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准备现状调查

点赞:27913 浏览:13044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关系到大学生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大学生“就业难”更突显了就业准备的重要性.文章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从就业意向,知识技能准备,身心准备和职业关注四个方面调查大学生就业准备的情况,探讨大学生就业准备存在的问题和误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大学生就业准备的建议和对策.

关 键 词就业准备调查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7.38文献标识码:A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高校毕业生不断增加,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日趋严峻.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工作任务更加艰巨繁重.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形势,大学生做好正确的就业准备显得尤为重要.当前,虽然有大部分学生意识到就业准备的重要性,但是对于如何做好正确的就业准备还存在很多误区.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揭示大学生就业准备存在的问题,对大学生如何做好正确的就业准备提出切合实际的建议和对策,对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提出改进策略,以促进其顺利就业.

1就业准备的概念和内涵

我国已有学者从不同的学科和理论视角对就业准备进行了一些研究,但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就业准备的概念.邵海燕,胡芳认为就业准备是指大学生为了增加“获得满意度较高、竞争性工作岗位的可能性或接近程度”而进行的心理、综合素质和能力、以及职业规划方面的准备.①马志强,吴万明认为就业准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就业准备是指未就业者为了能从事某种职业或获取某种职位,在一定阶段内所作的准备工作.广义的就业准备既包括狭义的就业准备,又包括就业者为了进一步做好本职工作,或改换职业所进行的准备工作.②综合各学者的研究结果,我们认为大学生就业准备是指大学生为了实现最佳就业目标或赢得较满意的工作而进行的各种准备,主要包括知识能力准备、心理准备、职业关注和自我认识等.

2大学生就业准备现状分析

本文以广东两所高校(一所为重点大学,一所为普通高校)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500份,各250份.两个学校共回收459份,回收率为91.8%,其中有效问卷422份,有效回收率为84.4%.样本包括三个年级、多个不同类型的专业,学生人数覆盖面较广,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参考性.调查采用自编问卷,先进行预调查,修改后才进行使用,最后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

2.1就业意向

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有52.4%的大学生更愿意到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工作,38.2%的大学生希望到省会及二线三线城市工作,有9.5%的大学生选择了其它.大学生理想的就业单位中,外资合资企业所占的比例最高为31.5%,其次是国有企业为23.7%,排在第三的是事业单位为18%,选择自主创业的最少为5.2%.

大学生是否会选择大学生基层就业或农村教师呢?有85.1%的大学生不会选择大学生村官,农村支教的工作,仅有14.9%的大学生选择大学生村官与农村支教的岗位.

鼓励大学生创业是政府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措施,有68%的大学生都考虑过创业,但都是需要有一定的社会阅历后才有信心开始,25.8%的大学生没有想过创业,并且认为不太现实,应该找好工作,仅有6.2%的大学生选择在毕业后即将尝试创业.如图1所示,在自主创业所需条件中,有47.9%的大学生选择需要资金,有33.4%的大学生选择最需要人脉,有13.3%的大学生选择最需要技术,有2.8%的大学生选择其他,仅有2.6%的大学生认为最需要政策.

2.2知识能力准备

在大学中竞相获取各种技能证书是很普遍的事,40%的同学认为证书是越多越好,主要有两种理由,一个是认为证书代表一定的能力,另一个是可以增加就业的渠道;有60%的同学认为证书并非越多越好,理由是证书并不一定代表能力,认为“能力才是王道”,并且也要看证书是否适用于招聘单位.

一般能力水平的描述统计结果显示(表1),除了社会实践能力和学生社团经验以外,各项能力的均值都在中等以上.均值最高的是沟通能力和适应能力,分别为3.68和3.67.均值最低的是实践能力以及学生社团经验分别为2.87,3.00.进一步对不同学校类型的能力水平进行比较发现一般本科学校和重点高校的学生在社会实践经历和学生社团经验上存在显著差异.普通高校的同学在社会实践的经历和社团经验上要高于重点高校的同学.


2.3身心准备

大学生锻炼身体频率的均值为2.23,锻炼身体的频率较低.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锻炼身体频率的方差分析显示(表2),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其P值等于0.011<0.05,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身体锻炼的频率上存在显著差异.

大部分同学对于求职还是选择了积极主动的态度,60.7%的同学选择积极应对,有36.5%的同学选择顺其自然,2.8%的同学选择随波逐流.求职信心的调查结果显示,有50.5%的同学选择有信心,有36.7%的同学选择一般,5.7%的同学选择没有信心或完全没信心,仅有7.1%的同学选择非常有信心.

自我认知也是身心准备的重要方面,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表3),除人格自我认知不存在差异外,能力,职业兴趣,胜任资格都存在显著差异,分别是能力自我认知P等于0.022<0.05,职业兴趣自我认知P=0.048<0.05,胜任资格自我认知P=0.006<0.05.大四的学生在这四个维度上的分数显著高于其他,说明他们在自我认知方面比大二大三的学生更好.

2.4职业关注

专业与就业的关系并非绝对的,84.1%的同学认为专业与就业可以有一定的关联性,不一定对口;12.6%的同学认为专业与工作性质没什么关系,关键是找一份工作;仅3.3%同学坚持一定要找与专业对口的工作.究竟有哪些因素对就业准备有重要影响呢?通过对就业准备的影响因素进行均值比较及重要性排序之后发现,在所有的影响因素中,个人能力的分值最高为4.12,其次是人际关系为3.62,排在第三的是工作经历为3.36.排在最后的是政治面貌和户籍,分别为2.08和2.02.

3结论和对策建议

(1)大学生就业观念比较保守.就业地区主要考虑一线城市,52.4%的同学更愿意选择到北京,广州和上海等一线城市工作.主要是由于一线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有利于自身的就业和个人的发展.就业单位主要集中在外企,事业单位以及政府部门,这些单位的工作比较稳定,工作压力较小,待遇也不错,所以是同学们竞相追逐的就业去处.选择基层就业的大学生比例较少,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仍然停留在发达地区,国企和城市,就业观念还比较落后.对待创业持理性保守态度.

(2)在就业准备中大学生关注的是眼前的利益,就业准备的内容不够全面.大学生受就业压力所迫都会或多或少的追求证书.实用性较强的英语口语,计算机和经济管理课程比较受欢迎.相对于哲学数学等公共课程而言,选修这类公共课的同学比例更高.然而,大学生在就业准备中却忽视身体锻炼以及对自我的认识,对未来感兴趣的职业以及自身专业之外的知识没有更多的关注,就业准备的内容不够全面.

(3)大学生就业准备缺乏社会实践能力和社团经验.一般能力水平的调查结果中,各项的均值都处于中等水平上下,只有实践能力和学生社团经验较低,分别为2.87,3.00,可见,大学生的一般能力水平还有提升的空间,缺乏践能力和社团经验.

(4)自我认知较弱,对自身就业准备没有长远的思考.自我认识调查结果中,职业兴趣和胜任资格的自我认知相对较弱.大四学生的自我认知相对于大二,大三的学生相对较好,说明普遍的大学生直到大四才对职业和自身有相对清晰的认识.在当今就业竞争激烈背景下,作为一名大学生,想要从事何种职业,自己是否能胜任,自身能力存在哪些不足是刚踏进校门就应该关注和考虑的问题,但是普遍的大学生直到大四才开始真正的关注自己的就业,对自己就业准备没有清晰的认识和长远的计划.

(5)就业缺乏自信心,人际关系成为影响就业的重要因素.普遍的大学生对就业缺乏自信.在影响就业因素的重要性排名中,除个人能力这项自身因素外,人际关系成为影响就业的最重要的因素.正常的就业过程应该是以大学生的个人能力为主,社会关系为辅.但是,如今社会上已经出现了人情本位和能力本为的错位,人情与社会关系甚至超越了个人能力,个人能力反倒成为社会关系中的辅助.人际关系对就业市场的干扰导致很多社会不公,使很多缺乏社会背景和人际关系的大学生对就业失去信心.

针对大学生就业准备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如下建议,以促进大学生做好充分的就业准备.

第一,加强对就业形势和用人单位的了解,提升就业意向与就业实现之间的切合度.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就业市场发生了彻底的变革,中国经济体制的变革导致了大学生的就业环境也发生根本的变化.大学生的就业从稀缺资源的统包统分到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市场经济的就业体制是一种进步.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的就业市场刚刚发展起来,还有不成熟,尚未进入完善的阶段.就业市场存在许多弊端.从微观层面上表现在,用人单位和大学毕业生信息的不对称,大学毕业生“过度教育”,“学非所用”等;从宏观层面上表现在,毕业生资源不能得到及时配置,有的行业人才缺乏而有的行业人满为患,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人才济济而小企业基层岗位却紧缺人才,面对这样的就业市场,大学生更是要充分的而了解就业形势和用人单位的需求,转变就业观念,尽早做好就业准备,制定理性的合乎社会现实的就业目标.

大学生就业准备现状调查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大学生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学院论文、学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0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第二,最根本的是培养自身综合素质,提升就业能力.用人单位需要看重的是受聘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由表4可见,用人单位所看重的四项综合素质之间的比率是很大,这说明用人单位对各项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然而这些综合素质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达到.因此,大学生在校期间要严格要求自己,提升各方面的能力.

第三,正确认识自己,扬长避短,尽早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正确的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性格特征以及各方面的能力,结合自身的兴趣和就业形势有目标的进行准备,能够减少择业过程中所犯的错误.当然,凭个人的自我反省也许不能准确的认识自我.我们可以向一些专业的老师寻求帮助,也可以采用科学的量表来进行测量.个性特征决定了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工作,兴趣特征决定自己喜欢什么类型的工作.这些都可以通过人格问卷和职业倾向问卷来测量.

第四,主动投入就业市场,把握有利机会.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就业制度也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大学生就业制度也经历三个时期的转变:计划经济阶段的“统包统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期的“双向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的“自主择业”.事实上,实施“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就是将大学生推向就业市场.目前大学生就业的基本方式是:凡是取得毕业资格的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都要通过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办法,落实就业.③这种市场化的就业轨道一方面给予我们大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另一方面也给予我们更大的压力.市场化的就业体制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的进步.作为我们大学生而言,必须转变观念,适应市场经济的竞争,主动出击,为自己赢得机会.

注释

①邵海燕,胡芳.大学生就业机会:内涵的回归与就业准备[J].中国青年研究,2005(2):63-68.

②马志强,吴万民.试析大学生就业准备[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1(1).

③高桥.大学生就业指导[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