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期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培育方法探究

点赞:7029 浏览:2164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社会转型期大学生感恩意识严重缺失,高校德育教育中感恩教育内容甚少,增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首先分析了社会转型期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对于弥补大学生道德缺失、提高人文素养及促进学风教风建设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培育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具体途径及可操作性的四种方法.

【关 键 词】社会转型期;感恩教育;必要性;培育方法

感恩就是对他人、社会、自然给予自己的恩惠和方便在内心产生并意欲回馈的一种认识、情怀和行为[1],感恩意识是每个大学生都应具备的基本道德素质.大学生感恩教育是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的需要,同时对于人才质量的提高及和谐校园的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然而,由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功利观念的盛行,在一些大学生中也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不良现象:评定奖学金时互相争夺,评优评先中弄虚作检测.只求索取,不求奉献,感恩意识明显淡薄,导致情感冷漠,此对学校育人、怎么写作社会的功能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2].如2005年7月,电视台第二套节目报道了深圳歌手丛飞用义演的300多万元钱,资助了178名贫困学生,而自己因患胃癌晚期欠下17万元债务,患病期间受他资助的现已在深圳工作的那些大学生,没有一个去看望他[3];2006年一篇题为《他们为何忘掉恩人》的报道,沈阳沈河区84岁的老人王儒臣捐资助学,遭到所助学子的冷落;2007年,原中国石油大学学生季鹏飞等41人因拖欠国家助学贷款而被中国建设银行北京昌平支行提起诉讼[4].发生在当今的大学生身上的无感恩的案例已有很多报道.

特别,笔者在近几年的辅导员工作过程中深感大学生的感恩意识越来越淡薄.经调查每年新学期开学有86%的新生是父母送往学校入学,然而进校后很少学生好好学习而将父母的恩惠全部忘掉,在学校打架斗殴,玩游戏,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国家的助学贷款不经学校催促而无意识自愿还款.获国家助学金的同学并没有努力学习实现报效祖国的愿望.毕业后悄然离开学校,对辛苦教育他四年的老师毫无感恩的意识.越来越多的事例在敲打着我们,大学生情感冷漠的表现的确令人深思,今天的大学生们为何如此冷漠无情、自私、不懂感恩、不会感恩?培养大学生感恩意识不仅必要且已迫在眉睫,培育大学生感恩意识的途径及有效方法有待深入研究.

一、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同时也是一种道德教育[5].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人文素养、促进学风、教风建设等十分重要.

感恩教育是弥补大学生道德缺失的重要方法.一是如今的大多数学生属于独生子女,家庭条件较好,从小依靠父母,受到的恩惠均来自父母,自认为父母抚养子女是理所当然的事,从没感恩意识.因此,在生活中就表现出自我中心的道德行为倾向,在接受社会和他人对自身的关心和恩惠后也看成是理所应当的事情,感恩意识明显淡薄.二是在高校德育教育课程中,涉及到感恩教育的专题内容较少,多数学生对知恩、识恩和感恩不甚了解,接受系统感恩教育的学生甚少,感恩方法缺失.三是社会功利盛行,大学生受社会风气影响较大,思想很易走向极端,很多学生认为老师教他去做好事是对老师有利而对自己仅是付出,老师叫他回答问题他认为老师在为难他,甚至和老师对抗,缺乏感恩道德教育.感恩意识是每位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和道德素质要求,是做人起码的道德修养.因此,感恩教育是大学课堂不可或缺的道德教育.

感恩教育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了“文化强国”战略,把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一项重要内容.高校是文化传承的主阵地和示范区,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大学生就业后适应社会的能力.特别,对于高校理科类学生一旦进入专业学习阶段,对人文地理知识不再去追求和探索,往往会出现不关心国家大事,而成为一个公式的推导和证明的书匠.感恩是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是真善美的行为,也是人文素养的关键内容.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决定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胸怀感恩意识的人为人处事方面肯定会赢得社会的信任和尊重,而成为受社会欢迎的人,更易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增加大学生的就业筹码.感恩意识是每个大学生必须具备的人文素养.


感恩教育是实施高校学风、教风建设的重要手段.大学生知道感恩,有助于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勤奋刻苦学习;胸怀感恩,时时提醒他不要违法学校、社会的规章制度.教师在开展感恩教育的同时,也是自我学习的过程,增强师德师风意识,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感恩教育进校园,促进高校的学风、教风建设,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水平,改善教师、学生的精神面貌.

二、感恩教育的培育途径及方法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6].据此,高校感恩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依托新生入学、毕业生离校,教育大学生识恩

新生入学和毕业生离校是实施学生感恩教育的最好时机.学生刚入学,老师的每句话都将牢牢的铭记在心.毕业生离校时,很多毕业生将走向新的工作岗位,很希望母校多给一点他实实在在的教育,以便他能快速的适应新的岗位,同时也是对大学四年的回顾,平时不爱学习的学生此时也想学一点最后的知识,他们的求知欲达到至高点.例如在新生的大学生活适应教育中,以当年的迎新现场用相机捕捉父母送他们报到的全过程制成PPT文档《可怜天下父母亲》,作为新生感恩教育的鲜活素材,给新生上一堂感恩教育课,让他们真真切切的体验父母的恩惠,达到新生第一堂识恩教育的效果.在每年的毕业教育环节中,以专题开展感恩教育,比如班级开展“我有心里话和老师说”留言活动,以此洗涤大学生的心灵,加强毕业生的感恩教育;组织开展“依依惜别母校情、点点捐赠赤子心”捐助活动,募捐闲置书籍、文具衣物资助在校的贫困学生等等,同时也达到在校生的一种感恩教育作用.

(二)通过奖、助学金的二次资助,引导大学生的报恩随着国家对大学生的资助面及资助额的扩大,每年一度的国家及其他奖、助学金评定工作中各高校资助中心都是按照给定的条件忙忙碌碌的完成评定和发放.很少部门去研究如何充分利用国家奖、助学金的评定和发放过程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特别如何引导大学生的一种报恩意识,导致很多学生没有充分的利用所获的奖、助学金作为自己的学习动力,甚至出现穿名牌、玩名牌的现象.近年来,国家奖、助学金的资助额至少达到三千元,教育者可以通过宣传引导获得奖、助学金的学生拿出其中的一部分二次资助给本班或其他专业的贫困学生,资助学生个人自愿提出申请,组织部门采取集中的形式开展该项活动,并对自愿资助的学生在大会上给予表彰和宣传,教育自愿资助的学生学会报恩,同时受资助的学生接受恩惠,从而引导多数学生的报恩意识.

(三)借鉴中外文化节日,实施大学生感恩

感恩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能靠一节理论课就能让学生懂得感恩,它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和方法吸引学生,让他们从不知不觉中实施感恩行动.如今的大学生由于学习压力大,往往喜欢寻找一些理由来放松自己.为此,教育者可以借鉴中外文化节日,丰富感恩教育的内容,把重大纪念日和传统节日充分利用起来,组织学生开展各种特色、面向不同对象的感恩实践活动.如:结合庆祝三八妇女节,母亲节和父亲节举办“母亲(父亲)孩子向你说声谢谢”书信等活动,教育大学生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利用重阳节组织学生开展“我和爷爷奶奶比童年”的小课题调查,要求学生探索自己与祖辈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区别,教育学生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感谢前辈之恩;利用清明节组织学生代表开展清明祭扫活动,教育学生感恩先烈、感恩社会;利用教师节开展“我最值得尊敬的老师”征文比赛活动,教育学生不要忘掉师恩,感恩母校等.在这一系列的对大学生感恩教育过程中,化空洞说教为现实行动,化抽象理论为具体实践,以活生生的感恩教育活动为载体,让大学生从实践活动中体验感恩,实践感恩.

(四)利用党、团校培训和党、团员发展,深化大学生感恩

高校的大学生党、团校培训活动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进入党、团校学习的学生都是思想素质较高的优秀学生,他们是学生的优秀代表,是党的培养对象,他们除了学习党、团的基本理论知识外,感恩意识也必须是他们具备的基本道德素质,且此时穿插部分感恩教育的内容效果较佳.不懂得感恩又是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员,又怎么谈得上为人民怎么写作意识.一个没有感恩意识的学生是不符合一名党员的标准,因此,在党、团员的发展程序中感恩意识应作为考核对象是否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

;74.

[2]张志新,吴红.社会转型期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价值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88):68-69.

[3]周元明.刍议高等学校的感恩教育[J].江苏高教,2007(1):138-139.

[4]杨桂.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缺失及重建[J].华章,2010(35):83-84.

[5]杨万能.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实现社会和谐发展[J].成人教育,2010,30(1):65-66.

[6]向春荣.关于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思考[J].大家,2009(9):175-176.

社会转型期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培育方法探究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大学生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毕业论文、函授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3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基金项目:贵州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青年辅导员项目基金资助(11FDY016);安顺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色基地项目基金资助(2011SZ02).

作者简介:

钱淑渠(1978—),男,硕士,讲师,安顺学院数计系团总支副书记、专职辅导员,研究方向:智能优化算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赵伶俐(1962—),女,大学本科,副教授,安顺学院数计系党总支副书记,研究方向:汉语言文献.

武慧虹(1980—),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最优化算法,群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