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罗群:将断裂控烃理进行到底

点赞:4328 浏览:1239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2011年底,教育部2011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公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罗群博士领衔完成的“陆相盆地断裂控藏机理与模式”项目获得科技进步一等奖.同一时期,该项目获得中国石油与化工联合会的科技进步一等奖.

据了解,该项目的核心成果是断裂控烃理论.该理论认为断裂是控制陆相盆地油气生运聚散和分布的根本原因.这一理论为进一步深化我国陆相盆地油气勘探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拓宽了我国油气勘探的领域.

为了更详细地了解这一理论的先进性和应用价值,本刊特别专访了罗群博士.

罗群,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副教授,曾主持国家“十一五”重大科技攻关专项一项,参与承担国家、省部级项目十余项.除“断裂控烃理论”外,他还提出“地震成藏学”概念,并在2011年初步建立“地震成藏学”学科理论框架.

记者:首先恭喜您连获两项大奖,请谈谈感受.

罗群:我们的项目同时获得两个科技进步一等奖,充分说明了项目成果的含金量.“天道酬勤”是我最深的感触.回首“二十年磨一剑”的艰辛与奋进,勤奋始终是这段历程的主旋律.身为石油人的责任、为事业献身的理想,甚至众人指责声中的尴尬,都是激励我们勤奋工作、自强不息的动力,我们必须证明自己的理论.

苍天不负有心人,不仅给了我们成就事业的机会,更以两个“一等奖”回报了我们的勤奋,大家都很欣慰,也更加有动力继续前进.

记者:请您详细介绍一下断裂控烃理论?它的研究背景是怎样的?

罗群:油气勘探是高回报的事业,更是高风险的事业.随着油气勘探的不断深入,世界范围内常规油气资源不断减少和枯竭,大多地区已开始或正在进入寻找更加隐蔽、更加复杂难找的油气勘探阶段,与之相伴的,勘探风险也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更加先进的勘探理论及配套技术以适应新的勘探形势,断裂控烃理论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于1998年正式提出,并在以后的科研与生产实践中不断完善的.

断裂控烃理论又称断裂控油气理论,是关于断裂对地球上烃类物质的形成、演化及其分布规律认识的理论总结,具体地说是指涵盖深大断裂及其派生断裂对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调整、保存、破坏和分布的控制规律的系统知识体系.它是我和我的团队针对我国地质特征和油气藏形成与分布的科学问题,充分吸取前人相关成果经验,经过长期科研与生产实践,进行理论创新与升华的结晶.

这一理论扎根于我国独特的大地构造背景和鲜明的地质风格—三面受挤、陆相为主、断裂发育、相变剧烈.我们在研究中发现,断裂系统及其活动控制着含油气盆地的构造演化与沉积发育,也就控制了烃源岩的形成、油气的运移和富集及其分布,因而寻找油气藏分布规律应该以研究断裂系统及其对构造演化、沉积发育的控制规律为基础,进而深化对油气藏形成各要素的时空匹配分析,揭示油气成藏机理,总结油气成藏模式,发现油气分布规律,指导油气勘探和开发.这也是断裂控烃理论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思路.

记者:据了解,至今这一项目您已研究了近20年,这期间您和团队经历了什么?

罗群:实际上,早在1992年参加国家“八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时,我就开始从事断裂控油气规律的研究.当时选择这个研究方向,一是课题研究的需要,二是我认为断裂是控制我国绝大多数油气藏形成与分布的最重要的地质因素,弄清断裂控藏规律有助于发现更多的油气藏,缓解国家的能源压力.作为一名石油科技工作者,有责任尽力为国分忧.但大家都知道我国的断裂极其发育又极为复杂,最不好研究,尤其是断裂的封闭性特征研究,目前仍然是世界级难题.初生牛犊不怕虎,我选择了啃这块硬骨头.

我带领团队从断裂最发育、最复杂的依舒地堑汤原断陷开始,通过系统深入的研究,发现了断裂活动与油气运聚成藏各要素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进而建立了汤原断陷的断裂控藏模式.

随后,我们用同样的思路和方法剖析了松辽盆地三肇断陷、海拉尔盆地、辽河盆地的断裂活动与盆地形成、烃源岩发育、油气运聚与分布的关系.同时以辩证唯物主义矛盾运动规律为指导,发现控制油气成藏的生、储、盖、运、圈、保六大要素背后,存在一个鲜为人知的主控因素——断裂,它控制着六大要素的形成、演化及其时空匹配关系.以此为基础,我们总结出了我国东部地区的断裂控藏模型,并于1996年初步构建了针对东部地区各盆地的断裂控烃理论框架.

对话罗群:将断裂控烃理进行到底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石油大学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学院学士论文、专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2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之后,我又有意识地对西部挤压型盆地断裂与油气成藏的关系进行了调研,进一步完善了断裂控烃理论框架.

1998年,《断裂控烃理论与实践—断裂活动与油气聚集研究》出版,这是第一本断裂控烃理论专著,标志着断裂控烃理论的诞生.

断裂控烃理论提出后,得到了多位专家学者的肯定,但也同样受到了更多同行的质疑甚至强烈反对.在当时,团队面临的精神压力可想而知,那段时间非常困难.但说到最棘手的问题,应该是寻找断裂控烃的直接证据.

为了证实断裂控烃的客观存在,我们曾先后两次冒险深入柴达木盆地腹地及周边的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进行实地考察.期间遭遇了极其严重的沙尘暴,还有一次车子差点翻入深谷,幸运的是,我们最终找到了大量断裂控烃的直接证据.与此同时,我们还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了一系列物理模拟实验,进一步证实断裂控烃的作用.另一方面,我们通过与大庆、辽河、江汉、塔里木、长庆、中原等我国几乎所有的陆相油田合作,以油田实际资料为依据,不断修正补充和完善断裂控烃理论.终于,2007年,关于断裂控烃理论第二部专著—《断裂控藏机理与模式》面世.

在我们不断地努力下,断裂控烃理论逐步得到更多人的认可.2004年,这一理论被中国地质大学和中国石油大学编入了研究生教材.2009年,《石油勘探与开发》期刊将其推荐到全球.现在,大庆、吐哈等油田已将断裂控烃理论作为指导油气勘探的基本依据.我也受邀到大庆、胜利等多个油田进行学术报告,举办了多期断裂控烃理论培训班,学员超过千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记者:根据该理论您又提出顺藤摸瓜的勘探思路和找油模式,它的先进性在于哪里?目前应用推广情况如何?罗群:作为一个勘探理论,断裂控烃理论的勘探思路可用“顺藤摸瓜”来概括.“藤”指控烃断裂,“瓜”指油气藏.如何来进行“顺藤摸瓜”呢?首先进行断裂系统分析,弄清关键控烃断裂,沿关键控烃断裂寻找可能的勘探目标,运用经典的石油地质理论研究这些勘探目标的油气运聚成藏条件,评价其含油性并排队,排在队列前面的目标其形成油气藏的可能最大,是最有利的勘探目标.

断裂控烃理论与其他勘探理论的根本差别在于,它真正抓住了陆相盆地中油气藏形成与分布的主控因素,更有利于迅速有效地把握油气藏分布规律,其“顺藤摸瓜”的勘探思路更是形象简单,能够引导勘探人员直奔主题,抓住主要矛盾,快速科学地找到油气藏,最大限度降低勘探风险.

虽然断裂控烃理论是在研究陆相盆地中总结出来的,但它同样适用于断裂发育的海相含油气盆地.这一理论现已被广泛应用于我国松辽、渤海湾、江汉、柴达木、鄂尔多斯、塔里木等十多个盆地,利用项目成果实施各类探井199口,探明含油面积183.2km2,探明石油地质储量9292×104t,获间接经济效益241.98亿元人民币,直接经济效益25.2亿元人民币,为我国东部老油区稳产和中西部新探区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此外,这一理论对国外断裂发育的油气盆地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2011年,我们在马达加斯加运用断裂控烃理论指导部署了该国第一口商业油气井.在这之前,国外许多著名石油公司已经在这一地区进行了长期勘探,打了180多口井,一直没有重大突破.我们仅用了两年时间,打第一口井就发现了商业大油田,这不仅掀开了马达加斯加甚至整个东非地区石油工业的新篇章,更凸显了我国油气勘探理论的先进水平.

另外,这一理论的提出为有效勘探我国老油区剩余油气资源提供了基本思路,对于实施寻找更加复杂难找的隐蔽油气藏有重要指导意义;它突破了传统“源控论”的束缚,为人们在更为广泛的领域寻找油气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它也为寻找与深大断裂有紧密联系的无机成因烃指明了方向.

记者:接下来,您和团队有哪些研究计划和安排?

罗群:将断裂控烃理论进行到底!这是我们团队的口号,也是行动的方向.

断裂控烃理论并不完善,还有很多“油气藏形成、演化分布及与断裂的关系”的研究工作要做,尤其在其对海相盆地、对无机成因烃的成藏与分布的影响方面.即便是相对成熟的陆相盆地,也还有许多断裂控藏规律没有弄清楚,如断裂带本身内部控油成藏的特征、断层演化过程中其封闭性和开启性的定量评价及其控油规律等,都需要继续深入研究.

因此,“十二五”期间及以后,我们将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这些问题,不断补充、完善和发展断裂控烃理论,并研发一套配套的、实用高效的勘探技术系列,使之真正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能够有效指导复杂油气藏勘探的油气勘探理论与技术,为更高效地勘探开发国内油气资源、争取国外更多的油气资源份额,最终缓解国内油气供需矛盾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