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传播视域下的大众地理类杂志

点赞:21367 浏览:9595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以《中国国家地理》为代表的中国大众地理类杂志,外在时尚类和财经类杂志挤压下争取着生存空间,内部面临有限市场规模中同类杂志间的激烈竞争.以科学知识传播为主要功能的大众地理类杂志该如何应对知识传播的途径多样化,“内容为王”似乎是一个得到普遍认同的观点.本文将从科学传播学的角度,探讨地理学与大众地理杂志传播内容的关系,探索大众地理类杂志的传播特点与不足,指出今后的发展方向.

关 键 词科学传播;地理类杂志;《中国国家地理》

中图分类号G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2)79-0014-02

1地理的知识传播历程

1.1从“科普”到“科传”

培根曾说过,知识的力量不仅在于其自身价值的大小,更在于其是否被传播以及传播深度和广度.倪延年在《知识传播学》一书中认为,“知识传播是一部分社会成员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借助特定的知识传播媒介,向另一部分社会成员传播特定的知识信息,并受到预期的传播效果的社会活动过程.”

学科知识传播经历了一个“科学普及”到“公众理解科学”再到“科学传播”的发展、演进过程[1].传统“科普”概念立意偏低,传播者往往习惯于把科普任务等同于具体科学知识结论的灌输,科普被预设成一个科学知识的单向传播过程.《中国国家地理》执行总编单之蔷认为,“传统的‘科普’概念暗含三个前提,一是科普似乎是说科学本身是至高无上的真理,不需对其自身进行反思,剩下的问题只是普及而已;二是‘科普’这个概念似乎是对已有的知识进行普及,而不包括新的探索和有争议的问题;三是科普隐含着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2]因此,“科普”在机制上是自上而下的,在心态上是俯视的,在内容上是以普及科学知识为目的,忽视了受传者的感受,已不再适合时代的发展.

传统的科普观念所表现出来的不足,促使观念发生改变.科学传播是以“公众理解科学”的理念为前提,强调科学传播双向互动和内容形式多元化[3].科学传播过程是科学与人文交互融合的过程,两者的联系和结合是科学传播的应有之意.同时,弥合两者之间看待事物,思考问题中的角度和方法,也为自然科学传播的传播提供的社会人文学科的基础.《中国国家地理》在改刊之初就提出了“推开自然之门,昭示人文精华”的办刊宗旨,就是对科学传播概念的一种诠释.

1.2地理知识与大众地理杂志

在科学传播的过程中,媒介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它不仅是用以完成科学知识传播的手段或工具,而且直接影响其传播效果.杂志,最为一种重要的传播媒介,在知识传播连续性、传播内容的深度和持久性方面,具有非常突出的优势.

1888年1月13日,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创立,宗旨是“增进并普及地理知识”.如果考虑到世界最早的大众科学类杂志《VokrugSveta(环球)》1861年12月在圣彼得堡出版.那么,以地理知识为主要传播内容的大众科学类杂志与地理学一起发展、壮大,已走过了一个半世纪的光景.早期,欧美各国的地理学会通过其杂志,以文字和图片展示会员赴世界各地探险和旅行的收获,还刊载一些地理资料汇编的成果.这些内容不但对航海、商业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还非常受普通大众的欢迎.其中部分杂志的社会影响增大,读者增多,其中的绝大多数已不再是学者.学会中学术期刊和大众杂志开始分化,这便是大众地理杂志的初形.探险和科考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两者在推进地理学学科发展的同时,也为大众地理杂志提供了丰富的内容资源.探险以搜集地球上仍然未知或者所知不多的地区的信息为目的,作为传播媒介的杂志则担负着将这些信息以可利用的方式表达出来的职责.早在1890年,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第一次资助探险队沿着阿拉斯加和加拿大边境探勘圣伊莱亚斯山的地形,并且绘制地图.这次探险行动发现了加拿大境内的最高峰洛根峰.

进入20世纪,无论地理学的学科门类还是地理知识的总量都明显增多,这使得可供大众地理杂志传播的知识内容越来越丰富,尽管探险的描述记录式地理不再是地理学科的代表,其重要性减弱,但这一传统在大众地理类杂志中仍然有所保留.另一方面,科考成为自然科学研究中十分重要的实践活动.各种地理学的科学考察活动为大众地理杂志提供了更为专业、前沿的地理知识,丰富了大众地理类杂志的选题.

《中国国家地理》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中国地理学会主办,科学背景强大.作为杂志选题策划的顾问,和内容的主要稿源,中国科学院的专家团队在各阶段所注重自然科学的研究方向和项目,专家们研究活动的侧重点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对杂志产生着较大的影响.

从2003年10月号的“青藏科考50年”专辑到2007年8月号的“西北科考80年纪念”专辑再到2009年10号的“中国地理百年大发现”专辑,中科院进行的大规模、多学科,有的长达几十年的科学考察和一系列重大科学发现,为《中国国家地理》提供了扎实而丰富的选题内容,科考在杂志中的重要性足见一斑.2007年第7期“美景出自喀斯特”的特别策划仅有3篇文章,2011年第10期则400页巨厚,涵盖天坑、洞穴、峰丛、石林等7大主题的“喀斯特”专题,在深深感受到《中国国家地理》选题策划能力进一步增强的同时,进一步的文本分析说明,“贵州2004”中法联合考察、2005国际喀斯特天坑考察等科考项目的名字也在字里行间彰显科考对《中国国家地理》的内容提升的重要性.

2大众地理类杂志的传播特点

2.1百科全书式的传播内容

区别于数学、物理、化学等数理和实验传统的学科,地理学拥有悠久的博物学传统.博物的本意是“Naturehistory”即“自然的故事”.自然差异体现了人文过程,人文兴衰包含着自然背景,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相结合是大众地理杂志的一个重要特点.

获得跨学科的视野和相关的知识对大众地理杂志十分关键.大众地理杂志在内容上往往冲破传统地理概念,包括了重大科学发现、地理区域专题、生态环境、动植物、考古与发现、文化与民俗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不但跨地理学、地质学、动物学等自然学科,更是自然与人文有机的结合起来.自然和人文的浩瀚深远,决定了内容的丰富多彩.以《中国国家地理》为例,杂志涵盖了天(文)、地(理)、生(物)、人(文)四个方面[4],因此内容可以满足不同读者的求知欲和好奇心.2.2新闻话题式的传播方式

让地理知识插上新闻话题的翅膀,及时把握社会热点,重视时效性,是大众地理杂志传播方式上的新特点.由于受众接受能力的差异,会导致一些相对专业的选题内容缺乏良好的传播效果.这些差异表现在文化水平、观念、职业、求知欲等方面上.因此,将地理知识与受众日常关注相联系,以地理学的视角解读社会现象,说明社会问题,有利于地理知识的传播,吸引读者.

2011年第9期《中国国家地理》抓住入夏以来,我国多个城市因暴雨导致内涝的问题,适时推出“世界下水道”专题,并创造性地提出“下水道是埋藏在地下的城市实力”.专题首先通过三篇文章,从城市建设与环境规划的角度出发,对巴黎、伦敦、三座国际性大都市的地下排水系统建设进行了介绍.随后,以《中国的下水道远远落后于城市的发展》一文,分析造成我国城市降雨内涝的原因.先从概念上辨析了“污水管网”与“下水道”的区别,指出“在中国,没有下水道只有污水管网”,挑战读者常识,引起阅读兴趣.

对专题推出的时机把握也体现了大众地理杂志传播的新闻方式运作.2011年3月11日,日本遭受严重海啸,福岛核电站发生重大核泄漏事件,国内一时间“疯抢”碘盐,盐成了大家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中国国家地理》用3、4月两期杂志推出“盐”专辑,正抓住了舆论的最佳时机.通过文本分析,两期“盐”专辑本身的内容与日本海啸以及抢购碘盐事件并无太大联系,专辑的部分稿件可以说是杂志社的备稿.适宜的出版时机,合理的组织编排,不失为成功的传播方式.


因此,传播地理知识,不仅要从科学价值上挖掘,更应当着重从读者的阅读兴趣上挖掘其价值.以读者阅读兴趣为着眼点挖掘新闻价值,唤起了读者的潜在阅读愿望.

2.3作为表现语言的图像

现实中,人们对景观的欣赏会有一种“尽收眼底”的快感,景观中的各种元素在同一空间内同时展现出来,但若将所见通过文字语言描述出来,就变成了有先后顺序的,线性的内容.因此,将空间事物的共时性和文字叙述的续时性有机地结合,图像无疑是最好的空间语言.因此,对大众地理杂志而言,图像(照片、地图、图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即要将图像最为一种独立的表现语言来使用,用图像来讲故事.航拍、俯瞰照片是地理杂志摄影的重要组成部分,熟知的景观展现出令人惊奇的面貌.具体、繁复的内容被抽象成简单明快的线条、色块和肌理,视觉比文字更加地震撼,更有说服力.

科学传播视域下的大众地理类杂志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国家地理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学位论文、学术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2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图片语言之所以重要,还因为“只阅读图片不阅读文字”已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准阅读方式.1904年12月,时任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主编的吉尔伯特·格罗夫纳因下一期《国家地理》急需11页内容,大胆地使用了俄国探险家拍摄的拉萨照片来填补空白版面,出人意料地受到了读者的热烈欢迎.此后,大众地理杂志中图片的比例越来越大,抽象的科学概括被还原为形象的图像,枯燥的数字被转化为图表,庞杂的地理信息被解读在各种专题地图中.一张选用恰当的特写镜头,将充满专业名词、公式、符号的资料翻译成“白话文”.大量的图像正在将地理知识浓缩为更易读者理解的信息符号.

3大众地理类杂志在知识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学科术语的解释与置换是影响地理知识传播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地理科学经过百年的发展,衍生出大量日常生活中并不常见或并不使用的术语.有的术语难以用普通语言解释或置换,高度概括的抽象,会使传播显得枯燥乏味,直接影响受众的兴趣.前苏联科普作家,《十万个为什么》的作者伊林曾说过:“没有枯燥的科学,只有枯燥的叙述”.大众地理杂志面向的是社会普通大众,充分了解受众的阅读特点,用通俗、形象的语言传播地理学知识才能增强杂志的吸引力.

如《中国国家地理》2011年第8期中“雪线”和2011年第9期中“林线”两个概念,都是经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科技名词.只有概念阐释清楚,读者理解并接受,才能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相较于“所谓雪线,就是永久性积雪的下限”,林线的概念要更复杂,它还有郁闭型林线、树线、树种线等下位概念.因此,杂志的传受双方,是否就杂志所传播的地理知识处在一个共通的意义空间中是十分关键的.

4结论

王云五先生在为《科学大纲》作的序中说:“夫传布科学,似易则实难.一、传布者非自身亦为创造之科学家,则不足以既其深.二、传布者非淹贯众科之科学家,则不足以既其广.二者具矣,而无善譬曲喻引人入胜之文字,仍未足尽传布之能事等”大众地理类杂志作为地理知识的传播者,其地理知识的传播过程也是地理学展示其价值的过程.紧跟地理学发展趋势,充分利用资源,做好选题开发,创新地理知识传播的内容与形式,做出“析理以辞,解体以图,图文并茂,雅俗共赏”的大众地理杂志,才是日后发展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