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结构设计竞赛培养能力

点赞:5653 浏览:2036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创新能力是指从事实践活动的人,为实现一定的经济或社会目的,具有的能够产出和获得一定新技术、新经验或新思想的能力.创新能力是人们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事物的能力.从一定意义上讲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保持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坚实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五条明确规定: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校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国的高职教育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机构,担负着适用技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任.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直接关系着应用技术领域的创新水平,因此,探讨和建立符合国情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强化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全面推近素质教育十分必要.

1.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

1.1高职学生欠缺基础知识,缺乏创新原动力

由于我国教育观念等原因,在高职院校就读的学生绝大部分是本科录取后剩余的学生,一方面,这些学生在高中时就被戴上了“差生”的帽子,部分学生的自卑心理比较严重,不敢去创新、尝试,生怕在大学阶段再次被扣上“差生”的帽子.另一方面,部分学生在高中就读时已无心学业,缺乏基本的理论知识,即使在高职就读期间有创新的想法,也感觉到力不从心.

1.2传统的高职课堂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高职院校普遍实行“2+1”办学模式,即在高职教育的三年时间内,其中两年在大学内学习,一年在企业实习,由于在校学习的时间较少,为了将课程内容全面传授给学生,高职课堂“满堂灌”的现象时有发生,学生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独立思考.自从高职教育2006-16号文件提出:高职教育的办学思路为“理论知识够用,注重技能培养”后,“满堂灌”的现象有所改观,许多高职院校都纷纷进行课程改革,删减部分不用或者少用的理论知识,根据高职院校的硬件条件和师资设置了较多的教学项目,学生在完成具体的教学项目中,学习理论知识,培养自己的技能水平.然而,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在完成项目过程中,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能够迅速完成任务,并在此过程中学到较多的东西,而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却无法完成任务,为了应付考评体系,满足课程合格标准,他们只能选择抄袭,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又变成了高职阶段乃至实习阶段的“差生”,失去了学习的信心和动力,成为当今部分高校教育的败笔.

依托结构设计竞赛培养能力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结构设计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硕士学位论文、硕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3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2.结构设计竞赛对土建类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

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由浙江大学结构设计竞赛校赛发展而来,并于2005年在浙江大学举行了全国第一届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在2011年的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中还邀请了美国的田纳西大学、日本的名城大学以及台湾大学的学生参加.目前,全国绝大部分省每年都组织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学生参加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沟通协作能力、动手能力.

2.1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赛题起点低

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的赛题基本上都来源于工程实际,比如桥梁模型、塔吊模型、支模架模型等等,学生只需要具备基本的理论知识即可报名参赛,在竞赛准备过程中,竞赛试题不限制结构体系,任由学生想象,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并且通过制作模型并进行加载试验,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科学合理,对于不够合理的地方,学生可以通过查阅文献、询问相关专家与指导教师,探索出合理的结构体系.

2.2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的加载设备简单

浙江省的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已经成功举办了11届,回首这十一届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模型制作材料都是牛皮纸、白卡纸、PVC包装纸、木材等主要材料,模型制作材料都是一些方便购写,实惠的大众材料,便于参赛学生选购,在加载设备方面,只要不需要得到非常精确的加载曲线数据,简易的加载装置非常容易制作,而且不需要花费太多的经费,给绝大部分高校提供了方便,能够让更多的高校参与到此项赛事中来,让更多的高校大学生参与结构设计竞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2.3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趣味性强,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从结构方案的选取、模型制作材料的挑选、结构构件的加工制作、模型结构的拼装、加载试验与叙述答辩,任何一个环节都充满挑战与刺激,而当代大学生比较喜欢这样的刺激与挑战,对于平淡的理论课堂则表现为心不在焉.因此,对于参赛者而言,他们对整个竞赛过程都表现出非常浓厚的兴趣,在参与竞赛中享受着竞赛全过程.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对竞赛有了兴趣,就没有办不好的竞赛,更不用担心学生在竞赛中不去挖掘自己的创新潜能了.

3.高职院校应如何利用好结构设计竞赛

由于结构设计竞赛起源于本科院校,对学生的理论水平还是有一定要求,在完成模型计算书方面,许多本科院校均采用了SAP2000、MIDASCivil等有限元软件进行模型计算,尽管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委员会逐年降低理论计算的分值,并且提倡运用手算计算模型.即便是手算,绝大部分高职学生都无法自行完成相关计算,因为土建类高职院校很少开始结构力学课程,学生无法解决超静定问题.基于以上原因,笔者建议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委员会在命题时分本科组和专科组,本科组侧重理论研究,与设计院相关人员的工作挂钩;而专科组则注重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摒除复杂的理论计算.在选题背景方面,也应根据土建类高职学生今后的工作岗位为对象,选择一些实用性强的项目,比如脚手架、塔吊等,学生通过参与竞赛,在大学校园内就已经系统掌握了施工一线辅助施工设备的力学性能、搭设工艺及使用注意事项,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就业与执业.

另外,在课程整合与改革方面,既然绝大部分学生对竞赛如此感兴趣,为何我们的课程考试还要用标准答案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用标准答案来约束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发展?是否可以把部分课程项目整合为类似于结构设计竞赛试题,引导学生把参与竞赛的用于课程学习,已达到全面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比如《混凝土与砌体结构施工》课程,可以设计为如下几个竞赛项目:脚手架模型的设计与制作、支模架的设计与制作、塔吊的设计与制作等一个学期的课程学习中,有将近一半的学时是老师辅导学生参与竞赛,另外一半再讲一些施工工艺方面的问题,这样培养了学生的课堂兴趣,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全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交际能力.

4.结束语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时代呼唤创新性的高端技能型人才,而培养创兴型人才的关键在于教育创新,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直接关系着应用技术领域的创新水平,因此,培养创新性人才是当今社会的迫切要求,也是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作为高职教育工作者,我们责无旁贷.

【参考文献】

[1]余自若,江辉等.土木工程实践型人才培养路径探索—以结构设计竞赛为例[J].高等建筑教育,2011,(6):110-113.

[2]周臻,童小东等.依托结构竞赛构建开放式创新研学平台[J].高等建筑教育2011,(6):129-132.


[3]傅军.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活动的调查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6):124-126.

[4]金伟良.2005第一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作品选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