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呼唤启蒙先生

点赞:32895 浏览:15530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0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最好的学校绝不是设施一流的学校,而是教师一流的学校.”

9月是孩子们入学的时候,央视主持人张泉灵刚参加完儿子的入学家长会,她听到校长演讲中日学校怎样考“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考题是:甲午海战是哪年发生的?历史意义是什么?然后老师会总结5点,让学生背熟,少答一点扣分.日本则会考学生:了解了甲午海战的历史之后,你认为日中之间还会有战争吗?谁会赢?你为什么做这样的判断?

“是啊,这样下去谁会赢?”张泉灵在微博上感慨道.

老师等于考试机器上的螺丝钉?

最近出版界涌起一股“民国老课本热”,尤其是1932年的8册版《开明国语课本》,其影印本多次卖断了货.这部教材由叶圣陶编写课文,画家丰子恺绘制插图,全书清新质朴,简洁实用,毫不陈腐.当时的钱穆、夏丐尊、朱自清、叶圣陶等知名大家都曾入中学任教,佳话颇多,一个年级的学科组就能强过现在的一所大学.

可我们今天的老师,论学养论人格魅力,有几人能担得起“启蒙先生”这四个字?他们只是枯燥的国家考试机器上的螺丝钉,不关心学生如何做人,只关心他们的分数.

诗人于坚有一天送孩子去上学,下雨天路滑,到校门口时考试铃声响了,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往里挤,生怕迟到.有个女生滑倒了,于坚吃惊地看到——学生们没有一个人去扶她,女生自己挣扎着爬起来.他不由慨叹道:“现在的学校到底教了些什么?”

素质教育呼唤启蒙先生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应试教育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硕士学位论文、在职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3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2012年4月份,江苏启东市一所中学的一名学生被安排在升国旗仪式中发言,可他却把此前由老师“把关”过的演讲稿“偷梁换柱”,临时发表了一番火力十足的教育批判.

“根据调查,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世界第一,创造能力世界倒数第一等没有一个诺贝尔奖是接受中国教育而获得的.”全校师生猝不及防地怔在那里,连话筒的电也忘了切断.没想到越往后尺度越大:“我们感觉不到老师的伟大,他们为了升学率,不断逼我们,要么补课,要么是布置做不完的作业等他们关注我们只是为了升学率.难怪有调查显示,90%的学生毕业后不回母校看老师,一点感情都没有!尊敬的老师们,这是你们想要的吗?”

时代呼唤好的启蒙老师

那么好的启蒙老师应该是什么样的?难道铁青着脸维护师道尊严,并把答题技巧奉为尚方宝剑才是唯一标准?多元化的冲击正在瓦解这块铁板.更具创新力、亲和力,更富有人文精神和创新精神的“麻辣老师”们正逐渐成为中国教育界的一道新景观.

无论是著书炮轰语文教育的蔡朝阳,还是抱着蟒蛇上课的美术老师邹华章;无论是嬉笑怒骂的袁鹏飞,还是旁征博引的纪连海,他们都不拘于通常的教程设置,而是奇思妙想,发散开来,使得原本枯燥的课堂妙趣横生.

其实他们的思路很简单,那就是提供更多的趣味和自由.老前辈陶行知针对这个教育理念,曾做过一次演讲.他拎一只大口袋上台,众人皆以为里面装的是要分发的材料,却不料他从中掏出一只公鸡和一把米.他强按住鸡头命其吃米,结果公鸡拼命挣扎,一粒米也不肯吃.后来他松开手,重获自由的公鸡却踱步自行啄食起来.听众一头雾水之际,陶行知解释道:“教育就如喂鸡,如果让学生多发挥主观能动性,那么效果一定会好得多.”

当年教中学的朱自清也与学生亲切互动,授课极受欢迎.当时有个学生写了一篇作文《可笑的朱先生》,里面写道:“他是一个肥而且矮的先生等最可笑的,就是他每次退课的时候,总是煞有介事似的从讲台上大踏步地跨下去,走路也很有点滑稽的态度.”朱自清不仅不生气,反而当众朗读,赞赏其文读后如见其人.而他自己平时一旦有新的创作,也会与学生一同分享.俞平伯在春晖中学旁听了朱自清的一堂国文课,认为“学生颇有自动的意味”,甚至超过大学生.

因此,做一名解放学生天性的启蒙先生,恰恰是回归了教育最初的理念.在中国山村支教十余年的德国教师卢安克特别注重启发教学,他主张把中国画、手工课等融入到日常教学中来.2003年,小学里喜欢戏水的学生纷纷提议想建一个游泳池,卢安克就让学生自行考察,然后一起讨论设计.动工的时候很多家长前来帮忙,学生便只能乖乖地束手待在一旁.卢安克便打发走家长,让孩子自己来做剩下的工作.游泳池顺利建成,有人对卢安克的教育理念赞叹不已:“我们是想着怎么快点做好,他是想着孩子们的感受.”


大胆的教学试验同样可以在城市学校展开.复旦附中的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就曾高调宣称“决心做当今语文教学的‘叛徒’”.像民国时的前辈们一样,他也采用自主教材——老庄、蒙田、茨威格等皆选入其中.他还开办各种名人讲座,带着学生逛书店、看话剧,甚至浩浩荡荡地组织“文化游学”,游山玩水.“看到景点讲景点,看到匾额讲匾额,看到碑文讲碑文,看到碑上有错别字我们就指出来.”到后来,不带标点的文言碑文,学生自己就能读下来.除了学校大考,语文课再也没有考试和卷子,每周倒是增加了阅读和绘画、篆刻时间.有人批评他的教学如“放羊”.他说“放羊”有何不好?如果是放到水泥地上,那羊只能饿死;但如果领到水草丰茂处,羊自会吃得肥肥的.

何时能解钱学森之问?

像黄玉峰这样秉承民国遗风的启蒙先生逆流出现在现行教育体制中时,难免会引得世人大哗,自然会招致校方、家长甚至学生的质疑.而针对整个社会最关心的考试问题,黄玉峰的理念十分新颖:“不以应试教育对应试,而以素质教育对应试.只要学生的素质真正提高了,他们对付考试的能力也不会差.”事实证明,他的学生在传统的升学平台上同样展示出了惊人的“战斗力”.在“麻辣”有时因过于叛逆而沦为展示的噱头时,他的尝试无疑理性而沉稳,提供了一条可以效仿与深入拓展的道路.

而这样的路至今仍少有人走过.钱学森晚年曾发出这样震撼人心的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像李约瑟难题一样,这个尴尬的问题由上而下困扰国人多年.然而始终有很多人不明白,在功利主义盛行的氛围中,校舍与硬件设备再好,“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应试教育照样会将中国的孩子撂倒在起跑线上.最好的学校绝不是设施一流的学校,而是教师一流的学校.那些我们称之为“灵魂工程师”的启蒙先生学养几何、魅力几分,能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与我们相遇,才是真正为个人与社会埋下的最大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