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理渊源与和谐林业综述

点赞:30424 浏览:14218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介绍了和谐理论的渊源,阐述和谐林业的内涵和研究进展,并提出了我国发展和谐林业的对策,以推进我国和谐林业的进一步发展.

关 键 词和谐论;理论渊源;和谐林业;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S7-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2)22-0159-02

1和谐论理论渊源

1.1古代和谐论

2004年9月16—19日的中国第十六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我国在此后几年中,形成了对“和谐”的研究热潮.

其实,和谐思想,古今中外早已有之.中国古代的和谐思想源远流长,在中国古人看来,和谐是一种美好的社会状态.在两周时期,太史伯就提出了“和实生物”的论断,他在《国语·郑语》中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万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的和谐思想.《易传》中,也极力提倡和谐思想,并提出了“太和”观念.北宋思想家张载指出:“太和所谓道,中涵浮沉、升降、动静相感之性,是生氤氲相荡胜负屈伸之始.”(《正蒙·太和篇》),“道”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最高范畴.在这里,“太和”便是道,是最高的理想追求,即最佳的整体和谐状态.《左传》用“如乐之和,无所不谐”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社会和谐的图景.

我国和谐思想在儒家、道家和佛家中,又得到了进一步地发展与提升.在儒家,孔子的学生有子提出的“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孔子提出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和孟子提出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道家学派的典型代表有老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第二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老子》第五十六章),以及庄子提出的“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或为之纪而莫见其形”(《庄子·外篇·田子方》),“阴阳和静,鬼神不扰,四时得节,万物不伤,群生不夭,人虽有知,无所用之,此之谓至一.”(《庄子·外篇·缮性》)等思想.佛家学派最具代表性的是“能善和谐,造作业果,转轮生死,无有穷已等能如此者,即是众生真善知识.不毁净戒能修禅定,增长觉慧能坏恶趣,得解脱道观四谛方.”(《无明罗刹集》),“佛之遗嘱,以戒为师.师训七支,弟子奉行.莫令污染,仁让贞信.和雅真正,战战兢兢,动静和谐,故言以戒为师也.”(《四念住》).

在西方,毕达哥拉斯派最早把“和谐”作为一个哲学范畴,其和谐观揭示了现实世界中存在的某些和谐现象,为艺术理论提供了有价值的思路和观点.柏拉图提出了“公正即和谐”的观点.黑格尔认为各因素的协调一致就是和谐.近代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提出《单子论》和黑格尔的和谐思想,以及当代西方哲学中的怀特海的合生思想、哈贝马斯的和谐观等等,这些都表明西方文化中关于和谐的思想有其深厚的文化传统,可以说,它植根于哲学,又在政治学、社会学中表现出来[1-2].

1.2当代和谐理论

从和谐论的理论渊源来看,早期的和谐思想,源自于人类对自然界的“和谐”认识,从自然界的和谐有序运转,得出了启发,并将之运用于人类社会的研究与实践.到了近代、现代,和谐论的研究,基本上都是从社会学方面着手的,大多数研究都局限于“和谐社会”方面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其内容也很少涉及到自然界的“和谐”,或者更加广泛意义上的“和谐”.

1987年,席酉民先生在《和谐理论与战略研究》的著作中阐述了其观点,认为和谐理论是建立在系统理论与系统分析的框架之上的,其理论的核心基础是,任何系统之间及系统内部的各种要素都是相关的,且存在一种系统目的意义下的和谐机制.1989年,席酉民、汪应洛、李怀祖在《和谐理论》中,对社会经济系统中普遍存在的各种各样负效应,提出了一种降低负效应使系统最有效发展的“和谐发展理论”[3-4].

1999年1月18日,张国庆在知识论坛上发表了《和谐发展初论》,以及随后发表的《论和谐发展》和《再论和谐发展》,从全球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角度,提出了和谐发展理论.2006年,张国庆又从发展学角度,分析了人类社会的显性危机和隐性危机,构建了发展学学科架构,倡导符合和谐发展的生产生活方式.此时的和谐论,已经基本拓展到了广义的生态系统.2012年4月10日,随着张国庆在科学网博客上发表了《生态健康概论》,以及稍后发表的《和谐论概述》《生态论概述》和《生态论与经济生态化研究》,和谐论已经基本融入了广义系统,此时的“和谐”,对广义系统来说,既是系统的最佳状态,也是系统的理想目标,还是系统朝理想目标进化的过程.至此,和谐论已经拓展到了广义的系统,已具理论雏形[5-16].


2002年,刘长明对可持续发展理论进行研究后,认为该理论尚在一定的缺陷,他认为和谐发展是在物种平等的思想指导下,人类自觉吸取大自然的生存和发展智慧,促使生态系统内部进行良性互动、协调共进,从而优化生态系统,使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2005年,刘长明、刘明辉又分别从经济学和政治学角度对和谐理论进行了阐述.2006年,刘明从社会公正角度指出,公正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理所当然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价值,维护公平正义、实现社会公正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2006年,袁吉福从代价论角度分析了和谐发展代价的特点与付出方式,认为社会发展具有不确定性,当代和谐社会的建设更是如此,当代和谐发展也肯定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负面代价,我们能够肯定的只是产生的负面的代价不会危及总体和谐的局面[17-21].

2和谐林业的内涵林业是“人·地”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维护社会、生态系统和谐的主体之一.和谐林业应以“人·地”系统为对象,以“人地共荣”为最高目标,协调人与人、人与环境、陆地生态系统诸因子间的关系.因此,和谐林业的内涵可以理解为:以和谐发展理论为指导,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全社会参与协调社会、生态系统的研究与管理,采用生态化技术,协调人与人、人与环境、陆地生态系统诸因子间关系,倡导生态文化,维护人类心理系统与生理系统健康,实现人类社会与大自然和谐共荣.

3和谐林业研究进展

张国庆分别于1999、2002年发表的《和谐发展初论》与《全民参与,按需育林,和谐发展中国现代林业》,初步从和谐发展的角度探讨了和谐林业定义与发展策略[7-12].随后又在2003年发表的《试论和谐林业》中探讨了和谐林业的内涵.此后,和谐林业的研究进入高峰期,按照中国知网检索,至2012年9月底,重要的有关“和谐林业”研究论文多达57篇,其中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余方银(2004)和张培洁(2006)从林业的经营对象、原则、思路3个方面论述了和谐林业理念;王学兵(2006)从发展学角度提出了和谐林业定义,并根据我国林业现状,提出了我国和谐林业发展策略;万承永、曾德庆、万青(2007)从生态建设、林权改革、城乡统筹、建设平原林业和现代林业角度,分析并提出南昌市创建现代和谐林业事业的建议对策;吴静平(2006)运用和谐林业理论,论述了森林法的作用,指出了我国现行森林法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修改意见;曹文等(2006)从财政政策角度提出了国家应当制定以公共财政为主,全社会多渠道投入支持和谐林业建设的财政政策;张冰新(2008)从社会经济和谐发展与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辩证关系出发,阐明林业可持续发展在社会经济和谐发展中的作用,从宏观、中观与微观层面上探讨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对策;武雷、刘立成(2010)从林业文化角度,提出了我国林业持续和谐发展的对策[22-29].

4我国和谐林业发展对策

(1)林业现代化.我国林业要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是激活行业活力,因而必须打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和原有的思维惯性,进行林业体制改革,从而加速我国林业产业现代化进程.

(2)林业生态化.只有理解和尊重自然规律,将生态学规律融入到人类所特有的活动中去,人类社会才能够和谐发展.林业生态化就是将林业系统内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生态化,按照生态学、社会学规律,发展林业,促进林业系统功能充分发挥,使林业系统发挥其生态化样板作用,促进社会这个大系统生态化进程,从而达到林业与社会和谐的目的.

(3)林业社会化.作为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林业发展必须遵从社会学规律,将林业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融合起来,发挥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才能够促进林业的和谐发展.

5参考文献

[1]康渝生.和谐发展的理论渊源及其在当代的实践[J].学习与探索,2006,162(1):144-147.

[2]李莉.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理论渊源、提出背景与实现途径[D].武汉:湖北大学,2010.

[3]黄丹,席酉民.和谐管理理论基础:和谐的诠释[J].管理工程学报,2001,15(3):69-72.

[4]席酉民,汪应洛,李怀祖.和谐理论[J].系统工程学报,1989,4(2):79-89.

[5]张国庆.和谐论概述[EB/OL].(2012-10-05)[2012-10-07].http://blog.science./home.phpmod等于space&uid等于3344&do等于blog&id等于619388.

[6]张国庆.生态论与经济生态化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10):28-29.

[7]张国庆.和谐发展初论[EB/OL].知识论坛,(1999-01-18)[2012-10-07].http://.tzs./bbs/dispbbs.aspboardID等于5&ID等于1005.

[8]张国庆.论和谐发展[EB/OL].(2000-02-28)[2012-10-07].http://.tzs./bbs/dispbbs.aspboardID等于5&ID等于1299.

[9]张国庆.再论和谐发展[EB/OL].(2001-01-08)[2012-10-07].http://tianzhushan./bbs/dispbbs.aspboardID等于5&ID等于1351.

[10]张国庆.论和谐发展与生态建设[J].安徽农业:学术版,2003(1):69-79.

[11]张国庆.论和谐发展与和谐林业[J].绿色中国:B版,2003(3-4):79-83.

[12]张国庆.全民参与,按需育林,和谐发展中国现代林业[J].安徽农业:学术版,2002(2):163.

[13]张国庆.试论和谐林业[J].世界林业研究,2003,16(6):45-49.

[14]张国庆.生态健康概论[EB/OL].(2012-04-10)[2012-10-07].http://blog.science./home.phpmod等于space&uid等于3344&do等于blog&id等于557531.

和谐理渊源与和谐林业综述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现代农业科技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函授毕业论文、学年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9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15]张国庆.生态健康评价及生态系统管理方法[J].现代农业科技,2012(11):245-246.

[16]张国庆.从林业系统的自组织探讨生态林业的设计[J].华东森林经理,1990,4(3):37-41.

[17]刘长明.发展的革命——从可持续发展到和谐发展[J].济南大学学报,2002,12(1):5-14.

[18]刘长明.和谐文明论纲[J].学术界,2005(1):79-105.

[19]袁吉福.从代价论视角看和谐发展之代价[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112-115.

[20]刘明辉.试论政治和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9):43-46.

[21]刘明.论社会公正与社会和谐[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32-35.

[22]余方银.试论和谐发展与现代林业[J].安徽农业,2004(5):37.

[23]张培洁.浅议现代林业的和谐发展[J].辽宁林业科技,2006(6):42-43.

[24]王学兵.论中国和谐林业建设[J].现代农业科技,2006(11):59-60.

[25]万承永,曾德庆,万青.创建城市现代和谐林业的思考[J].林业建设,2007(5):41-43.

[26]吴静平.从和谐林业理论探讨我国森林法律体系建设[J].现代农业科技,2006(12):61-62.

[27]曹文,陈建成.构建和谐林业的财政政策取向[J].山东经济,2006,136(5):74-77.

[28]张冰新.和谐社会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3):75-77.

[29]武雷,刘立成.论和谐的林业文化[J].商业经济,2010,350(5):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