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EEE1394接口技术其应用

点赞:7704 浏览:3172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本文详细分析了IEEE1394接口技术,并结合实例对其在中小电视台全数字化制作网络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阐述.

【关 键 词】IEEE1394;串行接口;局域网;应用技术

1.引言

IEEE1394最早由苹果(APPLE)、索尼(SONY)、美国德州仪器(TexasInstr

-uments)等公司于提出,并于1995年由IEEE协会认定为IEEE1394-1995技术规范,全称为IEEE1394高性能串行总线标准.IEEE1394作为一个工业标准的高速串行总线,其开放性、兼容性、非专利性以及该接口独具的传输速率高、支持同步、异步两种数据传输、低廉、占用空间小、支持即插即拨等优点而得到索尼、松下等著名公司的支持,并被不断完善发展.目前广泛应用于个人PC机及专业摄、录、非线性编辑领域,成为视音频数据传输、交换最经济、简便的手段而得到飞速发展,为广播电视领域开辟了全数字化的从拍摄到制作的新环境.

2.IEEE1394接口技术

(1)接口信号线及电器特性

IEEE1394标准的接口信号线采用6芯电缆,其中4条信号线分别做成两对双绞线,用以传输信号,另外两条线是电源线,可通过IEEE1394接口为连接到主机上、功率不大的设备提供4~10V电源,并支持节能的挂机和唤醒模式,而且当设备断电或出现故障时,也不影响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

(2)传输速率

IEEE1394接口支持多种数据传输速率,其中IEEE1394a铜线电缆的数据传输速率为100Mbps、200Mbps、400Mbps.按照IEEE1394-1995标准,数据传输速率为100Mbps、200Mbps、400Mbps的设备可以在同一网络上共存.IEEE1394b接口进一步将数据传输速率提升到800Mbps,甚至1.6Gbps、3.2Gbps.

(3)传输距离

IEEE1394接口连接电缆的传输距离与电缆线材参数有关:0.35mm铜线的传输距离(即两个节点之间)约为4.5米,0.5mm的铜线约为14m,而采用光纤则可将传输距离延长至100米以上.IEEE1394网络节点之间的传输距离可以通过IEEE1394中继器延长一倍,由于IEEE1394最多能支持16层树型网段,所以两个端点之间的最大传输距离为72m(16×4.5m)

(4)传输方式

IEEE1394接口同时支持同步和异步两种数据传输模式,在同步数据传输的过程中可以同时进行异步数据传输,还可以进行等时传送以及一定时间内的顺序传输,从而将数字声音、图像信息实时准确地传输至接收设备.

(5)支持特性

IEEE1394接口支持热插拔,是一个真正“即插即用”的硬件解决方案,这是因为IEEE1394标准是一个点对点的总线技术,不需要终结,所以系统工作时任意热插拔都不会影响整个网络.网络上增加或删除节点时,IEEE1394协议都将会自动调整网络.

(6)数字接口

不需数模转换,多媒体应用实时数据传输,数据能够以数字形式传输,实时连接或断开时数据不丢失或中断.

(7)兼容性好

可适应PC的全部I/O要求,并可以与SCSI、RS232、IEEE1284、Centronics、Apple’sDesktopBus等接口兼容,表现为不同设备和应用的通用连接.

(8)非专利性,接口设备对等

不存在专利问题,遵循高性能串行总线标准.不分主从设备,其中有足够的智能用于连接,不需附加控制功能.可不通过电脑在两台摄像机之间直接传递数据,也可以让多台电脑共享一台摄像机.

3.利用IEEE1394构建全数字化制作网络

目前各地电视台广泛应用的是采用双网结构的局域网,其中组建光纤网的主要设备光纤卡、光纤交换机不菲,一般用户无力承受,而传统的100Mbps以太网速显然不够用.而通过IEEE1394创建的局域网络能够以很高的速率进行声音与图像信号的实时传送,还可以传送数字数据以及设备控制指令.

现在越来越多的计算机厂家都将IEEE

1394接口作为产品的标准配置,许多录像机生产厂家(如松下公司推出的DVCPRO50录像机)在接口方面新增加了IEEE1394接口.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也定义了IEEE1394,从而创建和完备了计算机与音视频设备之间的连接环境.数字录像机和计算机的IEEE1394接口进行连接,实现了非线性编辑功能,基于硬件的非线编已经逐渐转为基于软件的非线编.所以通过IEEE1394组建全数字制作网络已经能够实现(见图1).

IEEE1394接口技术其应用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计算机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硕士学位论文、本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5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利用IEEE1394能创建各种复杂的网络拓扑结构,在同一IEEE1394网络中,可同时进行菊链式和树状连接,组网的方法十分灵活.比如:在一个以树状连接的网络中,我们在其中一台计算机上安装IEEE1394适配卡,由于一块IEEE1394适配卡通常提供3个以上的IEEE1394接口,检测设有M个接口,这样就可以将M台计算机或者数字音视频设备接到该计算机的IEEE1394适配卡上.如果还有需要连接的计算机和数字音视频设备,可以继续在这M台计算机的IEEE1394接口上连接其余的计算机和数字音视频设备,只要第一台计算机的IEEE1394总线保持开启运行状态,整个网络将会以最理想的速度运行.

4.IEEE1394接口在招远电视台的应用

招远电视台自1997年开始了采编设备的数字化,但由于设备、技术和资金方面的原因,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数字制作.目前所有摄录和编辑设备已经全部集中到了DVCPRO格式上,数字编辑机采用的是AJ-D455MC;2005年初,招远电视台引进了5套具有IEEE1394接口、基于PowerMacG5超强性能的苹果电脑数字化视频编辑系统,我们通过IEEE1394接口和以太网技术建成全数字编辑制作网络.

(1)制作网络拓扑图(如图2所示)

①节目摄录编辑(上载)设备,全部采用配有IEEE1394接口数字设备

②视频编辑工作站,由PowerMacG5承担,负责原始视频DVCPRO信号的采集、剪辑、特技及字幕制作.

③节目串编工作站,由PowerMacG5承担,通过火线网络完成节目的最终串编合成,并传送到播出网络中去.

④外挂SCSI硬盘箱,每台工作站各自外挂一台硬盘箱,内置SCSI硬盘组成磁盘阵列,工作站之间借助于火线网络形成共享磁盘存储.

⑤配音工作站,由音频工作站完成节目所需音频素材的录制、编辑合成,通过以太网连接.

⑥文件怎么写作器,用于存放音频、文稿及其他各工作站之间需要共享交流的文件.

⑦以太网交换机,完成各工作站间的网络互连.

(2)网络的特点

①独特的双网结构

即“火线网+以太网”的结构.凭借苹果系统独具优势的火线技术和AJ-D455MC选配的AJ-YAD455P接口板所具有IEEE1394接口,实现工作站间的高速联接;通过以太网结构完成其它共享数据的交流以及最终与播出网络相连.

②简单的连接和灵活的组网

由于数字编辑机AJ-D455MC与苹果非编网络之间处理的是数字信号,设备间连接电缆(模拟分量连接)由原来的11根电缆(视频6根、立体声伴音4根和控制1根)减少到只需要1根电缆,所以连接非常简单.火线技术凭借对菊链式和树状连接方式的支持,可不借助于任何网络互连设备轻松实现多种复杂网络的组建,具有较强的灵活性.

③数字化无损制作过程

苹果系统强大全面的编辑工具FinalCutProHD对包括DVCPRO在内的众多视频格式均有完美的支持.借助于IEEE1394技术,输入输出和传输的是原始的DVCPRO格式视音频信号,没有压缩和解压缩过程,实现了素材编辑制作环节的全过程无损化制作.

(3)网络实现的关键技术

①充分利用DVCPRO编辑机IEEE1394接口技术

随着IEEE1394接口的不断发展,特别是IEEE1394b标准的制定,火线传输速率可以达到400Mbps、800Mbps.由于IEEE1394传输的是原始的压缩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前后没有编解码过程,所以没有信号质量的劣化.这样就可以实现高质量、低成本的海量制作.

招远电视台目前采用的AJ-D455MC演播室数字录像机是一款在中小电视台应用非常广泛的机型.它的基本配置并没有IEEE1394接口,但通过选配AJ-YAD455P接口板可使其增加火线接口.

②充分发挥苹果电脑的高性能

苹果系统借助内置的对DVCPRO格式的支持,可以通过FireWire接口获取DVCPRO信号,并使用原始格式进行编辑并输出,而不会有任何的画质损失.由于没有使用第三方的硬件板卡,从而大大节省了用户投资,改变了目前广电行业高投入低产出的现状,带来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


③火线组网技术

苹果系统其配备的Firewire400及Firewire800端口为方案的实现提供了灵活的选择.用火线创建的网络可以不使用路由器或集线器,因为使用的是对等结构,不需要某个节点来控制整个网络数据流,所以火线网络也不需要设置专门的怎么写作器.由于IEEE1394设备支持热插拔,能在任何时候向网络加入或移除设备,既不用担心影响数据的传输,又不需要进行重新配置,系统完全根据环境变化实现自动调整.

5.结束语

随着IEEE1394技术不断发展,配置有该接口的设备将不断增多,IEEE1394以其对声音、图像信息实时准确传送和组网拓扑结构灵活的技术特点,加快了广播电视和计算机网络的融合,为广播电视开辟了从拍摄到制作的全数字化环境,也必将会在广播电视领域的应用得到进一步发展.

作者简介:王小丽(1971—),女,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广播电视技术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