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实践与

点赞:10005 浏览:3660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本文介绍了河海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最近十多年来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毕业设计等方面的改革过程及改革成效、经验与体会,对相关专业教学改革具有参考借鉴价值.

关 键 词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教学改革 培养方案 课程建设 毕业设计

河海大学(原华东水利学院)于1954年创办了我国第一个水文本科专业——陆地水文专业,1993年更名为水文及水资源利用专业,1998年教育部专业目录修订为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该专业分别于2006年、2007年和2012年被遴选为江苏省品牌专业、首批国家特色专业和江苏省“十二五”重点建设专业类(水利类)核心专业;2007年在全国第一个通过教育部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08年该专业核心课程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2011年该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江苏省科教系统“工人先锋号”.自2005年以来,该专业建成了一批国家精品课程、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和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获得了多项国家级和省级教学成果奖,作为主任单位成功获批建设国家水利工程、水利学科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这些专业建设成效的取得,除了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作为基础外,更与最近十多年进行的大量改革创新和集体的艰苦努力分不开.本文简要介绍该专业团队自1998年以来的教学改革实践与思考,以期为相关专业同仁提供参考借鉴.

1 专业教学改革过程回顾

1.1 培养方案改革过程

上世纪末至今,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经历了四个不同阶段,各有侧重点,逐步推进,其目的在于更好地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素质高、能力强的高级专门人才.

1.1.1 1998-1999年实现人才培养内涵重大转变的改革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为兴水利除水害而修建了大量水利工程,以水文测验、水文预报和水文水利计算即“测、报、算”为核心的工程水文得到长足发展,相应地形成了河海大学以工程水文为核心的陆地水文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之后30多年间基本保持该格局的教学计划,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优秀陆地水文专业人才.但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仍然以工程水文学为主要内容进行人才培养,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学科发展趋势和经济建设需求.主要原因可归纳为两个方面:(1)从怎么写作于经济社会的角度看,水文学已经在工程水文学基础上,形成了水资源水文学、环境水文学等方向;从交叉学科或研究方法的角度看,水文学已经在水文统计学、动力水文学、实验水文学的基础上,发展出随机水文学、数字水文学、同位素水文学等方向.(2)面对日益加剧的水资源紧缺和水环境污染问题,社会对水文专业人才在知识、素质和能力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当时的教学计划仍集中在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管理、运行及水灾害防治等技术领域,水资源、水环境等方面的教学内容严重不足,不能适应水文学科发展和经济社会需求,以致出现了学生就业困难、学习积极性不高等现象,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

在这种背景下,1998年前后,该专业团队在分析水文学及水资源学科的性质、地位和发展轨迹,对比国内外相同专业的教学模式、开展毕业生质量以及深入研讨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对人才培养内涵和模式进行大胆改造,较大幅度地压缩工程水文类课程,增加反映新学科方向和新技术的水资源评价与管理、水环境保护、3S技术及应用等必修课程,并配套相应的课程设计和课程实习.此次培养方案修订使该专业成功地实现了由工程水文为主向工程水文、水资源和水环境并重的重大拓展,呼应了新时期国家治水新思路,比2009年水利部提出“大水文”理念早出十多年,具有前瞻性,为毕业生适应社会需求奠定了良好基础.

1.1.2 2002-2003年科学整合衔接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的改革

国外大学一般不在本科阶段设立水文水资源专业,而是在研究生阶段设立,其生源多为来自土木与环境工程、水利工程、地理学和地质学等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我国水文水资源专业高等教育存在本科、硕士和博士三个层次,使学生有足够长的时间学习专业知识,但也容易出现不同层次教学内容重复、有些应该选学的知识点却未能进课程等问题.从管理体制上看,本科生培养方案、研究生培养方案分别由教务处、研究生院两个部门牵头,分管本科教学和分管研究生教学的院系负责人组织有关教师分别制定.不同教学人员在不同时期制定、修订各自的培养方案,相互之间往往缺乏沟通,从课程体系到教学内容重复现象较为严重.

针对上述问题,2002-2003年,该专业团队进一步完善1998年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本科生与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同时修订,科学整合衔接不同层次学生的课程体系,重新编制课程教学大纲,尽量减少重复内容.同时根据学科发展动态和社会需求继续充实专业内涵,增加了水生态和反映学科研究进展等方面的课程.

经过前两个阶段的改革实践,该专业团队完成的《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教改成果分别于2004年和2005年获得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和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1.1.3 2007-2008年体现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改革

针对本科毕业生中继续深造率较高、国家对创新型拔尖水文人才需求尤为迫切的状况,在2003年人才培养方案基础上,该专业团队于2007-2008年首次构建了多模式的人才培养体系,除了普通班外,还遴选优秀学生入学河海大学大禹学院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对普通班学生,根据他们毕业后读研与就业两种类型分别制定不同的选修课程模块,给学生更多自主选择的机会;对大禹班学生实施本、硕连读,在土木水利背景下拓宽专业基础,一对一配备专业导师,加强创新能力和国际交流合作能力培养.

1.1.4 2011-2012年推进国际化、个性化人才培养的改革

2011-2012年,该专业团队进一步探讨和推进国际化、多样化、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包括建立与培养方案相应的核心课程体系,开设全英语课程和新生研讨课,设置个性化课程,加大学生自主选择空间以激发学习兴趣,并优化培养方案中的进程安排等.1.2 课程建设与改革过程

河海大学1954年开办陆地水文专业以来,其教学水平和教材质量在全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国际上也具有重要影响.但到了上世纪90年代后期,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标志性成果较少,没有国家精品课程,部分教材更新速度和教学手段现代化建设速度缓慢等问题日渐凸显.

为此,2000年前后,该专业团队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和资助教师加强重点课程建设.一是选择具有国际视野、学术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授担任课程负责人,组织课程梯队开展教材编写、课件制作、课程网站建设、教学方法研讨等活动,成效显著.“工程水文学”、“水文统计”分别于2006年、2007年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水文学原理》、《水文预报》、《工程水文学》2005年、2007年和2011年被评为江苏省高等学校精品教材;《工程水文学课件》、《水文学原理课件》、《水文预报课件》、《河流动力学课件》、《计算水力学课件》先后获得江苏省优秀课件奖和教育部全国优秀教学课件奖.二是为提高毕业生的国际视野和国际就业或深造能力,在2003年培养方案中增设了多门双语课程,通过引进国外留学博士、安排教师出国进修交流等途径提高团队外语授课水平.“水信息采集与处理”、“地下水水文学”分别于2009年、2010年被遴选为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水资源与现代水利”入选2012年第一批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计划,已于2012年9月29日在“爱课程网”正式上线,得到广大受众的欢迎与好评,这是水利类领域第一门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

河海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实践与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水文学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学位论文、自考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6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1.3 毕业设计改革过程

该专业学生毕业设计大多采用分散指导的方式.过去存在选题任意性大,设计内容深度因人而异,过程管理薄弱等不足.在毕业设计质量控制与优劣评价方面也缺少切实有效的手段.

针对这种情况,1998年开始,该专业团队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毕业设计教改探索.在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资助下出版《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指南》,规范了毕业设计过程管理;在学校经费资助下编制了《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怎么写作质量保证体系》,研发了学校首个“水文专业毕业设计管理空间信息支持系统”,并撰写了多篇探讨提高学生毕业设计质量的论文,提出了鼓励优秀学生早期介入教师科研项目作为毕业设计内容,鼓励生产科研单位与学校联合指导毕业设计等建议,这些成果和措施对规范毕业设计教学活动、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2004年,《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与实践》获得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在近年江苏省本科毕业设计评选中,该专业获优秀毕业设计4篇(其中一等奖1篇)和优秀本科毕业设计团队2支.

2 专业教学改革的经验与体会

河海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历史悠久,在新的历史时期注重与时俱进,大胆改革创新,长期以来专业排名一直位居全国第一,是全国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或组长)单位,主持编制了教育部实施的《全国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规范》和《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认证补充标准》,在全国该专业建设和改革中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我们在专业改革中的体会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一个专业要长期在国内保持领先地位并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树立先进理念、深化专业改革是前提.专业教学改革内容多、涉及面广、难度大,应先进行顶层设计,分步实施,而且要善于抓住突破口.

(2)要组织教师积极申报各级各类教学改革项目.首先,撰写项目申请书的过程,就是分析现状,确立教改目标和规划教改内容的过程;第二,立项成功后可以获得相应资助支持开展教改活动;第三,立项项目运作期间进行的检查和验收环节,对教学改革既是压力也是动力;第四,入选国家级和省级教改项目有助于提升教改成果水平,扩大专业影响力.教改项目一般拟先申请校级为主,俟积累相当基础后,再申报省级或国家级项目较易获批.

(3)要在国内外广泛调研基础上,针对国际发展新动向和行业发展新需求,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改革要有前瞻性、先进性和科学性.

(4)要做好教师思想工作,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积极支持配合专业改革.专业改革可能一时影响到教师的切身利益,如删减教师熟悉的课程内容,增设反映学科发展新方向的课程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影响其工作量达标等.但教学内容吐故纳新是必须的和必然的,不应该为了迁就教师完成工作量而缩手缩脚,或设置一些不太合适的课程.

(5)要鼓励专业教师开展重大基础和应用型学术研究,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大力提高教师队伍国际化视野和科技能力与水平.这是提升教学团队实力的重要举措.

(6)要充分发挥国家级学科平台在本科教学中的作用,通过科研实验资源向学生开放、学术带头人积极参与本科教学过程等措施,努力实现科研成果及时进课堂,科技反哺本科教学.

(7)要充分利用校友资源,发挥校友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如在校友工作单位设立实践教学和就业基地、聘请校友参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指导学生等.

(8)专业改革成功最根本的要素之一,是一个专业需要有几位特别肯干(舍得牺牲个人利益)和能干的“铁杆”教学改革者.同时,教学改革需要锲而不舍、厚积薄发,经过较长时间实践积累才有可能取得成效,不能急于求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