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和结

点赞:31328 浏览:151238 近期更新时间:2023-12-2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新课程改革强调应注重培养学生通过探究来获得结论的能力,然而高中教师面对的现实是,现行教育机制下,高考成绩才是高中教学最重要的也几乎是唯一的评价标准.很多教师感觉注重教学过程并不能最终获得社会、家长期待的好成绩.本文通过笔者生物课的教学实践与感受来阐述教学过程和教学结论这两者的关系.

过程和结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生物学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硕士学位论文、学校学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5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关 键 词 新课程改革 教学过程 教学结论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1新课程强调教学的过程

结论与过程的关系是教学过程中一对十分重要的关系,过程体现的是某学科的探究过程与探究方法,结论表征探究的结果.传统的教学重结论、轻过程,一切都是现成的:现成的方法,现成的说明,现成的讲解,现成的结论,学生只需照着做,做过之后背下来,考试即可得高分;新课程更注重的是过程,不单要求学生“学会”,更要求学生“会学”,重在掌握学习的方法,主动探求知识,发现新知识,新信息以及提出新问题,是一种创新性学习.

作为教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获取对自己有用的知识的方法比直接将知识灌输给他更加重要.因此,新课程将教学过程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对教师的教学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2我的实践

如何将“重过程”这一教学理念实施到教学中去呢?我认为首先需要转变教师角色,由以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引路人”.信息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多样化了,教师在传授知识方面应该也变得复杂化,不再是只传授现成的教科书上的知识,而是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

2.1设计课外的探究性活动

除了做教材中要求的探究性实验外,我们还设计了一些比较完整的探究性活动,如2006年暑检测进行的《调查薇苷菊在本地区的分布情况》.对这样的活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还是比较高的,活动的质量也还不错.


在做《调查薇苷菊在本地区的分布情况》这个项目时,教师设定题目、要求,其余活动由学生在检测期独立完成.学生通过实地调查后,写了调查报告,有的还拍了有照片,还有个学生在家里用花盆种薇苷菊,并发现有一种虫子似乎专门吃薇苷菊,他还对此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跟踪记录,想通过这样的研究找到一种控制薇苷菊的方法.学生在研究学习的过程中又产生了新的想法,并认真地思考、探索、研究,更加激发了学习的兴趣,这样的效果是令人振奋的.

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充分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而不是被动的一个知识的“填充体”,在研究的过程中学生主动地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水到渠成,也就获得了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所谓“结果”.

2.2课堂教学重视“过程”

上面所述的活动都需要学生在课外花比较多的时间去调查和搜集资料,但是学生的课业负担也是比较重的,也受到多种条件的限制,所以这样的活动也不宜太多,那么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怎么体现“过程为重”呢?我是“因地制宜”,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过程.

2.3分组教学

如在讲《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和《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时,我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想象自己就是那个科学家,根据课本对这些实验的描述,以及这个科学家当时的技术条件,知识水平进行小组讨论,写出他们当时可能会写出的实验报告.要求按照探究性实验的要求去写,包括提出问题、做出检测设、实验用具、设计实验步骤、实验结果、提出新问题(下转第63页)(上接第55页)等.通过思考、讨论、整理,学生自然记住了这些实验,也能从中了解科学家的一些实验方法、思路.通过分组学习,让学生感受不一样的学习过程,又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这样过程和结论就能兼而顾之.

2.4以学生为主体

例如讲《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以前讲这些内容都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难以理解.我们知道,学生理解课本知识的过程,是一个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的过程,如果学生有了必要的感性认识,形成了清晰的印象,那么他们理解书本知识就比较容易.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我事先用卡纸剪了一些染色体模型,上课时叫学生在黑板上用这些模型来演示细胞分裂的过程,其他的学生注意看他的演示过程有没有错误,如有则由认为有错的同学去纠正.在这样的眼光下,讲台上很多同学的问题就被挑出來了,其实这些问题是讲台下的学生也很容易在做题时“一不小心”就会犯的错误.这样的教学可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效果是比较好的.

3问题与原因探讨

3.1学生最关注的还是结果

让学生分组讨论时,大多数时间学生都是自己看自己的,除非教师一再强调,才有几个比较活跃的学生在讨论,到了要阐述讨论结果的时候,要么是答不到点子上,要么是表达不清.最后还是等着老师公布“标准答案”.可见,学生最关注的还是结果.长期的传统教育,以及在现实的升学压力下,使他们当中很多人已经丧失了一些主动学习的能力了,他们也体会不到学习过程的快乐.学生一方面厌倦“填鸭式”教学的枯燥无味,另一方面又对新的教学方式“不领情”.

3.2原因初探

这是什么原因呢?现行的教学评价机制主要还是看考试成绩,高考成绩是整个中小学基础教育阶段的最终目标,只以成绩论英雄.虽然2006年开始广东高考作了一些改革,但总的评价机制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社会和教育主管部门不管教学过程如何,学习过程如何,考试考出好分数就行了.所以学生的学习目标也就只有高考,只追求高考成绩.而注重过程的教学往往并不能在成绩上立即见效.

4结论

过程和结果,如何取舍?历史上就有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之争.学科课程比较符合认识和教学规律,更能保证学生较好地认识世界.但如果只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只顾学生学得知识而不问知识如何获得的方法和过程,矛盾必然尖锐化,影响教学质量和学习水平.中学生物学教学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生物学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会怎样学习生物学,了解生物学研究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积极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思考如何在现行的教育机制下平衡过程和结论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精心设计、挑选典型化和简约化的情景、活动,让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获取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