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信封格式书写差异的再

点赞:15817 浏览:6981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1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中英文信封书写格式不同与英语和汉语语法习惯的不同有直接关系,也与中国和英美不同的邮政历史有关.另外,现代信封书写格局的确定还与邮政系统的现代化和自动化要求有关.

关 键 词 信封书写 邮政历史 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H315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中英文信封书写格式有很大的差异.中文信封先写收信人地址,从国家、省、市、城区、街道、门牌号,最后才写收信的人的姓名.而英文信封先写收信的人,然后才是门牌号、街道、城区、市、省、国家.两种信封写法前后顺序刚好相反.有学者认为这种格局反映了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国人考虑问题习惯于从大到小,由远及近,而西方人则反之;正是这种思维的差异导致了中西方信封书写上的不同格局.(张业菊,2006)笔者对这种文化角度的解释不能认同.特从英汉语言角度和中西邮政史角度提出不同的看法,以活跃学坛.

1 英汉语言习惯

英汉信封书写格式的不同并不是由所谓“中国人考虑问题是从大到小,由远及近;而西方人考虑问题是从小到大,由近到远”的思维模式不同引起的.因为这种思维模式二元对立的命题很难成立.在现实中,中国人考虑问题从小到大,由近及远的例子俯拾即是.反之亦然,西方人也不尽是思考问题从小到大,从近到远.那么,中西方信封格式为何有这种差异呢,笔者认为这应从英汉两种语言的语法特点的层面做出解释.

汉语和英语在书写中最大的不同在于修饰语位置的不同.这种差异,反映在信封的书写上,就形成了在英汉信封书写格局的不同.在英语里,短小的修饰语一般放在被修饰名词的前面.如:President Barack Obama. 但是,如果修饰成分稍长,则往往采用所有格,同位语或定语从句的形式,将修饰部分后置.比如,英语常用of构成表示无生命的名词的所有格,其词序和汉语习惯正相反.如:the gate of our school, 或the windows of the house.其中被修饰的在前,修饰语在后.在某些固定搭配中,形容词作定语也常常后置,比如:“Secretary General(秘书长,总干事)”. 英语表示“坐在我身旁的姑娘是我表妹”这句话,将姑娘一词放在前边,然后具体说明是怎样的姑娘,形成“The girl sitting by my side is my cousin.”这样的句式.英语 “The young man has read all kinds of books,ancient and modern,Chinese and foreign.”这句话中,古、今、中、外用来修饰“书”时都放在所修饰语之后. 此外,还常用which 引导的定语从句后置来修饰或定义名词事物.“这是要搬进城里的一家人”这句汉语,在英语可以这样表达:“This is the family which is planning to move to the city.” 英语修饰语后置是英语不同于汉语的一大特色.只要有需要界定的词汇,概念,事物出现,都可以把修饰语放在后边.这种特色使得英语在表达上较之汉语有一定的优势.一句话出来能够边写,边思考,边修饰.这样句子可以写的很长,甚至一直写下去.在汉语里,古汉语中有些定语后置的情况,现代汉语一般都将修饰语放置在所修饰名词之前.因此在写作上,下笔前头脑中要对词汇进行更多的排序,然后下笔.如果修饰语与被修饰事物之间只是两个词汇,这种排序并不费劲,但是在修饰语多的情况下,排序绝对成了必要.比如,要对“菩萨”一词进行修饰,要给他加一些头衔.汉语的正常语序是“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又如,明代正德皇帝好武,将国家大事视为儿戏, 自封为“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兵官太师镇国公朱寿”.以上英汉举例,说明了英汉两种语言的修饰语和被修饰语之间的语序关系特点.

写信封地址无论中西其实本不存在思维上“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的思维方式问题.中西方信封写法的差异其实源于两种语言语序习惯的不同.设令中西二人同写两信,而信封封面上只能写一个字或词.那么这个字或词肯定都是收信人的名字.此时,无论中西方,思维中心肯定都是那个收件人.实际情况正是如此.我们看到的一些中外私递的旧信封,封面上就都只有名字.这种情况说明,书写信封时,无论中外,大家都是想着收件人. 但是当收信人的名字和地址同时出现在信封上时,就出现了差别.这个差别是语言语法上的差别引起的.西方人在表示曼哈顿的约翰时,一般会使用所有格标志 of 联结二者,表示所属.因而会写成“John of Manhattan” 如果,加上城市名则成了“John of Manhattan (of) New York ”很明显,这种看起来从小到大的排序,实在是取决于语法规则. 而中国人处理地名和人名同时出现时,会写绍兴鲁迅.这也是固定的语言习惯.因此,西方信封上书写格式可以理解为: Name(of) House name(of) Street name(of) City name(of) State name(of) Country. 在这个书写格式里,邻近的名词之间是所属关系,但在信封上表示时,为了节省空间,通常去掉了所有格的标志符号 “ of ”.

2 文化与历史

中西方的邮政发展历史上一些文化因素曾促成信封书写格局的形成.就中国信封书写来看,它的确给人以特别重视地址的印象.这种情况的形成可以从下面的情况得到解释.中国早在秦汉时期就建立了统一的驿递制度和地名体系.其时,中国幅员辽阔,控制地域覆盖36郡,后又增至46郡,郡下又有乡里组织,形成数以万计的地名.可以想象,不论公函私信,在这么大的版图中传递,正确的地名地址书写是何等的重要啊.虽然,秦汉时期还没有现代信封,但不管公私信件用什么样的信函传递,地名是非写清楚不可的.

相比之下,英国 17世纪才有了控制的邮路建设,而范围不出英伦诸岛.美国在18世纪后期才开始了东海岸的邮路的使用(Day, 2007).不管是英国或是美国,邮递机构在早期都不开展投递业务,邮件只在邮局之间传递,再由收件人前往邮局查看领取.因此,对于早期的西方民众来说,通信的具体街道地址意义不大,而收信人的名字则较为重要.因而有了中国人重地址,西洋人重名字的表面现象.无论中西方,信件封面上的地址姓名都有个从简单随意到复杂规范的书写演变过程.这个演变过程与邮政发展的历史息息相关.首先,制作信封材料的对信封封面的写法有影响,但这种影响与书写顺序无关,而与信封地址书写详略有系.英国和美国早期写信并不使用信封,主要原因是纸张昂贵.人们通常只是写完信后,把信纸折叠起来进行蜡封,利用背面的空白来书写邮寄对方的信息.邮资以邮递的距离和信件的重量来计算.因此,为节省费用,信件尽量少用纸. 1775年,美国建国之初的政治家萨缪尔·亚当(Samuel Adams)从波士顿向费城发了一封信,为22美分.这封信就没有信封,由一页信纸折叠而成.因为此时使用信封,意味着多付一页纸的邮费,当时只有极少数富人能够支付的起.信封的使用当在1838年前后,当时,英国曾进行过信封设计大赛.有一种“Mulready”信封曾赢得过奖.这种“四角折叠,会于中心,然后蜡封的新式信封”是现代信封的原始样式.其时,英国邮政当局,决定生产邮资付纥信封,通过邮局发售.当时虽然是一种创新,但是,也获得不少民众批评.一般英国民众认为这种发明史愚蠢的.美国历史记载,1843年 皮埃森先生曾在自己的作坊里,用带刀模具切纸,进行手工信封制作.不久,各种信封制作机相继发明,终于使信封的下跌,大大促进了人们使用信封的习惯.当然,从简单的信纸背面书写,到信封封面书写是个不小的飞跃.在这一转变中,信封的书写有了较大的空间.(Benjamin, 2002)

其次,对信封书写习惯影响最大的应该属住址投递制度的改变.1863年以前,付费信函邮递都是邮局之间进行,民众到邮局取信件.在这种情况下,信封的门牌,街道地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落地邮局信息.而邮局信息也常常只是个邮局的代号.因此,信封上可以不写对方具体地址,而只写对方邮局编号.1863以后,美国推行城市住址免费投递制度,对信封的街道,门牌的细节提出了要求.到 1880年 美国有 104个城市实行免费投递,到1900年则升到 796个城市. 1896年,乡村也开始实行住址投递,先在西佛吉尼亚的三个邮局试行,当时覆盖29各州的44条邮路.到1902年,乡村住址投递遂成定局.到了1930年城市乡村到处都有了“方便的路边信箱.”(Benjamin, 2002)

此外,邮递的下降对信封的使用有积极意义.西方邮政部门在19世纪中期曾努力降低邮寄费用.1845年前 高昂的邮费抑制着一般的通信使用信封.以美国为例,1799-1815美国东部邮路上报纸的邮费为2美分以下,而信件的邮寄却按邮程远近每页信纸在6~25美分之间.邮资的多少和信件的大小,重量和邮寄距离都有关系.1840,年从巴尔的摩到纽约的一封信邮资为18.5美分.其时,一个劳动力的日收入为 72美分,一封信占去日薪的4分之一.美国 1845年国会立法大大降低了通信费用.由过去五等距离计算变为两等距离计算.巴尔的摩到纽约的邮资降至 5 分.1863年,又有降低,距离因素取消,统一按重量收费.信封的机器制作,邮寄费用的降低和住址投递的实行鼓励了人们使用信封,并且将信封的地址延至街道和门牌.(John, 2008)

总之,信封的书写格局的形成和邮政历史发展事件关系密切,却与思维方式很难挂上钩.

3 技术与教育

中国人和西方人书写信封的格式的形成,还可归因于现代邮政体系的暗示、引导和规范.现代邮寄制度产生以前,人们在信封上或多或少可以看到写信人个体意志的表现,个性化的信封时有所见.比如,宋代进士李逊一时遭难,寄了个空信封,委托名士刘元普照顾家人,信封上写:“辱弟李逊书呈洛阳恩兄刘元普亲拆.”刘元普本不认识李逊,接到空信封后,揣摩再三,有所领悟,于是承担起照顾李逊家人的责任.又比如,从民国期间的私人信件上看,地址和人名是写给不同的人看的.其中地址是给邮差看的,而名字则是给收信人看的.不少信封上写着:捎,交,面交,烦致,烦交,拜托等字样,且信封没有邮戳,说明信件是通过私人或信使等传递.这样的信件往往能看到保留的个性文化痕迹.

清代和民国时期,我国民众识字率低,有一种代人写信的职业.这些专业写信人对信封的书写极为讲究.这时期的信封,有时双面书写.根据书信人与收信人之间的地位不同,需要用不同等级的敬语或谦语.于是信封写得文雅古朴,成为信封史上的佳话.西方信封早期也能见到代表个人意志的文化痕迹.比如火漆封印的使用,欧洲就很有讲究.棕色漆为赴宴请贴,红色漆为文件,白色漆为婚嫁喜庆,黑色漆为丧事讣讯等.


自从现代邮政业务展开以来,无论中西(下转第253页)(上接第242页)方,都出现一个趋势,即写信人对如何写信封的主观意志体现的越来越少,而邮政系统为实现现代标准化怎么写作,越来越多地干预信封的书写格式.为了以最有效的方式处理和投递邮件,现代欧美国家邮政机构都规定了信件地址书写标准要求民众遵守.

邮政机构推行标准化信封书写的措施之一是利用信封上的提示文字指导信封书写.写信人地址写在何处,收信人地址写在何处,一一均有注明.其次,利用出版物进行宣传.各国邮政部门都在邮局里张贴或悬挂信封书写标准提示.这种做法逐渐统一了人们书写信封的格式.不仅如此,英语国家邮政机构重视邮政知识的普及,并且非常重视对民众和儿童的邮政知识教育,以致小学生都要学习信封书写方法(Aibel-weiss, 1994).

此外,各国邮政部门,一直致力于邮政信件分拣机械化,信件电脑识别和邮政智能化.对信封格式的书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加拿大邮政机构希望书写信封时不使用标点符号,包括缩写语后边的逗号.在表示乡村道路(RD)和郊区怎么写作缩写(SS)语前,不使用数码符号# ,只用空格隔开等等.信封封面的每一个字母都提倡大写,包括回信地址.最后形成这样的格式.

如:BRIAN HUNTER SYLVIA BURTONRR 3 PO BOX 1234

FREDERICTON NBE3A 1H9 NEWCASTLE NBE1V 2V5

在邮政机构的强势干预下,信封的书写逐渐摆脱了对个人意志的反映.信封书写中的文化因素越来越为技术因素所取代.写信人越来越多地服从机器对信件的要求,而个人的主体意识越来越少地表现在信封上.写信者如何写信封强烈地受到邮政体系的约束和规范.

4 结语

以上对英汉语言习惯和邮政历史的回顾清楚地表明,中西方信封书写的差异渊源已久.书写顺序相反的差异主要是由汉英两种语言语法结构引起.而在漫长的邮政发展史上,信纸的,信封的发明,邮寄的降低,住址免费投递,机械分拣,电脑识别技术的需要,以及邮政知识普及教育等,都对信封的写法产生过影响.很显然,没有证据表明,中西方信封写法的差别反映了中西方民族“从大到小,从远到近”或者相反的思维习惯.

江苏省无锡市锡山职业教育中心校 校立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