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

点赞:14021 浏览:5946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0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本文以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特点和面临的问题,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出发,提出按“认识”、“练习”、“运用”三个方面进行“因时施教”的全新教学模式.根据实际讨论本门课程的教学方法改进与培养具有解决问题能力人才等方面的问题.

关 键 词:计算机;基础;教学

中图分类号:TP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2012)15-0000-02

1引言

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有一定要求,因而使得计算机基础教育成为大学、中学,甚至于小学的一门必要课程.但由于各地区的生活水平、教育水平和师资力量的参差不齐,使得刚踏入大学的学生计算机基础能力水平也参差不齐,这给大学计算机基地课程的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困扰.而随着各高校的不断扩招,教学班的规模也越来越大,教师所面临的学生基础参差不齐问题也越来越严峻.这些困扰与问题已经不再是单纯通过改变教学方法所能解决的,而应该从教学模式的根本上进行改革才能解决问题.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大学计算机基础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函授毕业论文、在职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4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2传统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的特点与问题

传统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往往采用理论课与实验课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即在课堂上重点讲述理论性内容,在实验课上重点训练学生的操作技能与熟练度.在早期由于社会对计算机能力要求还不高,在学生人数较少的小班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还是取得一定的成效,学生既能对计算机有初步的认识,又能掌握最基本的操作技能.

随着近年来大学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多,就业压力越来越高,社会对人才的计算机基础能力要求也变得越苛刻,甚至许多企业已经将计算机基础能力作为应聘的基本条件.使得各高校不得不加紧计算机基础学科的课程建设.而当今计算机的软硬件更新周期也不断加快,据主流硬件媒体网站所提供的数据,现今CPU换代周期已经缩短为一年半,而显卡更是缩短为一年;在软件方面,如微软OFFICE2003到OFFICE2007版本发布只用了两年零六个月.这些软硬件知识是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基本,它们的快速更新换代给教学与实际应用带来了挑战.因按国家教育体制的要求,大学专科学制普遍为三年,本科则为四年,少数专业学制时间更长.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往往因为后续课程的需要,安排在了新生入学第一学年进行学习.这就造成了知识需求与知识运用在时间上的矛盾,学生在大一学习的知识与技能在毕业后可能已经遭到淘汰.

3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问题分析

目前参考国内大部分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本与教学大纲,内容大体分为四部分:计算机硬件基础与发展历史;操作系统操作基础与计算机操作基础;常用软件操作技能;网络与多媒体.

其中第一部分内容计算机硬件基础与发展历史与重要性等是计算机入门知识,此部分内容相对固定,但却常常跟不上现实计算机硬件发展.由于计算机历史课往往较为枯燥无味,且内容多是属于记忆类型,而非逻辑操作型,这考验了学生的持续学习耐力,往往许多学生听课不能从一开始坚持至结束;另外因为一本大学教材从编写、审核到出版的周期已经超过计算机硬件发展周期,学生会觉得课本中的知识过于陈旧,不够新颖,很容易失去学习兴趣.

而第二部分内容主要是操作系统基础,由于操作系统更新相对较慢,且换代的操作界面变化相对也较小,对于这部分内容学生相对较容易掌握,主要教学重点在于多上机练习,熟练操作键盘与鼠标等.虽然此部分内容较易掌握,但由于大学新生来自于不同地区,其生活水平的差异造成学生们在计算机操作能力也有一定的差异.笔者曾任教过一个教学班,大部分学生都能熟练操作键盘与鼠标,但有一个学生由于来自穷困农村,从来没接触过计算机,其计算机基础能力远低于其它学生的水平.而对于教学来说,不能因为他一个人而延误了教学进度.在前些年由于教学班较小,基础较差的学生人数较少,教师往往选择在实验课一对一对该类型学生进行单独辅导与强化训练,使得他们能够跟上教学进度.但当高校不断扩招,一个教学班的规模可达上百人,该类基础较差的学生人数可占据两成至三成左右,因教学时间的限制,实验课上教师不可能再单独一对一为这类学生进行辅导,这就给我们的教学产生一个矛盾:是为基础较差的学生放缓教学进度,还是依照整个教学班的总体水平按原教学大纲内容进行教学?

另外第三部分内容主要是常用办公软件的操作技能,这些软件在当今社会各行各业都会使用到,对学生来说是都是必须掌握的知识.但该类知识会随着软件的版本更新在操作上有所变化,学生在入学掌握的操作知识到毕业时可能也已经遭到淘汰.笔者曾任教的一个教学班,按照教材与大纲,传授学生基本的微软OFFICE2003操作技能,但当学生毕业时,OFFICE2007已经开始普及,其操作界面有了非常大的变化,这就考验了学生的适应和学习能力.一些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能够举一反三适应新软件系统的使用,而一些基础较差的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往往就无所适应,对软件的上手非常困难.因此对高校来说,如何做到“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也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最后的第四部分内容通常是与网络多媒体有关的知识,这部分内容就目前大学的氛围环境而言,是学生最容易接触到与使用到的知识内容.同时由于自制力的原因,也是学生最容易受网络多媒体的各种影响,在教学上通常是开拓学生眼界,引导学生对网络多媒体的有效运用.

4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

就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所提到的特点和问题,我们在教学上应该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根据以上分析,课程的特点与矛盾主要体现在时间线上,教学不应该受学分制、学年制限制,同一门课程,其知识内容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传授,一门课的学时可以是不连续的,可以是跨学期的,学分也不一定需要以学年、学期为单位而获得,应根据课程与社会实际的特点对知识内容进行归纳总结,选择最佳的时机向学生传授知识.

根据笔者个人的教学经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知识内容在教学上可以总结为:认识,练习,运用.对于“认识”与“练习”的内容应该尽早安排课程进行学习,这样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在校进行训练,遇到困难也有专任教师进行指导.而“运用”则是实际软硬件系统的知识使用,这些知识有着快速更新淘汰的特点,应选择早期指引方向,后期进行专项训练学习的方式,将课程安排在学生即将毕业离校时,达到学生学有所用的目的.“认识”的知识内容,如计算机概论、发展历史属于一种记忆性,认识性的内容,任何一个通过高考入学的学生都能轻松掌握,可以安排在第一学年进行学习.该部分教学关键在于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进行学习,我认为应该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对知识进行线性延伸.几乎所有大学生刚入大学校园都会选择购写新计算机,选择适合自己的计算机,选择一台性价比非常高的计算机往往就是学生的最大兴趣.这部分内容切忌“引古博今”,学生关注的是“今”,引“古”会因为内容过于庞大而使学生很快失去兴趣.我们应该反过来给学生传授知识,做到“以今述古,点到即止”,在软硬件的发展上可以自今向古进行纵向对比,令学生的心灵有所震撼而不至于失去兴趣,而且应做到对“古”的讲述适可而止,避免冗长失去教学重心.

“练习”部分的内容,主要集中在键盘鼠标操作与文字录入上,这些技能关系到学生日后各课程的报告、论文撰写,简历设计的效率等方方面面,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这些内容并不需要太多思维理解,而是训练大脑的条件反射,需要的是时间进行训练,应该缩短理论教学时间,增加上机实验与练习.教学难点在于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对于人数多的大班难以统一教学;另外的难点是如何解决学生刚进大学后的学习消极性.我认为应该在学生入学时进行一次能力摸底测试,教师根据学生不同层次的水平对学生进行分组,对同一水平层次的学生抓住其好胜的心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采取竞争式训练,以取得有效的教学效果.

“运用”部分的知识主要是一些通用、常用软件系统的熟悉与使用,如微软OFFICE、网络各种联系软件系统的使用等.该教学内容的软件有着快速更新换代特点,且掌握难度不大,所需要的理论教学时间也较少,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自学自用.例如在EXCEL的教学中,学生往往在公式的使用上难以掌握,单纯教授某公式使用方法并不能让学生掌握所有公式用法,我们应该教导学生使用软件帮助文件,使用网络搜索引擎等找到各种公式的使用办法.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校学以致用,毕业后也有一定能力接受新版本软件系统.而由于这些软件系统功能十分庞大,使用方法也各异,掌握的方法若没有每天使用,很容易遗忘,建议将该部分内容安排在学生最后学年进行学习.


5结束语

通过以上“因时施教”的教学模式,学生能更好掌握大学计算机基础,并能够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心态.大学计算机基础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应与社会的发展实际、社会的实践需要紧密结合,使学生所学知识能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适应社会用人需求和岗位需要.同时,该门课程教学方法还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跟进时代步伐,不断完善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