主要涉及典型操作系统的常用操作,如WindowsXP、Windows7等系统的常用操作.Office应用篇主要涉及到Word、Excel、PowerPoint等办公软件的应用,涉及的版本主要有Office2003、Office2007、Office2010等.

其次,将课程资源分为基础与技巧、应用两大类型.“基础”资源为基本操作,如新建、删除文档等操作.“技巧”资源为实现某一操作有多种方法,哪种方法最方便、快捷、易操作,如快捷菜单的使用,表格的使用技巧等.“应用”资源为典型任务的实现过程,如制作课程表.

再次,将课程资源按资源类型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图片即完成作品的图片形式,学生可根据图片信息,使用所提供的素材完成作品.第二类为视频即完成作品的详细步骤及说明.第三类为素材及完成作品,素材提供给学生,用来完成作品,且学生可以在完成作品的基础上创新作品.

最后,专业拓展资源.按照所教授学生的专业背景,准备课程资源,如学生隶属于工程造价专业,可以准备一些与工程造价实际工作相关的报表作为典型任务,如分项工程质量技术交底卡、分项工程质量验收记录的实现等.

3.5实现分层次教学

依托丰富的课程资源,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只着重讲授常用技巧及典型任务的实现两类内容.在给学生下达任务时,给出其简单、中等、有一定难度、创新等不同版本,不同层次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完成的版本.对于计算机应用掌握较好的学生会选择有难度的版本且加入自己的创新,在遇到问题无法解决时,学生会主动搜索问题领域或参见相关课程资源,从而激发其学习热情.对于计算机应用掌握不好的学生,可以选择简单版本,通过任务的完成,增强其自信心,再通过基础与技巧课程资源来巩固基础操作及知识,从而循序渐进,学有所长.无论哪种层次的学生都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从而达到教学目标,实现分层次教学.

4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注意的问题

首先,教师对于各专业办公涉及的典型资源的收集与整理.由于本门课程是各专业的基础课,所以要求授课教师对于不同专业如工程、物流、会计等领域都要有所涉猎,并挑选出其中的典型案例作为教学资源及课程资源.

其次,课程资源的发布.这就需要学校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信息资源、数字媒体资源等如课程网站,并对课程内容进行及时的更新.

再次,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对于所学的具体计算机知识产生兴趣,自己对于将要学习的知识进行探究,进而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最后,教师的教学掌控能力.要求教师作到掌控全局,从而保证教学计划有效且顺利的完成.

5结束语

笔者经过几个学期对不同专业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改革授课,发现学生课程参与度明显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有所增强,职业能力如信息搜集与整理能力有显著提高,教学效果较改革前有明显提升.最后,希望笔者的经验对讲授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师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