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培养模式的

点赞:13565 浏览:5826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随着计算机在我们学习、工作、生活中的普遍运用,计算机也早已作为一门学科被高校引入,来深入理解、研究它.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也由之前对计算机的好奇、兴趣而感觉空虚,就业形势严峻.为此我们更要引导好学生,要让他们真正地学习到计算机科学.对此,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是值得我们探讨的.

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培养模式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计算机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论文、电大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9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关 键 词:计算机专业;应用型;学术研究型;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TP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2012)16-0000-02

近年来,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高水平、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逐渐成为各大院校的办学宗旨和目标.教育实践活动优先,是每个高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和根本依据,当然,更是教育教学活动的最终归宿.

所谓应用型人才就是指具有不同专业才能的高水平人才.根据其在生产活动中的不同知识和能力范围,应用型人才的创新程度、解决问题的复杂程度,我们可将应用型人才进行更具体的划分.比如: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等.在实际的社会生产活动中,无论是哪种类型的人才,都是重要且必要存在的,都具有一定的存在意义.比如工程型人才,主要依靠自身具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通过各种渠道将科学原理及学科理论知识转化成为设计方案或者图纸,从而为各种工程怎么写作;技术人才主要是对各种新产品进行开发,对生产现场进行管理以及对经营决策进行规划等,从而将设计方案或者图纸转化为产品;而技能型人才便可通过熟练的操作技能,来对产品进行制作,从而将方案或者图纸具体化和实物化,也就是说技能型人才主要承担是生产实践的工作和任务.

根据人才所受的教育层次、学历不同,应用型人才又可以分为专科、本科以、研究生以及硕士等.通常同一些普通高校所培养出的应用型人才,都可定位在技术型或者工程型人才上.近年来,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越来越明确.我国对于专业研究生的培养也越来越重视,一些工程、工商管理、建工学等等专业的硕士培养正逐步走向正轨.

在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社会各行各业的技术含量将会大大增加,对各类学有专长的学生的需求量将大大增加,人才市场的需求大大刺激了这种培养模式的发展,但是普通高等院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似乎与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培养的人才在界限上难以界定.如果从人才需求上来看,一些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大多从业于岗位或者职业,而一些普通高校培养的人才则大多从业于职业群或者行业.

另一种是学术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同样,很多高校认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它不光是一门技术,最主要的还是一门科学.应该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思考基础问题的能力,重点应该放在对计算机理论的研究上.计算机理论的一个核心是数学.我们都知道,数学是一门抽象的生活理论,人们为什么要将实际生活抽象成理论呢,其根本目的就是想利用这种抽象出来的理论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些数学研究工作者喜欢用一些现存的理论知识去推导若干条推论,问题是如果考虑的不够全面,就很有可能出现错误的推论,而且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推论很难找到原型,这样对于解决实际问题也就没有用处可言.这种培养模式认为理论是第一位的,他们认为学习的目的应该从实际中将理念进行抽象,然后再在实践中应用这种抽象的理论.这种人才不但需要对解题方法全面掌握,更重要的是在掌握解题的思想,对于理论的学习,不能是简单的应用,而是要了解和掌握整个理论的由来,进而将自身的推理能力完善.只有这样,对于此门学科的学习目的才算达到,但是他们过于强调理论重要性的同时,弱化了应用性方面的能力培养.淡化了编程能力的训练,认为计算机人才应该是学术型人才不应该是应用型人才,计算机是一门博大精深的科学,而不应该仅仅作为一种计算的工具,认为编程是卑贱的.但他们忽视了,如果计算机只有理论,那么它不过是数学的一个分支,而不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事实上,在理论之外,计算机科学还有更广阔的天空.

总之,学术研究型培养模式是以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为主的教育模式,侧重于理论教育,以大学教师,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为主要目标.

相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来说,学术研究型培养模式下的学生虽然在理论知识方面比较充足,然而在在实践与应用能力方面较为欠缺.常常理论过多,动手能力差是这种模式下学生的一个共同点.

在我国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实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来作为后备军,而对于学术型人才的需求量则表现不是很突出.目前,我国至少有150-200所大学希望建设成为研究型综合大学,而事实上只要有30-50所来培养学术型人才,就可以满足社会的需求.据资料显示,我国从事各种研究与试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总数大约有60万人左右,而高等院校的专任教师大约有140万人,再加上社会各科学研究院、政府以及其它社会团体中的研究人员,学术型人才的岗位数量大约在250万人左右.从这种情况来看,每年可提供的学术型人才岗位不超过20万人.制造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的数据也表明:这几大行业合计具备职称专业的技术人员占从业人数的10.0%,而中级人才或以上等级人员的人数仅占其中的9.6%;目前大多数的工人为初级工人或者非熟练工人,绝大多数工人完全不符合产生升级的要求.200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人数在100万人,而各行业的就业岗位需求则大约为250万人左右,供求比例非常明显.一些高等院校的人才供不应求.因此,各高校也将培养目标定们在培新传统高中级专业人才方面.但是,当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以后,人才供求形势发生了巨大转变.从2006到2010年,也就是“十一五”期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年均毕业生人数超过了400万人,而年均新增白领岗位的需求数为350万人左右,逐渐呈现出供大于求的现象.估计“十二五”期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的年均毕业生数将上升到650万人以上,而年均新增白领岗位的需求人数预计为450万人左右,即使是全部招聘大学毕业生,其就业率也只能达到70%左右.从人才供求的变化上来看,我国高校对人才培养的定位,应该进行根本的转变,也就是由原来的“培养高、中级专门人才”转变为“培养高、中、初各级专门人才和部分技能型人才”.具体的转变会涉及到大批高等学校的重新定位,要求重心会所有下沉;同时也会影响到各高校的专业目录、课程和教学计划,都会要求进行的重新设置与调整.但是,目前大多数的高校都没有做好这样的思想准备.通常高校具有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怎么写作等多种职能,根据每所大学所承担的职能不同,可以将大学分为教学型、教学研究型以及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通常将培养理论型人才作为教育目标;研究型大学通常将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自身的教学目标.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教育与培养理论型人才为主的教育之间没有根本差别,每一种人才的教育都是必须的,也是符合社会要求的.那么如何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呢?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话题,总的来说培养应用型人才不但要学习现有的经验还要有新的思路.


各大院校与社会、企业之间的密切合作,会使高校不断的吸收企业的经验和知识,进而使自身的专业教育更加符合社会、企业需求,并在在课程设计上更加注重实践环节,使现代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根本提高.

要加强学校对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合的培养.如果学生能适应社会的需求,他们就能有归宿感,学校的就业率也能明显得到攀升,知名度也会随之提高.

政府和国家方面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政策.如政府可以帮忙建立一些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基地,使产,学,研相结合.

总之,我们既要学习计算机这门科学也要重视在实践动手能力方面的培养,我们要很好的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平衡点,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学生更好的得到社会的承认,进而更好的怎么写作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