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视角对我国高等学校继续教育持续的问题与探析

点赞:25243 浏览:11057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本文从联系、发展的哲学视角,对我国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学历继续教育和非学历继续教育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客观理性的分析,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和措施,希望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深入研究,为辽宁省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的持续发展献计献策,为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培养大批多层次、专业化的应用型人才.进而,对我国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的持续发展,实现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目标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哲学视角对我国高等学校继续教育持续的问题与探析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继续教育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本科毕业论文、在职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1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关 键 词]高等学校 继续教育 持续发展 问题对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的教育活动,特别是成人教育活动,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学历继续教育和非学历继续教育.同时提出要“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制机制”,“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实现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的持续发展,本文从哲学联系的观点出发,树立全局观念,正确处理整体与局部的联系,即从继续教育整体出发,充分考虑学历继续教育和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局部功能,寻求最优目标,使继续教育的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同时,研究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坚持哲学发展的观点,把继续教育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明确继续教育所处的阶段和地位,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探索我国继续教育持续发展的进程,实现辽宁省高等学校继续教育持续发展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为国家建设培养大批多层次、专业化的应用型人才.

一、我国高等学校继续教育发展的现状

我国高等学校继续教育在5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由建国初期的函授、夜大形式,后的自学考试形式,到改革开放后的现代远程教育、高级研修班、进修班、学历培训班等各种继续教育形式.尤其是近10年,成人学历继续教育稳步发展,新兴网络远程教育成为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的新趋势.非学历继续教育在全国高等学校开始受到重视,各大高等学校纷纷成立了继续教育学院.但是,大多数高等学校继续教育学院的工作重心仍然是成人学历继续教育,非学历继续教育处于发展初期.可见,研究和探讨我国高等学校继续教育如何科学规范、可持续发展成为目前摆在大家面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二、我国高等学校继续教育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解析

(一)成人学历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1.行政限制过细,不利于成人学历继续教育的健康发展

成人教育招生计划由省教育厅具体划拨报教育部审批通过执行.由于招生计划有限,在实际招生录取过程中有的高校合格生源过多,不得不提高录取分数线.有的学校合格生源不足,为了完成招生计划,只能破格招收线下考生.结果造成录取的成人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变向降低了成人生源质量,影响成人教育的培养水平.

2.专业方向、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

成人教育的专业设置、教学大纲、课程内容过于陈旧和呆板.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开设的专业没有根据社会发展和需求进行调整和整合,仍然将所有专业铺开进行招生,致使有的专业录取人数极少,达不到开班要求,造成授课成本较大,管理松散,教学时数偏低等现象.同时,即便是学校高成本培养出来的成人学生,因不符合社会需求,也面临就业困难.

3.学籍档案管理缺乏科学规范性

学籍管理不规范,报到注册、在学期间,甚至毕业前夕各阶段出现休、复、转、退等学籍变动的情况,加大了学籍管理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不利于学籍档案的规范管理.另外,由于成人函授教育地点分散的特点,发生部分站点不能及时对成人学生的教学档案进行搜集、整理和报送,出现个别学生档案材料不全或丢失现象.

4.对函授站的监管机制不健全

由于函授站分撒在全国各地,各高校继续教育学院因工作量大、管理人员有限等原因,必然会出现对函授站的监督和管理工作不到位,甚至,个别函授站出现只招生不教学的违规情况,无法保证成人教育的培养质量,对学校的声誉也产生了极为不利的负面影响.

(二)非学历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1.没有真正实现非学历继续教育的统一归口管理

我国大多数高等学校均成立了继续教育学院,名义上作为学校的职能部门统一管理全校继续教育工作.实际运行当中处于校内多个部门同时组织各级各类培训的无序状态,形成参与部门繁多,层次五花八门,水平参差不齐,管理不规范,质量难以保证,各培训部门之间难以协调,学校优势资源得不到有效、合理、充分的利用.

2.培训特色不鲜明,培训类别及模式单一

非学历继续教育思路不清晰,特色不鲜明,优势不明显,没有系统的规划和方案,过于注重短期利益,缺乏应有的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培训类别单一,层次低端,模式落后.由于高等学校的主客观条件的局限,在竞争激烈的培训市场当中,与专业的、经验丰富的社会培训机构相比明显处于竞争劣势地位,甚至相当一部分高校的培训项目多年来靠一些老关系勉强维持.

3.培训成果没有畅通的互认与衔接渠道

目前,我国不同高等学校之间、学历继续教育和非学历继续教育的之间的学分积累与互认、各类继续教育的成果与晋职晋级、资格证书、书等的认证政策不衔接,培训的成果没有相关政策给予支持,缺乏应有的、实质性的继续教育成果的互认与衔接渠道.


4.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健全

我国多数高等学校尚未建立一套相对完善的非学历继续教育管理制度,普遍缺乏市场开发及营销的观念和能力.同时,非学历继续教育的配套政策不健全,缺乏科学规范的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及风险机制,也使得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难以保障.

三、我国高等学校继续教育持续发展的对策

学历继续教育持续发展的对策

1.按市场需求灵活确定成人教育招生规模

笔者建议上级行政部门应放宽招生计划的审批权限,根据当年成人教育学生上线合格生实际情况,按照市场需求,结合学校自身的学科优势与办学条件,灵活确定各学校的招生规模,使达到国家录取分数线的成人教育考生能够就读自己理想的高校.2.改革与创新成人教育的培养模式

高等学校根据成人教育的特点,按照社会需求对专业设置进行整合,改变传统的学历继续教育培养模式,勇于创新,以能力培养为导向,制定成人教育的培养计划,为社会培养更多高层次、应用性的复合型人才.教学内容应与社会技能考核大纲接轨,使成人学生学习专业课程后,能够直接参加职业资格和技能等级考核,实现学历、学位与资格证书的有效衔接.

3.规范成人教育的学籍档案管理

高等学校应根据教育部成人高等教育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要求加强对成人学历学生的学籍档案管理,按照评估要求制定全新的成人教育的管理标准和规章制度,按照社会发展的要求制定成人教育学生管理规定和教学管理规定,加强成人学籍管理、日常管理、教学档案管理,保证成人教育学籍档案管理规范化、科学化.

4.加强函授站的监督和管理,保证成人教育培养质量

加强函授站的检查与评估,健全保障和监督机制.成立成人教育教学督导团对成人学生的教学情况进行监督与指导.每学期派工作人员到各函授站检查工作,并定期评选优秀函授站及优秀函授工作者,形成良性互动,以质量求生存、求发展,建立一整套科学规范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和质量评估与保障体系.

非学历继续教育持续发展的对策

1.实现非学历继续教育工作实质性的统一归口管理

各高等学校应对继续教育工作在成立专门的继续教育学院的基础上,真正赋予继续教育学院统一行使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的管理权限.我们建议高等学校要赋予继续教育学院强有力的资源掌控、支配与整合的能力,对继续教育办学环境给予极大支持.

2.突出特色,树立品牌,开展灵活多样的非学历继续教育

从本校的学科、人才优势出发,讲究诚信怎么写作,创新发展符合自身特色和发展空间的品牌培训项目.做好市场定位,将学校特色和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利用灵活的培训形式和高科技的培训手段,针对不同的人群,不断推出灵活多样的具有针对性和应用性的高、低端培训,积极创建各级各类个性化、定单式培训项目.

3.建立学习成果认证、积累和转换制度

国家和政府应出台切实可行的政策及配套制度,成立继续教育学习成果认证委员会,研究建立各类继续教育学习成果认证,学分积累和转换的“学分银行”制度,有计划、分步骤的推进不同类型继续教育间的学分积累与转换.高等学校可先从本校的学历与非学历之间的互认开始尝试,然后再发展到校际之间,最后发展到全国,最终实现继续教育成果的互认与衔接.

4.建立激励、约束机制,树立项目风险意识

非学历继续教育的激励机制主要包括项目经理人、高校管理人员和教师队伍和学习者的各级各类激励政策,目的是为了保证品牌项目的启动、运行与圆满收官.建议成立第三方机构或者建立高等学校联盟对继续教育项目进行监督和管理.树立风险意识,制定相应的发生风险的预案解决策略,确保效益最大化的同时,将风险指数降至最低.

要实现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目标,我国高等学校继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适应国家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需要,正确把握继续教育整体和局部的联系,发挥学历继续教育和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局部功能,最终实现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只有把握继续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根据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科学确定继续教育的办学定位,创新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才能不断推进继续教育的改革,不断提高继续教育的办学质量,使我国高等学校继续教育协调、有序、健康、可持续发展.