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顶岗实习质量管理模式的

点赞:3749 浏览:1043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顶岗实习是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在分析了当前顶岗实习管理问题的基础上,对“政府参与”的顶岗实习管理模式进行探索和实践,形成了政府参与、学校、企业三方共管的顶岗实习管理模式,进一步完善顶岗实习工作流程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关 键 词 顶岗实习 管理模式 政府参与

中图分类号:G47文献标识码:A

2006年教育部提出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①2009年3月,《关于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促进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的通知》,②充分强调了顶岗实习是高职学生培养过程的重要环节.在此背景下,各高职院校对顶岗实习管理模式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学校、企业“双线并行”管理模式、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开发了“顶岗实习监控管理系统”、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执行“三点一线” 管理模式、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四定一保”管理等.但各院校运行情况不一,质量也大不相同.

1 顶岗实习管理存在的问题

虽然各高职院校为提高顶岗实习质量,均采取了一些措施,但从实施与管理过程来看,仍然存在诸多问题.③

1.1 实习内容与学生专业对口率较低

顶岗实习的目的是通过在实际岗位上的锻炼,使学生不仅可以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实践动手能力;还可以使学生从真实生产场景的锻炼获得职业体验,提高基本职业素养,并最终实现顺利就业.而由于实习单位由学校安排、校外实习基地缺少、企业技术保密等原因扎堆实习,使得学生不能在对口专业岗位上实习,难以实现顶岗实习预期目的.

1.2 管理难度大,顶岗实习效果难以保证

顶岗实习单位分散性大,学生的流动性大,实习过程中主要靠学生自动联系指导老师,导致实习常常处于失控和半失控状态,而且实习单位和岗位不一定符合顶岗实习大纲的要求,导致管理成本和难度增加.造成这种状态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指导教师数量、经费和时间有限,导致其没有特殊情况不会主动和实习学生联系.二是学生经常更换单位和手机,如果学生不及时主动联系教师,教师很难找到学生.三是教师为了让学生抓紧实习,也会对这部分学生存在迁就心理,降低实习的要求.这些都将会导致学生的专业实习处于失控状态.

1.3 顶岗实习期间部分学生频繁跳槽

因以下几方面原因:(1)学生不适应新环境新的生活,缺乏及时疏导,形成心理影响;(2)与企业职工人际关系不协调,产生孤独感;(3)劳资关系不稳定,待遇低、劳动强度大、日工作时间长,双方满意度不同;(4)企业位置偏僻,生活设施不配套,日常生活不便等,导致部分学生的频繁跳槽,既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和学生的发展,也不利于学校对顶岗学生的管理.

1.4 学生在岗利益得不到保证

目前顶岗实习普遍现状是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共同参与完成,学校和企业是管理方.而在企业与学生之间发生劳动纠纷时,如拖欠学生工资、强制节检测日加班、延长工作时间及降低劳动报酬等,而学生作为弱势方通常不能得到及时、满意的答复.学校由于不是企业的管理方,只能与企业进行协调,不能强制企业改变不合理的用工制度.因此,部分顶岗学生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的保证.

2 政府参与、学校、企业三方共管的管理模式

我们在借鉴其他院校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对“政府参与、学校、企业三方共管”的顶岗实习管理模式进行了探索和实践,通过合作使海门沿江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以下简称管委会)参与到我校顶岗实习的组织与实施过程中,形成“政府参与”的顶岗实习管理模式,对顶岗实习的质量进行全过程的管理.

2.1 利用政府桥梁,形成三方共管体系

新形势下,政府既是企业的管理者,熟悉各家企业的情况,又是企业的怎么写作者,为企业解决招工难的实际困难.管委会为学校和企业合作搭建平台,有效实现企业与学校的信息沟通,使学校有稳定实习和就业基地,并监督、管理企业的用工情况.学校对顶岗实习教学负责学生的思想教育、岗前动员和培训、实习方案设计等工作.企业负责企业文化和安全教育、实习岗位设计和轮换、考勤、考评等.管委会、学校、企业分工合作,共同负责顶岗实习的组织、管理和实施,形成三方共管的管理体系.

2.2 规范企业行为,为学生提供保障

通过对顶岗实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在现阶段经济发展形势下,我们认为顶岗实习管理模式需要向“政府积极参与”的模式转变,政府在学校与企业之间发挥桥梁作用,协调学校、学生和企业的关系,提供法律与政策支持.政府可以规范企业用工制度,如实践中“管委会”规定学生在企业的实习期为3~6个月,企业不得延长实习期;规定实习期最低工资;管委会劳动部门直接对违规用工企业进行处罚等,规避拖欠工资、延长日工作时间、降低待遇低及增加劳动强度大等问题.管委会还配有专门人员负责监督园区内生产厂家的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学生的权益.

2.3 实习企业集中,便于学生管理

开发区现有生物、制药、化工及其他企业100多家,吸引了众多毕业生前往就业.为了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目前园区定期派专职管理人员到各企业了解学生的实习状况,并反馈给学校.

此外,园区充分利用学校的科研力量,帮助企业解决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这样我们顶岗实习指导教师经常到企业生产一线,一方面解决企业的问题,促进了产学研的发展,另一方面可以经常与学生见面,对学生进行指导,保证了顶岗实习的质量.同时发挥人性化管理,考虑到开发区远离市区,在开发区的生活区建造了设施齐全的大学生宿舍楼,由厂方提供相应的活动设施.为了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还拨出专款,组织园区内的学生举行各种比赛,如卡拉OK大赛、篮球赛、象棋等文体娱乐活动.这些人性化管理措施使得学生能够安心在企业工作.3 顶岗实习的组织与实施

完善的顶岗实习工作流程,分为四个阶段.④

3.1 协议签署阶段

管委会组织园区的企业到学校举办专场招聘会,学校与管委会、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作为校企合作长期发展的指导文件;学生与企业进行双向选择,签订就业协议,明确双方的责任与义务.

3.2 准备阶段

首先,由学校领导、管委会专职人员、企业管理人员、指导老师、学生工作负责人和学生代表成立顶岗实习领导小组,召开顶岗实习动员大会,介绍实习的总体安排,让学生了解实习的全过程,正确认识项目教学的真正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其次,学校和企业以提高学生技能与素质为目标,制定各专业实践教学标准,设计和落实顶岗实习任务.最后,在学生了解相关安全管理规定的基础上,学生向学校报批离校实习,并告知家长学生的实习地点.

3.3 实施阶段

学生到岗后,政府劳动部门与企业对学生进行岗前培训和安全教育.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指导老师可利用通信、网络或现场指导等多种方式,加强对学生的教学指导,为学生辅导答疑,对顶岗实习过程实行远程管控.企业指导老师根据专业教学目标与课程教学标准,对学生进行现场指导,并及时通过在线顶岗实习管理平台与学校指导老师沟通.管委会相关部门派出人员适时到企业检查学生的实习、工作情况,通过校园顶岗实习管理平台及时反馈到学校,实现真正的在线控制,避免“放羊现象”.学生与企业发生纠纷时,学生既可以向学校反映,也可以到管委会劳动部门申述,由管委会劳动部门同学校、企业共同处理,保证学生的合法权益.

3.4 考核阶段

对顶岗实习进行考核评价的主体是管委会、学校、企业三方,共同参与评价标准的制定与评价.顶岗实习考核由平时工作表现(不仅有企业的评语,而且有管委会的评语)、企业考核、实习报告、实习答辩表现四部分综合组成.由管委会管理人员、企业领导、专业教师组成顶岗答辩小组,通过答辩形式考察学生顶岗实习质量.将顶岗实习的工作表现、技能考核、实习报告以及答辩表现综合考虑,评定学生实习成绩,给出顶岗实习鉴定,三方共同签发的《顶岗实习证书》,从而保证评价与考核的科学性,达到通过顶岗实习提高学生技能及综合素质的目的.

高职顶岗实习质量管理模式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顶岗实习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专升本毕业论文、自考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0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4 效果分析

(1)通过数年的实践,“政府参与”顶岗实习管理的模式不仅有效地稳定了我校的实习场所,而且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综合素质,提升了创新能力,养成了严谨、勤奋务实的工作作风,提高职业道德修养,实现了自我提高.近三年,我校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都达到99.8%.

(2)充分发挥了政府的“桥梁”和管理作用.通过政府的参与,有效地建立了学校与企业的沟通渠道,促进了校企合作,保证了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的合法权益,有效地降低了学生的跳槽率.如2010年学生反映某企业没有及时履行协议,管委会劳动部门立即介入,纠正企业的错误,保证了学生的权益,稳定了学生的情绪.同时由管委会、学校组织学生座谈,了解学生的工作、实习情况,管委会实现了有效人事管理,进行园区内人才流动.

(3)创新了顶岗实习管理制度.“政府参与”顶岗实习管理模式,充分体现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实现了三方共管,有效地提高了顶岗实习质量.

注释

①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2006.

② 教育部.关于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促进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的通知[Z].教高[2009]3号.2009.

③ 蔡凤,解彦刚,何晓春.“政府参与”下提高高职顶岗实习质量的探索[J].科教导刊,2011(2):68,70.

④ 俞校明,张红.高职生顶岗实习过程设计与质量控制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9(29):66-6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