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误区与矫正

点赞:5333 浏览:1439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地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在资源获取、就业机会、教师结构、学校特色方面不同于重点高校,因此需要结合自身条件设置独特的人才培养方案.然而,地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却陷入诸多误区,诸如过于强调普遍共性,疏于办学特色的建设;过于注重专业知识,忽视公共精神的培养;过于注重课堂教学,轻视实践能力的塑造.因此,通过认清差异,因地制宜,强化特色;传授知识,拓宽视野,形塑公心;创新实践,质量监控,提升能力等途径改善地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效果乃是有益的策略尝试.

地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误区与矫正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行政管理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学位论文、电大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1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关 键 词 地方高校 行政管理专业 人才培养 误区 矫正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自1982年夏书章教授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把行政学的研究提上日程是时候了》一文后,行政学开始受到国家和学术界的关注.1984年恢复行政管理教学以来,以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为首的一批大学积极探索该专业的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等,推动了行政管理专业的发展.目前,全国有约 340所高校开设行政管理专业.①但其人才培养模式却遭遇培养目标空泛,知识结构庞杂,就业导向不明等诟病.调整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专业建设以适应社会发展显得至关重要.

1 地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误区

人才培养模式是专业建设的基础和核心,特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组织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结构模式,是人才培养目标、教育制度、课程内容和体系、教学过程诸要素的组合.②归根结底,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两个根本问题.“培养什么样的人”涉及培养目标的定位,“怎样培养人”包括教育制度与教育过程两个方面.当前,地方性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在培养目标、教育制度与教育过程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偏颇.

1.1 培养目标的误区:过于强调普遍共性,疏忽办学特色的建设

人才培养目标是学校对所培养人才的原则性规定.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将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本专业培养具备行政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等方面知识,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管理工作以及科研工作的专门人才”.③这只是一个普遍规定,对地方性高校来说,需要结合自身高校的优势及特色,作出调整.

地方高校既非“211”,更非 “985”,办学层次以本科为主,也有专科.与重点大学相比,师资力量不够雄厚,科研水平不高,学校的实验设备、经费支持、生源质量等较为一般.有些地方高校有自身的优势特色,比如农林类高校,其与农林相关的专业既是学校的强势,也是学校的特色;再如医药类高校,医药类专业则是学校的品牌.因此,疏忽学校特色,不注重借助优势品牌打造行政管理专业,而盲目地照搬重点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不可取.

1.2 教育制度的误区:过于注重传授知识,忽视公共精神的培养

以高校的课程设置来看,多数课程仅单纯地传授知识,缺少职业精神与公共的培养,缺乏对学生智能的开发.职业精神的培养是地方性院校普遍缺失的教学内容.就业市场上,对非名牌学校的歧视加深了地方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挤压着他们的就业空间.行政管理专业过多注重知识传授,导致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能做的事情,其他专业的学生也可以做.造成这种竞争力缺失的一个核心原因就是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中对学生职业精神与公共精神的培育不充分.良好的公共精神有助于在行政管理相关职位上体现出合格的公民与从业者形象,区别于其他专业学生.尤其是怎么写作型政府建设的大背景下,要求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不仅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专业知识、思想政治素质,极强的自律自制能力,善待生命社会的慈悲胸怀等公共精神外,也要具备现代公职意识,体现在以人为本的公仆意识,以责任为核心的敬业精神,以公平为主旨的价值追求等.

1.3 教学过程的误区:过于注重课堂教学,轻视实践能力的塑造

行政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导向的学科.地方性院校的行政管理专业教师学术交流与访问的机会较少,与外界的沟通条件不足,更多地专注于课堂教学.很多老师及教学管理者认为只要把每节课上好就是完成教学任务了,而很少考虑到校企合作,校政合作等社会实践的环节.造成这种局面,有学校体制的原因,也有思想观念的原因.尽管现在不少学校都减少了教学环节的学分,增加了实践环节学分,但由于缺少可操作、系统的实践平台,往往流于形式,很难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实践训练.实践方式、实践基地、实践资源等要素的欠缺严重制约着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等能力.

2 矫正地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缺陷的对策

2.1 认清差异,因地制宜,强化特色

作为地方性高校,应结合自身的史与现状,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形成与学校强势学科相结合的办学特色,培养适合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如果学校特色在于医疗卫生类教学,或者食品管理类,那么在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就可以结合其他院系的优势师资,形成本专业的特色品牌,以区别于千篇一律的“万精油”行政管理专业.师资队伍作为人才培养的关键.地方性院校需要认清本校本专业教师的特点,考虑本专业教师的科研方向,专兼结合,将其他院系优秀的教师请过来教授一些他们擅长的课程,这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可以选送一批教师到政府部门挂职锻炼,邀请政府官员、事业单位相关部门负责人做该专业的教师,促进“双师型”教师的形成,以及特色品牌的建设.

2.2 传授知识,拓宽视野,形塑公心

行政管理专业是一个与时俱进的专业,需要根据时代变革的要求不断调整课程设置,积极回应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环境等提出的新要求.行政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都关乎“公”字,如公共管理学,公务员制度,公共政策学、公共组织学等.行政法学、行政组织学、政府绩效管理、危机管理等课程字面上虽无“公”字,但仍旧传播着行政管理专业指涉的行政管理活动需要具备的公共精神、维护并追求公共利益.因此,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除了基础知识的讲授外,教师更应抓住这一专业的灵魂,培养学生的现代公民意识,积极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合法使用公民权利.这样的培养将会使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更具成熟的公民的气质,更受健康有序的社会组织欢迎.他们在各个领域的活跃将有利于我国化法制化的推进.2.3 创新实践,质量监控,提升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21世纪人才评价的要求是:“学会求知,具有主动获取知识能力;学会综合,具有多科学、多方位、整体性综合能力;学会沟通,具有和组群共事、协作的能力;学会做事,具有实际操作和动手的能力.”④加拿大行政官员培训学院,更强调实践教学,其中30%在课堂内,70%在课堂外,其教学原则就是培养会做事的人.⑤在人才培养中,多元化的实践方式将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第一,通过参观、考察与见习等方式增加认知实践能力.此过程中,学生并非被动的接受者,而是问题的发现者、提出者及剖析者.通过直观的走访、观看、听取等,学生可以对行政管理的运作流程,部门法规的生成周期等有个初步判断.锡拉丘兹大学马克斯维尔学院就开展了多重形式的考察与见习,包括“全球化下的欧洲”及“国际市场与拉美发展”见习课、华盛顿暑检测见习课、日内瓦见习课等,取得了较好成效.⑥第二,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地方性高校应积极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平台接触行政管理的过程,掌握办公事务处理的方法,将公文写作、秘书学、管理学、组织沟通等课程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引发学生对行政管理的基本原理、观点的理性思考,提升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教师也应该多深入实习基地,了解和积累管理实践经验,提高自身的实务能力.第三,开展实验室模拟实践.实验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对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实验原理、实验方法的训练,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⑦促进其将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融会贯通.通过模拟工作情景可以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向前推进一步,是培养专业素质的有效途径,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创造力,验证新理论、掌握新技术.开展实验教学需要转变理念,构建实验体系,积极构建实验教学硬件和软件环境.

3 结语

地方性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需要明确目标、改善教学制度,提炼教学方法.在多元化实践教学中,也要注重对实践效果的考核和反馈,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而不能走过场.在特色化的教学目标指导下,通过优化的教学制度以及多元的实践教学方法,促成学生把专业知识和综合应用结合起来,提高独立思考、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注释

① 李春根,汪加强.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11(4).

② 杨向阳.应用型文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中国市场,2006(12):88-89.

③ 高等教育司编.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④ 赵宏斌,周伟.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问题、思路与启示[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⑤ 刘美萍.提高行政管理学教学质量的途径和方法[J].煤炭高等教育,2006(3).

⑥ 沈勇,王有强.国外公共管理实践教育:模式、特点及借鉴[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4).

⑦ 安翔.对高校文科实验教学的思考—以行政管理专业为例[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