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下种植中“林下经济”模式

点赞:10645 浏览:4439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近些年来,各级政府大力提倡林下经济的发展,积极鼓励农民以创收来恢复林地.从已形成的规模中看到,林下经济不是一门简单的种植学科技术.虽然一些农户,经过十几年的摸索、探讨,部分林下作物已见成效,但是,一经广泛推进和大面积实施,就会出现一些难以想象的实际困难,这就必须要引起我们的注意.尤其是我们林业主管部门的技术人员,既要当好行政领导的参谋,也要深入林间地块深入调查和研究,既要实地实情的操作,又要制定出可持续发展的计划,关键的是:只有使林木正常生长,才能实现林下经济项目的开发.

关 键 词地类;林下经济;沙化;科学合理;制度;事倍功半

引言

梅河口市是森利资源遭到人为破坏较严重的地区,尤其近20年来,一部分人受到经济利益的驱动,大肆砍伐林木,违法销售木材,使很多有林村原有的森林植被消耗殆尽,有的个别村屯砍树种玉米多年,甚至已达到了沙化程度.可见,几年的肆意破坏,要想再恢复林地正常,至少也需要半个世纪.

可是,眼前的利益是改变大多是人行为的重要因素,从近几年的现象看出,凡是国家投资补助的造林地,近十来年的努力,90%的得以恢复,现已郁闭,生长良好;但对于没有投资补助或投资补助较少的林地,就出现了“年年植树不见林”的现象,有的地块,十几年来“栽栽补补”,树苗品种换了几次,大都是因火烧秸秆烤死、受药害毒死、人畜踏压弄死,这就是“林粮间作”的必然结果.

特别是这几年各级政府加大了林地回收工作,营造林面积猛增,年度造林绿化任务量加大,在全面退耕还林问题上出现了诸多的困难,比较突出的就是:

1)在杜绝“林粮间作”后,农户种植耕地面积减少,收入降低,所以大量的农民外出务工,植树造林就失去了“及时性”和“普遍性”;

2)严禁林粮间作后,没有了眼前效益,即使进入国家工程的造林地,政府发放了补助的苗木,但很多农户不经心,在栽植期间搁置时间长、管理不善等诸多原因,造成了成活率不高,反复补植现象严重,加大了农民的投入,从而使很多农户处于消极管理状态.

当地政府为了调动起造林户的积极性,在林下经济上下功夫,开展了林药间作、林菜间作等项目,激励农户“以短养长”来实现林地植被的恢复.此项之举是否科学;是否对林业事业的发展有效;是否真正的实现“林业产业化结构模式”.当然,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先要搞清、弄懂党颁布的《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精神,才能探讨林下经济如何搞,怎样兼做、搭配才能科学合理,这就是我们各级政府当前亟待商榷和解决的课题.

林下种植中“林下经济”模式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林下经济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函授毕业论文、学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5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1林下经济开发的条件

1.1林下经济的开发利用

首先要明确开发利用的对象是“林下”,确切的说是林木的“下面”空间,不要误认为:是林地就可以搞的经济开发.这是不严谨的,要谨慎在未成林地和幼林地里大搞兼作性的经济开发,这是因为,大多数林地对林木的生长能力已经很脆弱.

1)从回收的小片荒、流失的采伐迹地情况来看,原有地类性质完全改变.尤其在近些年大量种植玉米上,原土层流失、土质沙化现象严重,树苗生长条件严重破坏,生存能力极低,如再搞“兼作性”的经济作物开发,如不科学管护,又不实地实情,势必对林苗生长造成严重伤害;

2)自我国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以来,目前现存的有林地,大都是上个世纪60~70年代栽植的落叶松、樟子松、杨树等,而且,有相当一部分地类是小片荒地,林木生长能力低下,一般已不适应林下经济的开发利用.如能合理施肥,种植一些多年生草本经济类植物,对林木的生长还会有一定的好处.如大桦树村在及时更新的红松造林地里种植大黄,就是一个很成功的经验.

1.2实地实情,科学探讨,是开发林下经济的不败之举

1)通过这几年的观察和对比,我市原姜家街乡的林下参,生长好、质量优,远销全国各地.之所以能形成规模,主要是有无污染的天然林分,人工林更新及时,黑色的腐殖土土层较厚,平均在25㎝以上,透水性好,植被丰富,保墒能力强.生长所需要的微量元素不匮乏,因此,生长条件好,产出就增加,收入自然就会提高;

2)同样是种植林下参,在双兴乡娄山村,在天然林下也种植了一片林下参,由于林木大都是以椴树、曲柳等阔叶为主的林分,虽植被较好,腐殖土层较厚,但地涝,渗水性能差,造成成片人参染上黑斑病、锈腐病.

2林下经济间作物的确定

1)树立高度的科学分析理念,不盲从跟进,以实验基地的形式,总结收集可靠适地资料,因地制宜,严格要把握住林木、间作植物相互促生的方法.其实在有林地下散养一些鸡、鸭、鹅类的小动物,或在林地空间圈养一些大型动物,也是林下经济的一种,但必须是依林木为主,既要和森林要收入,也要确保森林的生态安全;

2)有林地的林下经济开发,目前大都以一两年全株采挖的草本植物为主,如:川贝、桔梗、地龙骨、细辛等,如在多年生的草木本植物、菌菇类上下功夫,效果会更好,如;软枣子,山葡萄,山芹菜、木耳等菌菇类,尤其是松树伞,也会获得较高的经济价值;

3)在未成林的造林地上开发经济作物,一定要坚持在不影响林木生长的前提下进行.既要留足林木生长的空间,也要注意农药的危害,最好采取只施肥、谨用药的方法,适当种植一些无蔓、矮棵、不影响林木生长的蔬菜类.树趟子间只能种植一个正常垄,这样,既能以短养长,也能使林地不能随意放牧而保护树苗.

3林下经济开发管理与制约

1)每项工作的开展,管理体制事关重要,各环节的管理制度要细腻完善,这是每项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因此,首先要有专家小组考察论证,提出科学有效地实施意见,而后行政部门根据实地状况,制定严格的运作制度,确保林下经济开发项目的科学操作;

2)对管理人员,要完善岗位责任制度,也就是定点、定人员包片(乡、镇)管理,按责任制度标准、计划、步骤稳步实施,抓好各环节的操作,尤其是较大的林下经济开发项目,要及时监督,及时与专家、学者和已形成规模的种植户沟通,实现“上一个项目,实现一个目标”目的.这是因为:我们的农民“伤不起”;我们的林地更是“伤不起”;

3)在零散的林地搞林下经济的开发,要实行一村或一沟、一坡式的运作模式,农户的林地可以集中管理,形成几户联营的形式,这样,管理方便,遇事能及时集中处理,而且能及时的统一思想,以集体的力量,及时化解一些现实的矛盾,如:“地边地沿儿”问题;材料使用、运输销售等一些不预见问题.使一些消极因素变成积极因素,相互协作,必然能使林下经济的开发利用形成一种规模.


总之,林下经济的开发,按照国务院的《意见》要求,首先要确保林业生态的安全与稳定,也就是说,在保证林木正常生长的前提下,大力开展林下经济,这对于有林户的创收,确实是一件既科学又实际的好事,但在实际的操作上,一定要谨慎、妥善,坚决要遏制住“事倍功半”的形式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